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皇帝都锐意改革,希望长治久安,为何反而加速了帝国灭亡

两位皇帝都锐意改革,希望长治久安,为何反而加速了帝国灭亡

唐宗宋祖

中国历史上,不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有为皇帝,自然也不乏秦二世、汉献帝这样的亡国之君。而作为各朝中兴年代的掌门人,皇帝们也大多勤勉,兢兢业业。

其中就有这样一类皇帝,自视甚高,心怀理想,也勤于政务,更锐意改革。自然,改革成功的例子也有不少,比如汉武帝、唐玄宗、永乐帝、雍正帝等。

但是不是所有改革的皇帝都成功了呢?

未必。这里要说的两位就是代表。

改革成功固然可喜,缔造中兴,国富民强。一旦失败呢?国运倾颓、党争倾轧、民声怨沸,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你道是哪两位皇帝?其一、宋朝第六位皇帝赵顼(xu);其二、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yi jun)。

凭心而论,这两人都算是勤勉的改革者(朱翊钧早年是,晚年不是),对帝业也充满了理想,但事与愿违——他们越努力、越勤奋,负面效果就越严重,对后世的危害也就越大。

这真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悖论”。

也因此,两人共享了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帝王庙号——神宗。

神者,莫测也。据《谥法》: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换句通俗的话说:你生前好折腾,身后留下烂摊子,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你的功过是非,只好说你神。

神吗?真神。

明神宗朱翊钧驾崩后24年,明朝灭亡;宋神宗去世后42年,北宋灭亡,成了南宋。

连数字都像孪生的。

难怪有网友戏言,明神宗是宋神宗的500年重生在世。

有依据吗?好像有一点:宋神宗驾崩于1085年,明神宗出生于1563年,中间相隔478年,差不多也就是500年。

两位皇帝都锐意改革,希望长治久安,为何反而加速了帝国灭亡

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1048-1085),宋英宗长子。20岁即位,推行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在位18年。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又称万历皇帝,明穆宗第三子,10岁即位,早年推行张居正变法(又称一条鞭法),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纵观两人的一生,以及帝国前后发生的事情,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其一、拥有远大理想,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

我们都知道,赵宋是赵匡胤“欺负”北魏皇帝孤儿寡母,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因此赵宋立国之初就定下规矩:提防部队!这就造成了重文轻武的执政习俗。

同时,赵宋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能花钱摆平的那都不叫事儿。

因此,军队感觉受到轻视,给钱!官员没升官,心生不满,给钱!北方列强前来骚扰,给钱!地方民众造反,给钱!朝廷有了喜事,给钱!

在宋朝,干什么都要用钱。

于是,到了宋神宗1067年登基时,国库已经亏空,财政入不敷出。虽然这时候的宋朝,实际上无论从经济、农业、科技,还是经商、贸易、加工业等方面都已空前发达,各行各业也都兴旺,民众的钱包也鼓了起来,可宋神宗的钱袋里却空空如也。

接手了烂摊子,如果能谨小慎微守成,也许日子也可以凑合着过下去,可宋神宗偏偏又是个心怀远大理想的有为皇帝。于是,改革成为他必然的选择。

和宋神宗相比,明神宗接手的摊子也好不到哪儿去。

和赵匡胤相反,白手起家的朱明王朝缔造者朱元璋,从骨子里看不起文人官僚。因此,他当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撤去丞相一职,自己皇帝丞相一肩挑,其他官员都是打杂、跑腿的。

钱没给多少,腿跑的不好还要受罚,而且你还不能贪,更不能吃拿卡要,否则轻则罚款降职了事,重则斩首示众、诛灭全族。因此,在朱家手下当官,可真是官不聊生。

皇帝丞相一肩挑,农民出身、吃苦耐劳的朱元璋可以干,他的子孙们可就干不了。老朱没能料到这一点,埋下了祸根。

实际上,从第三位皇帝永乐帝开始,皇帝们就吃不消了,不得不改革吏治,建立了内阁制,后来随着皇帝们越来越懒,又先后成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从此,内阁士官集团与东西厂宦官集团的斗争就没完没了。

明神宗1572年登基的时候,摆在他眼前的,正是嘉靖帝多年疏于朝政而带来的内阁纷争倾轧的乱象。

如果说宋神宗面临的是经济问题,假装看不见还可以凑合过下去;那明神宗面临的就是政治问题,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两位神宗殊途同归。

两位皇帝都锐意改革,希望长治久安,为何反而加速了帝国灭亡

明神宗

其二、锐意改革,充实国库的同时,却加重了民生负担。

鲁迅在《改革与习惯》中写道——

改革一两,反动十斤……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

余深以为然。

两位神宗又岂能不知?

因此,宋神宗在熙宁二年(1069年)和王安石一道推行新法时,是抱定了“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心的。也正因如此,新法一出,鬼挡杀鬼、神挡杀神,反对派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一一被调离京城,贬谪到地方任职。

王安石也确实是一名改革先锋。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10多项改革法案相继出炉、推行。如今看来,这些改革确实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却也触动了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而造成了新的动乱与不公。

说白一点儿,王安石变法的内核就是:朝廷与民争利。比如青苗法和市易法,原本是民间的借贷、贸易,经过改革收归国有,成了政府部门的垄断特权。

这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相悖的。

但愿王安石还能记得,推行新法之初他与司马光的一番辩论——

司马光说:国家的财力就这么多,蛋糕就这么大,你要改革,要增加政府收入,那不就是要减少民众的收入吗?

王安石回答:迂腐之见。谁说改革就一定要与民争利?我难道不能通过改革,提高生产力,和民众一起把蛋糕做大。

回答得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可惜在施行的过程中,王安石等不及把蛋糕做大,来钱最快、政绩最好的还是——重新切分蛋糕。

约500年后,明神宗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也大抵如此。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之后,锐意改革,年幼的明神宗则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全力支持他,史称“万历新政”。坦率地说,“一条鞭法”大大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让已经走下坡路的朱明王朝看到了一丝曙光,带来了所谓的“万历中兴”。

然而,与王安石变法一样,它的实质也是与民争利,保护社会上层的利益,因此毫不意外地要触及到低层人民的利益,并随着改革的推进带来了额外增派、银贵谷贱、火耗等问题,最终在万历十年(1582年)“寿终正寝”。

两位皇帝都锐意改革,希望长治久安,为何反而加速了帝国灭亡

王安石

其三、穷兵黩武,开疆扩土,却最终引狼入室。

明神宗于1582年亲政之后,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先后在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了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是——

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

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巩固了朱明王朝的疆土,却也耗费军资甚巨,导致战争结束后,财政吃紧。

也许是被“三大征”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晚年的明神宗在对女真用兵时犯了轻敌的错误。公元1618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起兵反明,建立后金政权。

次年,辽东经略杨镐奉命兵分四路,进攻努尔哈赤,结果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死四万余人,开原和铁岭沦陷,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而女真的崛起,也敲响了朱明王朝的丧钟。

和明神宗的穷兵黩武一样,宋神宗即位后也雄心勃勃,一反祖辈传下来的对辽和西夏的妥协退让政策,以强硬的态度对付虎视眈眈的邻邦,并立志也统一中国。

为此,宋神宗亲自主持了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分别是——

公元1076年,神宗派郭逵率军抗击交趾(今越南西北地区)军,收复了不少失地,并迫使交趾国王投降,从此再不敢侵扰宋境;

公元1082年,宋神宗在银、夏交界构筑永乐城屯军,想困住兴州的西夏军。不料西夏出兵30万围城,永乐城失陷,大宋军民伤亡2万多人。消息传到汴京,宋神宗临朝恸哭,从此失去斗志,恢复向西夏纳贡和议。

这次战争也消磨了宋军和君臣的斗志,加速了北宋向南宋的蜕变。

两位皇帝都锐意改革,希望长治久安,为何反而加速了帝国灭亡

努尔哈赤

其四、改革吏制,造成党争,导致内耗严重。

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变法虽然一波三折,却断断续续一直施行到了南宋,这可能是两人没想到的。

他们更不会想到,随之而来的党争遗祸无穷,让“王安石变法”成为大宋王朝国运的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事情要从1074年说起。

那时,变法已推行5年。适逢连月大旱,加上“青苗法”、“免役法”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少难民开始逃荒。诗人郑侠画了《流民图》,呈送给宋神宗。

宋神宗看后大为感慨,夜不能寐,次日就下令开封府开仓放粮,同时废止了18项变法措施。王安石引咎辞职。

此后,宋神宗便在改革上左右摇摆,王安石也两度拜相,两度黯然离职。他为此得罪了诸多权贵,其中最有分量的无疑是高太后。

神宗驾崩后,哲宗年幼,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改革的大臣,大肆打压改革派。哲宗亲政后,为了清算太皇太后的飞扬跋扈,又重用改革派,打压反对改革的“元佑党人”,继续变法。

哲宗崩,徽宗即位,为“元佑党人”平反,变法中止。不久,蔡京入朝为相,再次打压“元佑党人”,重启变法……

王安石主导的变法,如此反反复复,历经三任皇帝,在成为中国史上最折腾的变法之余,也渐渐背离初心,一点点掏空了大宋帝国。

如果说,党争是宋神宗变法的“副产品”,那么对于明神宗来说,党争就是他有意而为之了。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对万历皇帝后期的执政及其周围的党争做过精彩的阐述。

简单地说,明神宗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开始,就沉湎于酒色,身体虚弱,很少上朝,曾创下过20年多不上朝的荒唐记录。

皇帝罢工,事却不得不做,这就苦了内阁那些大臣们。问题是,皇帝来做自有威严,同朝为官,WHO 怕WHO?大家互不相让,又想在朝廷增加说话的分量,就只好拉朋结党,培育自己的势力,结果就导致明末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等名目众多,不一而足。

以至于在万历晚年,内阁大臣竟然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于慎行等朝廷重臣虽忧心如焚,却也无计可施。久而久之,大臣们忙于党争,大明的国运却每况愈下,终于在万历死后24年,就匆匆走进了历史的陈列馆。

两位皇帝都锐意改革,希望长治久安,为何反而加速了帝国灭亡

《万历十五年》

结语·启示

《圣经》之传道书中称: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事纷扰,身处其中之个人经历,更是跌宕起伏,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令人感喟。然而,如果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则“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个人之于社会,不啻为沧海一粟;岁月之于历史,又似白驹过隙。

放眼中华数千年历史,帝王将相、善恶忠奸、文人骚客、侠义隐士,他们的故事又有多少不是似曾相识、轮番上演?

就拿宋神宗和明神宗来说,他们应该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雄才大略”死后会为自己赢来“神宗”的庙号吧。

你志存高远、鹰击长空,也许换回的只是四处碰壁、一事无成;你悲愤莫名、碌碌无为,也许经历的正是高光时刻。

当下的你,疑惑、悲伤、高兴、快乐?待时过境迁,或许又有了截然相反的心境。

人生在世,又何尝不是如此?

愿闻之者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帝国   神宗   努尔哈赤   女真   皇帝   与民争利   明朝   青苗   王朝   国运   长治久安   西夏   朝廷   万历   永乐   民众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