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导读:作为一场喜剧艺术的“新实验”,无论从达成的“娱乐笑果”来看,还是从一部部作品带来的“社会效益”来看,《金牌喜剧班》都已经淬炼出一块响当当的 “金”字招牌。

文 | 坤同

“一点儿也不留情面。”

——在第一位喜剧新人许可嘉带来的《保安队的故事》告一段落之后,等候区的学员们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向给观众带来欢笑的陈佩斯、郭德纲和英达更是几乎全程“严肃脸”地坐镇评委席,一针见血地指出表演中的瑕疵所在。

《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出品的国内首档喜剧传承类综艺《金牌喜剧班》中的一幕,也是40组学员都将经历的“常态”。这档节目将真人秀和喜剧舞台竞演结合起来,全景呈现出喜剧前辈遴选和培养传承人的全过程。对于观众而言,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喜剧大赏,但对于学员而言,这却是一场充满考验与压力的淘汰竞技。

也正是因为如此,《金牌喜剧班》不同以往任何一档喜剧节目,它不流于片面和直给式的娱乐,而是始终对喜剧表演、喜剧文化和喜剧精神保有着一种敬畏与尊敬。在一场场喜剧的登台亮相中,这档节目也逐渐探入喜剧的就里,在欢笑中坐而论道、在争鸣中把握喜剧的未来,这种源自逻辑底色的严肃和深邃,也成就了这档节目独一无二的“笑果”和“质感”。

《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养成系喜剧人”的首创模式,

讲述别样的传授与师承

3位喜剧界金牌导师,40组各自精通说学逗唱的潜力学员,4轮比拼、进阶与淘汰,《金牌喜剧班》的节目模式相当简单,但其中却充斥着十足的舞台张力。

在第一阶段的考核中,学员们在首轮表演后将进入“录取”“推荐”或者“淘汰”三种不同状态。而随着录取学员正式跟班学习,进入旁听生班级的推荐学员将开始蓄力向正式学员发起挑战。最终,经过反复的考验之后,学员们将来到第四阶段的毕业大戏,在导师们的引导下完成最后一场演出,走向喜剧艺术的最高层次。

《金牌喜剧班》巧妙地将当下“养成系真人秀”的结构方式融入节目模式之中,围绕“喜剧班”来讲述传授与师承,这也恰恰与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讲究的“择才”“亲授”等理念不谋而合。不仅如此,对于一档电视综艺而言,“喜剧”与“养成类真人秀”的结合,同样体现出节目的大胆与创新,更为这档节目本来带来了不少看点。

《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传统的小品、相声,以及戏曲小品、音乐剧、木偶戏、魔术戏剧、吉剧、谐剧等古今喜剧形式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则以层层选拔、情节跌宕、巧设悬念等方式牢牢牵引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乐享喜剧之外,更看到喜剧文化的脉动与承续。

喜剧是多元而丰富的,《金牌喜剧班》的舞台同样呈现着喜剧艺术的分野与争鸣,这种丰富性紧密地与节目模式结合在一起,愈发彰显出喜剧无界、艺术无限的思想火光。作为中国小品的泰斗级人物,陈佩斯引领的是“文人喜剧”对于现实的批判与反思;有着相声里程碑式意义的郭德纲从传统艺术形态中寻求着喜剧的本质功用;徜徉于市井喜剧,以影视剧作为主要呈现手段的英达则聚焦于平民智慧的开掘。三位金牌导师,对照着喜剧的三种不同路径,在这个意义上,《金牌喜剧班》所呈现的传承脉络,更组织起了一场喜剧与观众、喜剧与喜剧人之间的深度互动。

《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在这场互动中,观众得以窥见喜剧背后的深厚积蕴,革新对于喜剧艺术的见地。一直以来,喜剧作为一门追求“笑果”的艺术,并没有得到大众对其严肃内核的认知,以至于很多人对于喜剧的认知仍旧停留在浅薄、平庸的层次。透过《金牌喜剧班》,观众得以在一场场高级喜剧中,领悟到“笑”中真谛,将喜剧传递的欢乐真正贯通于生活之中。

而对于学员而言,这则像是一场洗礼与进阶,亦提供了在喜剧这个大门类中尝试多元、拓展边界珍贵机会。节目中,上海新派相声演员张聿和霍星辰凭借新鲜感十足的《疯狂直播》,同时得到了陈佩斯和郭德纲的“橄榄枝”,最终,在陈佩斯的鼓励下,他们选择去到相对陌生的小品中体验一番,增进本领。

《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像这样的在节目中并非孤例,《金牌喜剧班》金牌导师们不断鼓励有着多项潜能的学员跳出“舒适圈”,到其他的喜剧门类中一窥究竟,如是才能让喜剧艺术真正地发扬光大。正如陈佩斯所说,不同门类的喜剧艺术都需要追求进步,要敢于走到“门外面”来见“世界”,“知识需要丰富才可以,艺不压身,多一门就多一重天”。

独具一格的“娱”与“乐”,

架起专业对抗的“竞技场”

《金牌喜剧班》是一个“多面体”,对于不同的人,它有着不同的功用和价值。在观众的眼中,它兼具“娱”的游戏性和“乐”的审美性,酣畅淋漓竞技对抗的加入,更让观众在节目模式的巧构之中获得了复杂多元且回味悠长的观看体验。

在选手的眼中,《金牌喜剧班》本身的舞台已然是帮助学员们呈现个人才华的不二契机,在此之外,学员们在金牌导师的指点下所收获的技巧,更让他们大受裨益。也正因如此,看上去充满对抗的节目模式,从本质上看,是专业能力、技巧、经验的对话、互鉴与共进。

面对许可嘉对于职业发展瓶颈的自我质疑,三位导师推心置腹地进行答疑解惑,让他回归自我、回归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创作的灵感。即使对于一致好评的作品,导师同样也会斩钉截铁地指出“提升空间”,为的是让学员对喜剧艺术的追求更上层楼。而对于敷衍塞责的态度,导师们同样丝毫不留情面。

《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专业和严肃,是喜剧之外,这档节目最为鲜明的底色。当然,《金牌喜剧班》并没有为竞技而竞技,比、拼、传、承之下,指向的是喜剧艺术更好的发展进路。值得一提的是,“旁听生”地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拉开节目的竞技性、增强节目整体的看点,只是这个环节存在的作用之一。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让有着喜剧天赋和潜力,但是尚未自成一派,技法相对不够成熟,亦或是想法过去庞杂的学员,让他们在不同的喜剧门类中见识、学习、成长,帮助学员发展的同时,也让喜剧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共通。

当然,“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专注于不同喜剧领域的导师们对于专业性的理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对于喜剧艺术而言,正是不同观点的辩驳与创新使得其在时间的沉淀和大众的检验中历久弥新。

《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此次《金牌喜剧班》中同样涌现了不少创意十足的喜剧作品,如盛伟突破相声和喜剧的界限,曹贺军则将音乐融入喜剧之中……这些尝试纵然并非完美,也并非全部在舞台上得到了认可,这与《金牌喜剧班》的初心相一致的是,对于“真正的喜剧精神”的把握与遵循。

“笑果”之外、喜剧之中,

探寻更为珍贵的“现实内核”

《金牌喜剧班》,更是一面“多棱镜”,它用喜剧的形式,透视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喜剧解构现实中难以下咽的苦痛、结构闪烁在个体生命经历中的智慧,用“大智若愚”“寓教于乐”的态度让人在哈哈大笑之后,或释然,或醍醐灌顶。

纵观已经播出的两期节目,无论是吴南言和王志博的相声《一改成名》、李海银和高海宝的小品《忘不了》、张聿和霍星辰的上海新派相声《疯狂直播》,还是盛伟将相声、喜剧、方言结合起来创作的《天津大哥》等作品,都获得了导师们的好评。这些作品深入生活的纹路之中,用采撷于现实的情感打动人心。陈佩斯曾经说过,每个喜剧都有一个悲剧内核。喜剧的悲情色彩在于,其间的情节、故事和情感与观众之间达成的价值共振。

《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好的喜剧作品应当是怎样的?一个简单却又不简单的层次在于“喜剧效果”的达成,整个作品的方寸、尺度、劲头,以及包袱的节奏、密度和合理性都影响着作品的成色;而在此之外,一个好的喜剧作品更应当探入真实生活之中,在艺术性和现实性之中寻求平衡。《一改成名》对于社会上追求成名乱象的抨击、《忘不了》对于爱情矢志不渝的诠释、《天津大哥》对于地域人物性格的独到刻画等都恰到好处地呈现出喜剧与生活的联系。

于此之外,在《金牌喜剧班》的舞台上,喜剧带给生活的光亮,有时是通过一位位鲜活而真实的喜剧人来达成的,他们在喜剧路上的求索经历,点亮了观众追求梦想的火光——

“主角”和“配角”的抉择,不仅存在于喜剧之中,更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处。常常在别人作品里扮演配角的王雪东却认为,“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在我的喜剧世界里,没有配角”;还有乐观开朗的李静宇,她说,“喜剧改变了我,我要用喜剧改变更多的人”……除了学员,3位金牌导师对于专业执着、对于人生的通达见解,同样给观众带去了真知。

《金牌喜剧班》如何锻造“金字招牌”?

人与人之间的悲欢总归是相通的,作品的呈现也好,人生经历的讲述也好,其间总归伴随着情感共鸣。《金牌喜剧班》的意义正在于此,它用喜剧的形式,讲述出喜剧人的生活阅历、喜剧艺术的薪火相传、喜剧观众的启发与顿悟。

以喜剧见人生,作为一场喜剧艺术的“新实验”,无论从它达成的“娱乐笑果”来看,还是从一部部作品带来的“社会效益”来看,《金牌喜剧班》都已经淬炼出一块响当当的 “金”字招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金牌   喜剧   进阶   旁听生   金字招牌   门类   导师   学员   相声   小品   观众   节目   模式   竞技   艺术   作品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