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简史:几千年来摆脱抑郁的法门,就在本文最后一节

忧郁简史:几千年来摆脱抑郁的法门,就在本文最后一节

忧郁的女人

忧郁经常与抑郁症结合在一起,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颗“毒瘤”。

其实,这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一种误解。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生率约11%,大概有3.4亿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已成为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疾病。

和人类发展史一样,忧郁的历史同样跌宕起伏、五彩斑斓。

忧郁简史:几千年来摆脱抑郁的法门,就在本文最后一节

最著名的抑郁症患者李贺

1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未征服大自然,仍生活在原始部落的时候,忧郁就产生了。

人们发现,有一部分人情绪长期低落,无论什么刺激都提不起他的兴趣,反映在接人待物上,就是冷漠、麻木、低气压。

大概,古人们运用了各种方法都无法解除忧郁,因此认为抑郁症是一种“魔鬼对人的控制”,治疗的方法就是念咒、驱魔、祈祷。

后来,医学手段发展了,一些部落开始用“环锯术”来治疗偏头疼、抑郁症等。他们认为,在脑袋上钻一个洞,就可以把恶魔释放出来。三国时期,华佗就想用这种方法治疗曹操的偏头疼,结果反让曹操给“治”了。

在中国古代,中医最早对郁证展开了研究,有“阴静阳躁”之说。

古代最有名的抑郁症患者,大概非唐代诗人李贺莫属。这位天纵之才年纪轻轻就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名句,却因抑郁症早早夭亡,终年26岁。

忧郁简史:几千年来摆脱抑郁的法门,就在本文最后一节

希波克拉底

2

古希腊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抑郁问题。

抑郁的希腊文就是“黑色胆汁”的意思。这源自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学说。他认为,人体由四种体液控制: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和血,抑郁症就是由于黑胆汁过多引起的。

诡异的是,其他三种体液都能找到,唯独黑胆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毕竟比“恶魔附身”进步了许多,人们借此摈弃了咒语和驱魔,开始使用草药来治疗抑郁症。

到了雅典时代,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遭到了众多哲学家的反对。因为按照“体液学说”,人们运用放血疗法来排除体内黑胆汁,结果病没治好,反而害死了很多无辜患者。

诸多失败的教训,加上哲学的发展,让人们渐渐意识到,抑郁症也许并不是黑胆汁惹的祸,更多应属于心理疾病。

柏拉图就认为,精神疾病与思想有更大的关系,“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决定了成人后的精神状态”,强调环境对精神健康的决定性影响。

转眼到了中世纪。宗教的空前发展,再次阻断了学术研究,人们的认知开始“开倒车”,抑郁症再次被拉回“超自然”的范畴,被认为是天谴,是犯罪之人应得的报应,从而被贴上了懒惰、冷漠和罪恶的标签。正因为此,抑郁症患者遭到众人嫌弃,耻辱感也油然而生,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历史总是惊人地出乎意料。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抑郁症的道德化评判来了一个180度的大反转,不再是冷漠、罪恶的象征,反而被贴上神圣、深邃的光环,成了有思想、有内涵的贵族病。

一时间,那些郁郁寡欢、沉默寡言的人成了时代的宠儿,他们被认为是魅力的象征。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等,都成了引领风尚的人物形象。

1621年,英国学者罗伯特·伯顿发表了《忧郁的解剖》,从文学和科学的角度分析了抑郁症,被认为是预防抑郁的“圣经”,300多年来成为抑郁症患者的“宝典”。

忧郁简史:几千年来摆脱抑郁的法门,就在本文最后一节

忧郁的解剖

3

忧郁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陆续建立精神病院来治疗抑郁症,则要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

英国医生乔治切恩提出,抑郁症是由于过度贪图享受形成了,并提出了“轻奢膳食疗法”,悄然在贵族阶层中流传开来。直到19世纪,随着心理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人们才渐渐发现抑郁症的遗传性特征,并开始研究基因遗传的重要性。

2000年,瑞典医学家卡尔森因研究出多巴胺和情绪之间的关系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人们才算真正找到了抑郁的病因——抑郁症是人体内的多巴胺、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分泌不足而导致的。

至此,我们再回头来看,会发现这种神经递质的学说与最初的“体液学说”是何等接近。

在文学上,忧郁的气质更是造就了诸多超凡的大师。

罗伯特·伯顿就是其中之一。在《忧郁的解剖》中,他说自己“一直在大学里过着沉默、伏案、孤独、与世隔绝的生活”,大部分时间他“寂寥寡欢,人们怀疑他要自杀。”

法国文豪、现代象征主义文学之父波德莱尔也是。

在他的名著《巴黎的忧郁》中,50篇描写巴黎忧郁的小品文,几乎集中体现了整个法国文学的忧郁情结,诗人更是花费了10年时间来完成这本著作。在这本作品中,诗人找到了容易引发忧郁的因素:雨、回忆和天空,并把忧郁分成了诸多等级和层次。

忧郁简史:几千年来摆脱抑郁的法门,就在本文最后一节

4

从波德莱尔开始,原本代表黑色和灰色的忧郁,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忧郁,人们甚至从这种忧郁中发现了生活之美、哲学之美。

1794年,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写到,他渴望被“苦闷的喜悦”麻痹,并赞叹“暗色的翅膀把骚动的心孵成神秘的喜悦”。

康德则认为,忧郁可远离俗世尘嚣,因为合理的倦怠是一种崇高。在他看来,以规范为准的美德有个特点,它似乎是要与心灵的忧郁结合才能达到最高的和谐。因此,崇高总是“伴随一点恐怖和忧郁”。

法国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也在一篇小品文中写道:“躺在暖热的床上伴随忧愁而眠,该有多么甜美!”

在他浩瀚的《追忆似水年华》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诸如此类的句子。比如,“他玩弄这乐句散发出的忧郁之情,感觉到它正在流经他的身体,然而总觉得它却象是使他的幸福感更深刻更甜蜜的一种爱抚。”

忧郁简史:几千年来摆脱抑郁的法门,就在本文最后一节

金刚经说什么

5

毋庸讳言,忧郁(抑郁症)的人内心承受着常人难以体会的痛苦,但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粉饰了这种痛苦。

实际上,人类之所以忧郁,除了遗传因素外,还与社会制度的合理性相关,又与人类自身精神结构的合理性相关。当一个人生活在压抑年代,或者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长期遭受沉重的压力,久而久之心情就会变得忧郁起来。

为此,在上世纪的人们曾想出很多办法来对抗忧郁,比如药物疗法、安眠药、吸毒、酗酒、狂欢,到事实证明,如果不从内心求得解脱,仅仅依靠外力,只是一种逃避和麻痹,无法真正得到解脱。

正如英国伟大女作家伍尔夫。她作为抑郁症患者,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

雅各走到窗边,双手插在口袋里。他看到窗外有三个穿裙子的希腊人;船员;下等阶层的闲人或忙人,有的闲庭信步,有的快步前行,三两成群,指手划脚。他突然感到郁郁寡欢,也许并不是因为没有人关心他,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坚信不疑的想法——突然觉得寂寞的不只他一个人,所有的人,都一样寂寞。

还有:她的内心浮出一种奇怪的哀伤,好像时光与永恒穿过她的裙子和背心,浮现出来,她看到人们悲惨地一步步走向毁灭。

抑郁症患者总是从内心否定自己,进而否定整个人类、整个世界,最终让自己划入到绝望的深渊。果不出所料,这位曾写出过《到灯塔去》、《海浪》、《墙上的斑点》的天才作家,最终沉河自尽,终年59岁。

那么,现代人究竟该如何远离忧郁?

这不仅是医学家的难题,更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难题。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找到了答案——宗教。

【当当】金刚经说什么 ¥31.6 购买

最后讲一个听来的故事。说一位企业家因生意失败,加上常年的“亚历山大”,患上了抑郁症。正处在轻生的边缘时,一次偶然机会,他遇到了一位老僧,遂求解脱之术。老僧淡然回答:信佛吧。

企业家回家后就开始研究佛经,先看《金刚经》,看不懂,就买来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看,这一看入了迷,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两年后,他不仅彻底摆脱了抑郁,更以饱满的热情,怀着普度众生的心愿重新投入工作,不仅让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还越做越大。

即便没有抑郁倾向,我想大家也不妨一试。

相信读完后,你会用另一种眼光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这个多彩的世界。


忧郁简史:几千年来摆脱抑郁的法门,就在本文最后一节

南怀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罗伯特   古希腊   抑郁   忧郁   胆汁   金刚经   体液   法国   英国   法门   简史   学说   笔下   患者   内心   本文   年来   人类   医学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