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相”与“回忆录”,《约定》如何描绘一幅小康社会图景?

“众生相”与“回忆录”,《约定》如何描绘一幅小康社会图景?

导读:小康路上人们为构筑幸福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时代变迁中祖国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都清晰地投射在这部剧中。

文 | 霓星

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作为指导单位的中国首部献礼建党百年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网络剧《约定》在爱奇艺开播。

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约定》透过对各行各业人物群像的勾勒,展现出时代变迁中祖国的蓬勃发展,真实投射出小康社会的缩影。

“众生相”与“回忆录”,《约定》如何描绘一幅小康社会图景?

播出至今,网友们纷纷表示这部剧打动人心,接地气、暖心、正能量成为社交网络平台上网友评论的关键词。“剧中有生活,有段子,有温情,有故事,有烟火气,感觉就像身边人身边事,离我们很近。”豆瓣网友说道。那么,这部剧如何成为生动书写小康社会的建设回忆录?又缘何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回答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在群像塑造中以小见大地关照时代。

“单元故事”勾勒立体群像,

普通人的幸福就是你我

什么是“约定”?“约定”寓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党和国家与人民的幸福约定。而在2021年的开年大剧《约定》中,这份约定被具象化地诠释和呈现,它可能是主人公对自己的承诺,也可能是与家人、老友的彼此守护,亦或是与陌生人的温暖相逢。

秉承着“约定”这一主题,这部剧摒弃了喊口号式宣传,用贴近生活的叙事,从多角度描摹出小康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百姓众生相。主人公实现约定的过程,是人物成长的过程,也是横跨行业、阶层、地域的真实生活。

“众生相”与“回忆录”,《约定》如何描绘一幅小康社会图景?

在叙事形式上,全剧由《年夜饭》《青年有为》《青春永驻》《向往》《非常夏日》《来碗鸭血粉丝汤》六个单元故事组成。其中有伟大祖国基础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骄傲,也有一家人的幸福守护;有科技创新与扶贫的对撞,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们重新启程的爱与勇气。

在《年夜饭》讲述的温暖故事中,不仅有一心维护治安,守护社区百姓的基层民警,还有真实的社区生活和社会现状;在《青年有为》中,天才技术派焊工陈有为与实干研究派焊工许一航在机场建设的磨合中,终于明白战友对彼此的重要意义;在《青春永驻》中,董勇不离不弃地守护失忆的家人;在《向往》中,贫困山区的孩子瓜瓜为了凑车费寻找在外务工的母亲,开网店赚钱……

“众生相”与“回忆录”,《约定》如何描绘一幅小康社会图景?

尽管他们行业不同,身份各异,但每一个故事都记录了他们从自己的初心和责任出发,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找寻幸福。在故事的讲述中,主人公们对幸福的珍惜和感恩、对家人的默默守护、传递爱心的善意也打动着每一位观众。

从青年到老年,从城市到乡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成为《约定》解构宏大叙事主题的细微切入口。剧中对角色更为多面的描写、细节的刻画,也让人物更加真实立体,让小康社会的故事更为鲜活。

以小人物书写大时代,

见证主旋律影视的力量

近年来,一批礼赞伟大时代的主旋律影视作品进入观众视野。这些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作品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浓墨重彩地展现时代的沧桑巨变,通过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刻把握,描绘出历史和现实的壮美篇章。而对于主旋律献礼剧,在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如何找到连接大众的情感共鸣,如何真实讲述出时代变革中的生活故事成为创作难点。

“众生相”与“回忆录”,《约定》如何描绘一幅小康社会图景?

对此,《约定》选择以小见大地描摹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通过对人物群像真实立体的刻画,生动诠释出小康社会的建设成就,也真实揭示了是国家强大和社会发展让如今的我们走在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之路上。

对于警情繁忙的现状,民警大周没有一丝怨言,他表示,“无论大小事,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携手共同修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这过程中,天才技术派焊工陈有为认识到“要想打造世界空港新标杆,让全世界为之震惊,我们要打一场硬仗,这时候需要的不是对手而是队友”。

人民警察、外卖员、农村电商工作者、医护人员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同群体都是这部剧所对焦的角色。也正是因为这些都切切实实存在于生活之中,观众能够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中镜像自身,在不同行业的奋斗者身上找到自我解读。

“众生相”与“回忆录”,《约定》如何描绘一幅小康社会图景?

在此意义上,《约定》完成了“以小见大”这一影视创作手法的第一层含义,即用小人物来书写大时代,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映照各个行业的发展变迁,投射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过程。这些普通人身上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永不言弃、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也感染着屏幕前的观众。

但《约定》对于“以小见大”的理解和把握不止于此。在一幅幅画面中展现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大事件、大成就、大工程,《约定》展现出的是主旋律献礼剧的力量。能够用一部作品投射到国家政策与号召,彰显出祖国发展建设的成果,这些以影视的方式展现的群像与缩影也继续带动着对国家号召的响应。

行业变化勾勒小康图景,

精品影像共振时代脉搏

在《约定》中,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多个侧面得以清晰勾勒,进而共同组成了一张全面立体的小康社会图景。在这些来自普通百姓、讲述众生百态的故事中,各类社会化议题也得以呈现。在《向往》单元中,我们看到,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留守儿童、山区发展滞后等问题,面对孩子们逃学到山上挖野生菌,但家长们不制止反而鼓励这种行为的情况,来支教的李老师想尽办法。为了向村民们介绍电商这个脱贫的新思路,她也费了不少功夫。

“众生相”与“回忆录”,《约定》如何描绘一幅小康社会图景?

社会变迁带来的碰撞和思考都是我们正面临着的,而一系列民生问题的改善也恰恰印证着小康社会的多元维度,不仅仅代表物质生活水平上的改善,更代表着普罗大众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因此,《约定》中的温暖人情和奋斗者的初心更加打动人心,深深感染着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

在《青春永驻》中,面对失忆的挚爱亲人,家人们做出一系列努力,女儿甘愿大费周章地布置场景、剧本、配合演出,以亲情对抗遗忘、对抗病魔;在《年夜饭》中,吴家土猪的养殖者加油工作,力求“三年奔小康”,但并不局限在物质满足,也同样看重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富足。

“众生相”与“回忆录”,《约定》如何描绘一幅小康社会图景?

更进一步地,《约定》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经历从侧面展现出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和大国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里程碑。剧中各行各业的基层建设者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缩影,也是小康社会建设成就的最佳注脚,中国整体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新时代样貌得以勾勒。

如何能让大众更切实感受到中国小康社会的变化和魅力?以普通人的视角精准找到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的热点与痛点,在扎根火热升华中找到与时代的勾连是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魅力,《约定》做到了。从平凡人的故事说起,用生动的影像共振时代脉搏,《约定》带来的,是让观众生成情感共振的温度,更是推动砥砺向前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小康社会   奋斗者   以小见大   群像   众生相   图景   回忆录   各行各业   主旋律   剧中   中国   普通人   家人   观众   真实   故事   国家   时代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