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王跃礼专为头条号供稿

在我国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人们在购买粮食及其制品时,除使用人民币,还得同时支付一种有价证券——粮票。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国家粮食部六十年代发行的全国粮票

对于这一“辅助货币”,50岁以上的人并不陌生,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国家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

从1955年国家发行第一批粮票,一直到1992年底,粮票成了新中国城镇居民填饱肚子的一份特殊通行证,其在共和国粮食史上发挥了独特作用。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 记录共和国诞生的油画《开国大典》

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粮票在粮食流通中的辅助货币作用是显而易见。粮票记载着新中国历史上一段异常艰难的岁月,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人民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毛主席与人民公社社员在一起的宣传画

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出台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第17次全体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

继而,粮食部印制发行了,在全国实行定量购粮的凭证——全国通用粮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印制和发行了,在本区域内流通的地方粮票。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这是粮食部1955年首次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

至此,新中国粮票,便以其特殊身份步入社会主义经济舞台,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货币”。

当时,上至中央人民政府成员,下至平民百姓都有着自己的用粮标准,按量吃饭,有了粮票,就有了生存希望,有了填饱肚子的保证。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这是广东省1956年发行的省内流通的粮票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篇文字,回忆周总理请客事宜。1963年,第2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

中国乒乓球队一举夺得男子团体、男子双打、男子单打三项世界冠军。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参加27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部分队员

当体育健儿凯旋回国后,周恩来总理在家举行庆功招待会,宴请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当时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粮食实行定量供应。

庆功宴前,周总理告诉参宴人员:请客吃饭钱我掏,但宴会后每人要交半斤粮票。一位泱泱大国总理请客,客人都得交粮票,不难看出,粮票在那时的作用之重。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这是周总理与乒坛健儿碰杯

那时,去大型国营百货商店购买粮食及其制品得钱票必备,购一斤饼干其价格是6毛钱,同时得交8两粮票。

光凭人民币是买不了粮食制品的,必须还得有粮票才行。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内蒙古、新疆、山东的省内通用粮票

当时,城镇居民供应口粮的标准为每人每月26市斤,如从事体力劳动,则根据其工种的劳动强度增加,即按工种发放定量卡片,在按卡片上规定的数量到户籍所在地的粮店购粮。

如车工工种每月38市斤,而力工则44市斤。劳动强度越大,工种定量卡片供粮数额越高。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为黑龙江省1970年发行的省内通用粮票

70年代,我所在的牡丹江市还实行了,由单位每月向职工发放工种定量粮票的办法。

职工可拿发到手里的工种粮票,到户籍所在地的粮店购粮。

但工种粮票不能在食品店购粮食制品,只能在指定粮店买玉米面等粗粮。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这是牡丹江市1975年发行的市内工种粮票

当时每家的吃粮都挺紧张,粮店是每月1号开始供应当月的口粮。所以,月初的一两天,是去粮店买粮的高峰时段。

粮店尚未开门,其门前早已排成了长长的购粮队伍,构成了一幅民以食为天的特殊景象。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居民排队购粮情景

在粮食流通领域中粮票起着无以替代作用的同时,还有着与其密切相关的“粮食关系”管理。

粮食关系,是指在粮食统购统销下,城镇居民须与指定粮店建立起固定的供应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已核准的粮油定量,定期向城镇居民供应粮油。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这是城市居民在粮店购买当月供应的粮食

“粮食关系”是构成城镇居民生活基本关系之一,其出生、婚嫁、迁移、死亡时,必须办理增减定量和转移供应关系的手续。

农业人口无“粮食关系”。城镇居民因工作调动,由甲市调往乙市,在迁移户口的同时,必须也随之迁移“粮食关系”。不然,到了乙市便无粮可食。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山东省发行的省内通用粮票

同样,考入异地城市高校就读,户籍和“粮食关系”也必须同时迁移过去,方能解决肚子问题。

所以说,在当时“粮食关系”,就是城镇居民的“第二户籍”。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城镇居民在粮店购买当月的口粮

那时,如所在单位派你去外地公出,光带足钱款是不行的,还得拿着单位出具的介绍信。

到你户籍所在地的粮店迁出粮票。一般为全国粮票,大约按外出天数,每天一斤,方能确保出门在外的吃饭问题。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这是1969年湖南省发行的大面额粮食指标划拨票

记得我在单位工作时,每每外出,都要持单位介绍信,去我户籍所在地的火车头粮店,迁出全国粮票。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这是国家粮食部五十年代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

进入九十年代,1991年5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兰州市1974年发行的本市工种粮票

粮价敞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

1993年,粮食实行了敞开供应。粮票也随之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结束了自1955年问世以来流通功能。

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人们购买粮食及其制品,再也不用为没有粮票而发愁了。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黑龙江省1978年发行的省内通用粮票

自九十年代起,作为票证一族的粮票,逐渐从人们的印象中消声灭迹。

但曾活跃于社会主义经济舞台上的“辅助货币”,仍是从那时过来的人们难以忘却的。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这是北京市的居民购粮本和北京市粮票

粮票,作为我国第二流通货币,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正成为收藏市场的新宠。

它的广泛性、重要性、时间区域性和其特殊“身份”是任何收藏品无与伦比的。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粮店按计划供应城镇居民的食用油

现在,好多藏品还不断有新品问世。如新发行邮票、纪念币等,但粮票却不能再有新品。

所以,每一枚粮票都将成为历史,记载着共和国那段物质匮乏的艰辛岁月。是不可再生的那段历史的珍贵名片。

新中国的“第二货币”粮票

图片为七十年代在天安门前排队行进的少年儿童

作者:王跃礼

2021年9月27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粮票   牡丹江市   口粮   健儿   共和国   工种   当月   定量   户籍   省内   新中国   货币   粮食   关系   体育   粮店   全国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