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让我们回溯到前两个世纪的1896年6月3日,晚清名臣李鸿章与沙俄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中东铁路线路图

这个密约签订后不久,在9月8日,许景澄又代表清朝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东铁路合同》,沙皇俄国通过两个条约的签订,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

于是这条从绥芬河入境,经由牡丹江、哈尔滨,由满洲里出境,贯穿着中国整个东北全境的中东铁路,在1898年开工了。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滨绥铁路施工图

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作为中东铁路第四桥,也开始勘探设计了。经过5年中国建设者的努力(施工人都为中国人,管理者都是俄国人),于1903年7月14日铁路竣工和大桥投入运营。

当时战乱纷纷,出于护卫这座大桥的安全,在铁路大桥的两岸修筑了桥头碉堡,简称“桥头堡”。不晓得中东铁路历史的人,和一部分当地居民都习惯地称它伪满时期的“炮楼”。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的清朝官员李鸿章

先前还听说过大桥两边的桥头堡,在江底下过江相连,后来被战火摧毁。从东北虎林要塞的防御工程来看,日寇在建设军事工程有这样的修筑能力。

两碉堡水下通道连接,以便战时互相增援。只因参与作战的军人,都不复存在。这个说法也无从考究了。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中东铁路第四桥桥头碉堡上狙击的弹痕

铁岭河大桥东侧的那一座碉堡,在抗日战争中被化为齑粉。原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也在那场战役中,为防止日寇撤退而炸成瓦砾。

在战争中变成粉末的桥身消失无踪,我们就从这剩余的残垣桥墩来窥探一下,这座大桥、桥头堡的结构与特殊的构造吧!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中东铁路第四桥西桥头堡简介

从屹立在牡丹江激流中的十二个江桥桥墩,可以推测出当年这座铁路大桥,修建的是如何的敦实、坚固、耐用。

按照中东铁路的建桥顺序,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是中东铁路线上的第四座跨江大桥。它建设施工采用的是沙俄桥梁专家设计的图纸。

柱础和柱基全部采用花岗岩石头,大桥两端采用卷拱结构,方案考虑得缜密周到。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中东铁路第四桥桥头堡转角处

从现场的老桥墩也能看出端倪,当年的牡丹江水,丰沛期流量很大。特别是每逢春季冰冻江水开化,汹涌的江水裹挟着冰凌,从上游滚滚而来。

冰凌具有摧枯拉朽、无坚不摧之势,涌向大桥撞击桥墩。当时俄国的设计专家,全面考察了东北冬季江水开化的因素。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中东铁路第四桥桥墩

把大桥桥墩设计成平面长六边形结构,把桥墩的南北两侧的迎水面和背水面,都建筑成刀斧形状的尖状结构。

以劈开上游涌来的冰块,确保铁路大桥的安全。涌到这里的大块冰凌被劈成碎冰,安全通过大桥。

在夏季洪水到来的时候,又能劈开洪峰的冲击力,使洪水安全流过。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的这种独特设计与造型,体现了俄国造桥专家的聪明智慧和独具匠心。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中东铁路第四桥江中桥墩

我站在大桥遗址前,目睹这种独特的桥墩结构,脑海中涌起了一段回忆。我前些年去了北京卢沟桥展览馆,那里向游人介绍了卢沟桥的特殊构造。

为了防止卢沟河春季冰凌撞击桥墩,也是采取了这种结构设计。我特意记住了卢沟桥始建年代,元朝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可见那时候古人就有这样的聪明智慧。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当年攻打桥头堡时留下的弹洞

通过眼前这些遗留的桥墩,凝视着承受了一百多年流水冲击的桥墩,依然挺立,完好无损。足以说明当年建筑这座大桥的坚固性、耐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回头向西边望去,那边就是“桥头堡”的遗址。它位于牡丹江的左堤,江水的西岸。高大醒目、厚重笃实、威武的“桥头堡”在阳光的映照下昂然矗立。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桥头堡外面进攻者留下的弹痕

这是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头堡”。我们从空中俯瞰,碉堡的平面图形呈不规则的12边形布局。

这种不规则的多边形结构,使“桥头堡”的防御没有“死角”。用指南针测试后,发现碉堡的正面朝南偏西5°,据说这是有着“风水学”的说法。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中东铁路第四桥西桥头堡正门

正南方向的建筑一般是宗祠、皇宫的方位,普通建筑朝正南则犯忌讳。若从碉堡采光来讲,正南不是采光的时间最长,计算碉堡内进光量也不是最佳。

在那个没有电灯的年代,最大面积采用大自然的光线,是出于守桥部队的最佳考量。不过,后来有到这里现场考察的人说,地下一层就是发电机房,和后勤吃、喝、拉、撒、睡的地方。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中东铁路第四桥西桥头堡上面的垛口

除了地下一层,地上还有三层。每层之间都有廊道联通,便于战斗的增援。炮楼占地面积156平米,周围一共有68个射击孔。

这么多的设计孔好处多多,一个是考虑室内的通风。炮楼内潮湿要勤通风,但是冬季又不能通风过度。冬天过多的通风,不利于“桥头堡”内士兵的保暖。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中东铁路第四桥西桥头堡东面图

第二个是安全守护大桥无“死角”。整个炮楼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地下到空中,打击前来进攻的敌人,能全方位形成火力交叉的封锁网。

炮楼的顶端筑成垛口,可以隐藏在里面射击来犯之敌。一个加强连的编制在这里守桥,能做到在保证军粮充足情况下,镇守“桥头堡”,护卫铁路江桥,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中东铁路第四桥西桥头堡东南转角

从外观看,分析“炮楼”设计理念,周围是开阔地带。三层的炮楼,居高临下,军情收进眼底。炮楼充分地利用了地面,到达一个合理的布局,既美观还有足够的空间作绿地。

自从1903年7月铁路和碉堡同时建成后,炮楼也随着铁路同时被沙俄派兵军事管理,护铁路守大桥。在满清退位后,俄国进行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铁路和大桥又被“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政府接管。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在1926年后,经过东北军阀首领张作霖、张学良两代的努力收回了铁路的管理权,铁路大桥与“桥头堡”一同被收回。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后,在1935年2月23日获得了大桥的使用权。大桥的“桥头堡”也由日军占领,大批日军进入“炮楼”驻军。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桥头堡两端的卷拱结构图

据当地的老百姓讲,在附近居住的居民,常常看到日军部队守桥的换防。并且在离“桥头堡”几百米之内,不让人们接近。连老百姓到附近种植庄稼都受到限制。

他们不分黑白地运送参战部队、军火、辎重和抢来的军需物资。这座大桥在瞬间,变成了为日寇服务的设施。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电器化的滨绥铁路

在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二十多万部队通过这座大桥,进驻牡丹江,移师哈尔滨等城市进行抗击日寇。

在东北沿线的各个城市,中国人民都同日寇进行殊死的战斗。在牡丹江,苏联红军同日寇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在牡丹江两岸的日寇,利用大桥进行调运各种军用物资和军人进行反抗。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牡丹江铁路大桥遗址

从桥墩上留下的弹孔和弹洞,可以看出当时的战斗是如此的惨烈。日寇守桥部队,利用坚固的“炮楼”进行负隅顽抗。苏联红军出其不意炸毁大桥,截断了日军的退路。

大桥被炸毁后,日寇守军躲在“炮楼里”,利用坚固的碉堡进行顽强抵抗。炮楼上四面都留下不少的枪痕和弹洞,现在仍然是斑驳陆离。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牡丹江铁路大桥西桥头堡被炮轰炸弹痕

从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进入牡丹江同日军作战,到8月16日的战斗结束(虎林要塞晚一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东北政府就把当时攻打铁岭河战役中牺牲的苏联红军,埋葬在铁岭河南山的烈士陵园。

在攻打牡丹江市区而牺牲的苏联红军,就埋葬在了牡丹江虹云桥的南侧,后来迁移到牡丹江市南湖公园。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守卫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的桥头堡

在牡丹江城区附近牺牲的苏联红军就地掩埋,立墓树碑。这也是牡丹江附近的郊区,有不少苏联红军纪念碑的原因。为所有在抗战中牺牲的苏联红军,树立的烈士纪念碑都有墓志铭,供后人瞻仰、缅怀、祭奠。

东北地区解放后,当地政府就在原来大桥遗址的下游,修建了新的铁路大桥。原来的中东铁路线路也被新的国家标准铁路更新、改建、扩建。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为牡丹江市区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不少不适合国家铁路发展的路段、车站已经拆除。仅仅剩下不多的线路、老车站作为历史的纪念存留下来。

原来的中东铁路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在这段铁路线,国家给它起了新名字—绥满铁路,整条铁路也分成两段来运营。

哈尔滨到绥芬河的这一段叫—滨绥线,哈尔滨到满洲里的一段叫—滨洲线。中国铁路快速的发展,八横八纵铁路网的建设,把绥满高铁纳入国家铁路发展的纲要。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在牡丹江滚滚江水在矗立的桥墩

在不久的将来,绥满高铁将作为一个耀眼的名片,展现在东北的土地上。

一百多年前,一条由沙俄设计在中国土地上施工、修建的铁路和大桥结束了它的使命。我们国家自己建设的铁路和大桥,承担起运输国家物资和日常人民生活必需品。

特别是快速发展的高铁,以它惊人的速度,彰显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体现了大国铁路科技的发展。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桥头堡远景

一座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一部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更是一部英勇的牡丹江人民,积极抗战的英雄史。

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本身没有阶级性,谁拥有它,它就为谁服务。

在昔日,它曾为沙俄帝国入侵东北作用过。不久又为日寇运送了大量的战略物资,践踏我国领土。并利用它进行殊死顽抗,直到被苏联红军炸毁。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狼藉桥墩

现如今,这座江桥和炮楼早已脱离了硝烟纷飞的战火,孤独地屹立在牡丹江市的荒郊田野中,显得格外安宁、平静、祥和。

它见证了俄国两个朝代的替换,也佐证了中国满清、民国政府的国殇、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桥头堡正面远景

久违的它在这里,迎接着每一位到这里拜访的客人。每当哈绥的列车通过这里时,车上的旅客都要深情地回眸。

远眺这座中东铁路的遗址,回忆封建帝国留下的创伤。沙皇俄国的攫取,满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受欺凌。中国人民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留下的血泪耻辱。

中东铁路第四桥遗址,见证了满清李鸿章与沙俄签订的《中俄密约》

图片为新中国建设的电器化滨绥铁路

一条铁路与建在这条铁路上,一座普普通通的牡丹江铁岭河铁路大桥,能发生了这么些跨国、跨世纪、跨朝代的故事。真是令老一辈长久回味,令后生树立强我中华的决心。

中东铁路第四桥的遗址,告诉来到这里踏访的人,

120年前的这座铁路大桥,

沉淀了历史的厚度,

蕴含着发展的热度,

体现了关注的温度,

见证了高铁的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沙俄   中东   铁岭   牡丹江   俄国   炮楼   密约   苏联   铁路   桥墩   桥头堡   日寇   碉堡   满清   大桥   遗址   红军   见证   体育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