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路上遇险情

1970年初秋,夏日的热浪还未完全消退,白日里被阳光照射了一天的大地,夜色降临时还向空气中散发着热气。

我所在的学校——牡丹江机车工厂子弟中学,不过那时的校名已改称“东方红战校”了,组织我们九年级的四个班即将毕业的学生,去距市区20多公里的厂办农场——工人新村参加麦收劳动。

麦收路上遇险情

这是当年称为“东方红战校”的机车中学教学楼

按以往惯例,八月份正是学校放暑假的季节。但那年不知什么原因,学校未给我们初三毕业班级放暑假。当时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因而,初中三年级也称为九年级。

麦收路上遇险情

图片为当年的机车小学教学楼

就这样,顶着酷热难耐的高温,每天还得到学校,美其名曰把毕业前的文化课上完,但往往是校外活动多于文化课学习。

麦收路上遇险情

这是1970年的黑龙江省中学课本

不是进厂进行工厂的环境整治劳动,就是去市里参加战备工程七零五一人防工式施工,再就是去近郊农村生产队干农活。

当时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校外活动则是“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集中体现”。

麦收路上遇险情

图片为1970年黑龙江省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

所以,真正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的课堂教育时间,不是很充裕,加之“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因而导致学期已到,文化课未讲授完的情况。

这不,明明到了快毕业的暑期,文化课程没讲授完,还得不务农时地参加秋收生产劳动,尽管去的是厂办农场,无农村生产队那种“贫下中农”,可仍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麦收路上遇险情

图片为上世纪70年代的宣传画

班主任孙老师,在头天的课堂上,把收麦子的重要性及学校要求,给全班同学讲了一番。最后又重申参加麦收的注意事项,并郑重通知:明早4点钟准时在工厂大门口坐车出发,午饭由工厂食堂提供。

此前,从已参加过麦收的工厂职工口中得知,割麦子去的人多,得起大早,坐由驻牡部队提供的大型军用卡车,即老百姓俗称的“戴高乐”。

麦收路上遇险情

这是夏季的牡丹江镜泊湖瀑布

次日,天还未亮,参加麦收的人们便早早起床出门,凭着街道边昏暗路灯闪烁的微弱灯光,从四面八方汇聚厂门口候车。

塞外秋日的黎明前,已有些凉意。厂大门高处,安装着一盏大瓦数的水银灯,将厂前小广场照如白昼,成群的飞蛾围着水银灯乱舞。

夜空里的繁星,已在黎明前悄然无声地退去,留给苍穹的是短暂的黑暗。人们三五成群,或站、或坐、或蹲地等候着汽车的到来。

麦收路上遇险情

图片为“戴高乐”军车

不一会儿,汽车的马达声由远而近传来,在寂静的黎明前听得十分清楚。紧接着三辆草绿色军用卡车依次朝这边驶来,停在厂门前路旁和小广场上。

这便是当时我国从法国进口的大型军用卡车“戴高乐”,在场的人大都是头一次看见这汽车族里的庞然大物,对它的高大惊叹不已。

从司机室下来的驾驶员都是20岁刚出头的解放军战士,从身着上黄下蓝的军装看,显然是空军部队的。

麦收路上遇险情

这是当年候车的地点牡丹江机车工厂大门口

老师告诫大家上车注意安全,同学们依次从驾驶室两侧踏板处和车厢后部的梯子攀入车内。

上车后扶着车帮栏杆向下张望,脚踩高大的车厢体宛如置身二层楼房,为防站立不稳,两侧高高的车厢板还用铁链链接,横贯车体。

即防止车厢板向车外倾斜,又供人在车扶靠。起车后,天已见亮。

麦收路上遇险情

图片为1970年的牡丹江火车站

置身行驶的车上放眼远望,一栋栋房屋和路两边的树木、电线杆等快速退向车后,车行带来的阵阵凉风吹在身上好不惬意。

晨曦的市区,笔直的柏油马路不见了白日熙熙攘攘的人流车辆,更显现宽阔整洁,“戴高乐”卡车开得飞快。

穿过市区,再往前行,路况则越来越差,开始时是柏油马路,接着为平坦砂石公路,最后则是坑洼不平的乡下简易土道了。

而且路面呈斜坡状,靠近山体一侧的路面明显高于临近农田的一侧 。

麦收路上遇险情

图片为“戴高乐”军用卡车

大卡车在颠簸的道路上前行,在快到新村约不到一公里的路段,我们所乘的第一辆车子,行驶中车体突然向左侧倾斜。

车上的人身不由己地涌向低斜车厢处,反应极快的司机来了个急刹车,卡车几乎是呈45度角停在左低右高的路面上。

大家都惊叫着,待在斜停的车厢上站稳后,便纷纷从卡车后面的车梯处跳下车来。

麦收路上遇险情

这是当年去新村的路边农舍

坐在后车的工厂麦收工作带队负责人,赶紧从后车跑来,查看汽车倾斜情况。只见汽车左侧后轮已深陷路边,显然是车体重,路边土质疏松所致。

麦收路上遇险情

图片为市区郊外的农田景色

此时,不知是驾驶室温度高,还是心情紧张的原因,驾驶室里的司机已是满头大汗。

好在这里离新村已很近了,麦收负责同志即刻派人去新村,开来了链轨拖拉机,随车还带着钢丝绳。

麦收路上遇险情

图片为农家景色

现场指挥的师傅将钢丝绳一头挂到拖拉机后,另一端挂在“戴高乐”车前保险杠上。

又用几根粗大绳一头拴在卡车右侧车厢上,另一头则聚集几十号人在右面高处,分成几伙拽着大绳,以防汽车启动后车体继续倾斜而翻车。

一切准备就绪,指挥的负责人一声令下,拖拉机冒着黑烟向前拽,“戴高乐”发动起来慢慢向前移动,右侧高处几十号人拽紧侧面拴着的绳子。

即刻,“戴高乐”卡车缓慢移出倾斜地段,逐渐行驶置平路面,恢复了车体平衡。

麦收路上遇险情

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牡丹江太平路

现场随即出现一片欢呼声。一幕惊险的场面随之而过,老师组织大家重新上车,继续朝新村收麦现场进发。

麦收路上遇险情

图片为70年代的牡丹江机车工厂职工住宅

打那以后,多少年过去了,我再也没见到曾坐过的那高大军用卡车。不过,有时回想起当年坐“戴高乐”军车收麦时虚惊的一幕,总觉得有点后怕。

麦收路上遇险情

这是牡丹江机车工厂1954年建的职工住宅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戴高乐   牡丹江   水银灯   车体   拖拉机   卡车   机车   车厢   新村   市区   当年   路上   工厂   学校   体育   汽车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