App花式套路,或许正在稀释剩余积蓄?

App花式套路,或许正在稀释剩余积蓄?

近年来,各种热门的App,从外卖到出行,从视频到办公,都能看到借款的入口。据中新网评梳理发现,这些App抢着借钱给你的背后,一方面容易出现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诱导年轻人超前消费、过度借贷的风险。

其实,在日常的生活中,一些引导性的操作不时出现,有的自动跳出借贷申请页面,让用户容易误操作;有的以发放优惠券的形式吸引用户点击,而一旦点击很可能等于“一键贷款”,且“几乎不给你后悔的机会”。倘若这些没有互联网金融牌照持续的与持牌机构合作,或者在结算页面等为其他借贷产品导流。如此一来,会导致许多的人在不知不觉间就背负了贷款,更有甚者成了“老赖”还不自知。

App花式套路,或许正在稀释剩余积蓄?

事实上,对于App这种放贷行为,建议用户对此不能盲从盲信,而应加强防范。如所谓的“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以至于“千元利息低至XX”,这不过是他们推广App常用的伎俩。即便你有贷款需求,也应该从正规渠道去贷款,而不能一时的头脑发热,为了消费而随意的选择App贷款。

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的过渡消费,这也是为何会有那么多App都可以放贷。针对此类互联网平台花式诱导贷款行为,相关方面的监管部门应引起重视。即使一些是符合提供借贷服务,并且对于开通借贷业务本身来说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不能一再地诱导借贷行为,让人们没有选择权。

App花式套路,或许正在稀释剩余积蓄?

另外,此前央行有发布过报告指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至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对于能否及时还款,以及是否足额还上贷款,这些都会对个人的征信存在一定不良记录,长期以来,对整个社会和金融秩序也会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总的来说,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既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也离不开行业自身持续强化自律。从某种角度上说,一些APP无差别地诱导用户借贷,从而以“贪吃”促使变强的过程,这无疑会影响到人们的使用体验,以及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佳佳(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责任编辑   头脑发热   选择权   更有甚者   行之有效   优惠券   套路   诱导   利息   积蓄   剩余   贷款   不良   风险   页面   操作   金融   用户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