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简史:悲伤分五级,你达到过第几级?


悲伤简史:悲伤分五级,你达到过第几级?

阿桑

几年前听阿桑的歌,《寂寞在唱歌》《一直很安静》《受了点伤》《疯了》……也许是深夜,正是万籁俱寂时分,哀伤的歌声如大海汪洋,无边无际在身边蔓延。

当时就想,年纪轻轻的歌手唱如此伤心的歌,她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悲伤?伤心者伤身啊。果不其然,没多久就传来阿桑因病离世的消息,终年34岁。

一个人的悲伤,竟至如此,那么一个文明呢?

如果把人类的发展看作一个人的成长,那么人类文明应该正处在骚动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多愁善感,充满了幻想,甚至还有一些叛逆。当下的世界格局,正是如此。也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被各种情绪包裹。

悲伤就是其中之一。

悲伤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情绪之一,可以说与生俱来,其实大部分的高等哺乳动物也都有,是悲痛哀伤之意,与快乐相对。

然而,悲伤也有历史吗?

有的。


悲伤简史:悲伤分五级,你达到过第几级?

原始人无暇悲伤


1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总伴随着嘹亮的哭声。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认为,悲伤产生的根源与失去有关。婴儿离开母体,失去了母亲温暖的佑护,自然会产生悲伤的情绪。

但这种哭是否是悲伤的体现,亦或只是无意识的宣泄,还有待商榷。

不过我们既然要探讨悲伤的历史,就一定要从这一声哭说起。

悲伤的初始,也正如婴儿之呱呱坠地。

想想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只能靠狩猎、采摘果腹,住的是山洞、穿的是兽皮。那时,他们的欲望很低,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又心存恐惧,大概是没多少闲工夫去多愁善感的。

然而,体弱多病、年老体衰,干不动了,吃不饱穿不暖了,悲伤自然会油然而生;又或者采摘的果实被抢了、心中喜欢的人跑了、身边亲人离去了,他们也才会真正体会到,悲伤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但大体上来说,原始人的情绪总被快乐、愤怒、恐惧所主导,悲伤充其量就像一个倏忽来去的过客。

为何如此说?不妨从古希腊喜剧与悲剧的诞生说起,即便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能说是原始社会,但毕竟是有文字可考的最初年代。

从记载中可知,在古希腊,喜剧的产生是早于悲剧的。公元前600年左右,在墨加拉城邦民主制建立时代,民间滑稽戏就兴起了,后来流传到阿提克,具有了诗的形式,成为喜剧。

悲剧则起源于酒神赞美歌的序曲,在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00年兴起,并产生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作家。

在中国,也大抵如此。被誉为中华文学鼻祖的《诗经》中,虽有怨妇、征夫之类的悲情之作,但像《硕鼠》《新台》这样的讽刺喜剧也比比皆是。

这也说明,至少在古代,人们已对悲伤这种情绪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后来的发展也证明,悲剧总是更能打动人心,甚至渐渐超越喜剧,成为一种文学创作主流。


悲伤简史:悲伤分五级,你达到过第几级?

歌德

2

虽然古人对悲伤已了如指掌,悲剧文学也蓬勃发展,但在对于悲伤体验的精细化程度,仍有提升的空间。

直到两个人的出现——他们就是莎士比亚和歌德。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一生创作颇丰,最为人称道的却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和《奥赛罗》。

“四大悲剧”气势恢宏、震人心魄,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的悲剧性冲突以及理想的幻灭。除了哈姆雷特,其他三人都或多或少拥有着人类常有的“罪恶”,虽然最终他们都知道了真相,有的获得了心灵的救赎,但悲剧已然酿成,断无悔过的可能。

阴谋与报复、爱情与悔恨、忠诚与背叛、野心与残暴……莎士比亚用“四大悲剧”将人类情感中的悲伤,划分出了粗线条的类型,这让人们开始对悲伤的细分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100多年后,德国古典主义最后一位大师歌德,用一本畅销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把悲伤的细腻体悟推高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在这本小说中,歌德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用淡淡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性格率真、情感细腻丰富、才思敏捷、爱憎分明的青年形象。他追求个性的解放和情感的自由,却与社会格格不入。对绿蒂爱而不能得,对小市民的虚荣无聊、贵族的矫揉造作、官场的保守迂腐极其厌恶,却无法改变,最终在抗争中走向理想的幻灭,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相比,《少年维特之烦恼》显然属于低成本制作——篇幅不长、题材不够宏大、情节也不够跌宕,但它的影响却并不输于“四大悲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籍此让人们能够审视自己的内心,原来悲伤可以被挖掘到如此深邃的程度。


悲伤简史:悲伤分五级,你达到过第几级?

海明威

3

文明的发展呈现螺旋式、跳跃式,总有一两个标志性人物、标志性事件,不经意间把历史向前推动一大步。悲伤也是如此,自从歌德以后,人类对这位老朋友的认识,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截。

紧随歌德出生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是个很有意思的作家。他一生勤勉,写了90多部长篇小说,塑造了2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把它们合称为《人间喜剧》。但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他写的恰恰是最令人悲伤的“人间悲剧”。

雨果也是如此,他写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名著,把时代的残酷冷冰冰的暴露在世人眼前,从而呈现出一种人们此前从未体验过的悲怆。

这种悲伤早已超越了失恋、离别式的悲伤,而是上升到人的命运、家国情仇,以及人在大时代背景下如蝼蚁般渺小的绝望与幻灭。

整个中世纪(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西方被悲伤和阴郁的氛围所笼罩,上帝的护佑并没有带来幸福和平,反而带来了战乱、分裂和威压、瘟疫。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也跨入了近现代的大发展之中。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相继崛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自然主义等各种流派风起云涌,人们的心中一改过去的阴郁和悲伤,呈现出一种明快的浪漫主义情调。

但这并不意味着,悲伤就此遁形。实际上,它一直如影随形。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开启了人类的另一种悲伤,那是一种以丑为美的悲伤,让人战栗、让人发狂。于是,梵高在画完火红的《向日葵》之后,咬掉了自己的耳朵,最终自杀身亡。

二战之后,涌现出许多反战题材的文学作品,海明威是其中佼佼者,他的《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成为硬汉小说的代名词。然而很遗憾,他也吞枪自尽。也许,在他的作品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无法言说的悲伤,这种悲伤则来自于对人类本性和未来的绝望。

我一直认为,对未来绝望,对人性幻灭,是最深层次的悲伤。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太宰治……这样的名单还有很多很多。


悲伤简史:悲伤分五级,你达到过第几级?

屈原

4

我们不妨再回头来看看国内的悲伤简史。

与西方对人性、对未来的关注不同,中国古人更在意的是秩序,是人应承担的社会角色,因此中国人的悲伤中,家国情怀的分量就多一些,个人情感宣泄的成分就少一些。

在《诗经》中,虽然不乏《月出》《蒹葭》这样的思念、怀人之作,甚至也有情感更加强烈的《葛生》悼亡之作,但最打动人心的却是《黍离》这样充满家国情怀的痛亡之作。

其后的伟大诗人屈原,写《离骚》《九歌》《天问》,在悲叹自己身世坎坷、抱负不得实现之余,更在意的是国家的衰败。宋玉在《九辩》中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成为后人眼中咏伤离别或秋寄悲怀的经典名句。

也许是国人受孔孟之道的熏陶太深,在中国历史上能放在台面上的情感,几乎没有关于私人欲望的,大多数的悲伤都是忧国忧民、感念天地,比如伟大诗人杜甫,比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陈子昂。

直到魏晋,玄学之风兴起,个人的情感渐渐走上前台,悲伤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据说,“竹林七贤”之首的阮籍,就常常独自骑着小毛驴漫无目的在山上走,走到没有路了,停下来痛哭一阵,掉个头再继续走,又没有路了,又痛哭一阵,再掉头继续走……

阮籍的社会名望很高,又深受司马家族的器重,尚且如此悲愤,更何况其他人了。难怪在魏晋之际,嗑药的多、酗酒的多、玄谈的也多,这些正是士人在内心绝望、备感悲伤之余的外在表现。

魏晋之后,士人觉醒,开始更多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实施让阶层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并越来越普遍,这大大扩充了中国士族的力量,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欧阳修、苏轼等一大批诗词大家。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国人的悲伤已出现了细领域的划分,更加枝繁叶茂。

比如,写过“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也曾有过“不思量、自难忘”的亡妻之痛;写过“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也有过“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的悲怆,更不用说“看了游人缓缓归”的姜夔、“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等人了。

特别是南宋以后,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中国处于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交替执政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情感的飞越和发展。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四大悲剧《窦娥冤》《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均成书于元代及以后。到了清代,中国终于有了集人类情感于一体的大成之作——《红楼梦》。

与以往的其他任何小说都不同,《红楼梦》从大观园众姐妹相逢写起,以众芳凋零、花落人亡为结局,书中人物几乎都是失意的——宝玉对生活彻底绝望做了和尚,黛玉抱恨身亡,宝钗虽然得到了宝玉,但只一年就守了活寡,王熙凤曾大权独揽,最后反误了卿卿性命……曾受皇恩浩荡,到头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只不过是梦一场。在情节结构上,它由欢而悲,由合而离,把人生和社会的悲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唱三叹,无怪乎有人将其称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具有悲剧意义的作品”。

如此看来,国人的悲伤情结一点也不比西方人粗浅,反而更加细腻、含蓄、深刻,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给人震撼,催人落泪。


悲伤简史:悲伤分五级,你达到过第几级?

张纯如

5

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悲伤也基本沿着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现在,我们可以简单阐述一下悲伤的类别和等级。首先,我们要确认,悲伤产生的根源在于失去,在于人的欲望(理想)得不到满足(实现)。

我想,如果把悲伤分为5 个等级的话,大概会如下排序:

第一等级:失去的痛苦。包括自己喜欢的物品、习惯的生活方式,亦或者一段美妙的爱情,这些东西失去了,自然会产生失落、悲伤的情绪,特别是失恋的悲伤,想必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但为何说它是第一等级的悲伤呢?因为这些失去的东西,都可能在回来,或者再度拥有。当开始一段新的恋情,或者找到一份新工作,悲伤自然就会愈合。

第二等级:不再拥有。这也是一种失去,但这种失去无法再度拥有,比如亲友逝去、身体残疾、身患绝症等,这种永远无法再拥有的悲伤,自然比第一等级来得更深刻,愈合需要更长久的时间。

第三等级:抱负无法实现。但其实,对普通大众来说,有一种悲伤几乎无法治愈,这就是抱负无法实现。比如李白,比如辛弃疾,他们都是心怀天下的人,可惜现实总让他们的梦想落空,这种悲伤深入骨髓,既可以说是个人的悲伤,也可以说是时代的悲伤。

第四等级:对生活绝望。抱负无法实现自然悲伤,但生活还是要过下去的,因此与对生活绝望的悲伤相比,抱负能否实现,倒还是其次。你想,连继续生活的勇气都没有了,还何谈抱负呢?贾宝玉最后出家当和尚,就是这类伤心人的代表。

第五等级:对人性绝望。这是迄今最顶级的悲伤,也是最让人胸闷的悲伤。当一个人因为看透了人性而绝望,他连继续生存的意志都被消磨,接下来的就只有轻生一途。前文提到的海明威、梵高、川端康成等都是,前不久热映的《大象席地而坐》导演应该也是。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写《南京大屠杀》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她于2004年11月9日开枪自杀,终年36岁。

对于她的死因,很多人认为正是写作《南京大屠杀》期间,接触到太多血淋淋的史实,直面人性的恶劣。她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书成后,她又要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最终,对于人性的绝望,逼她走上不归路。

这,就是悲伤的历史。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悲伤简史:悲伤分五级,你达到过第几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川端康成   海明威   歌德   莎士比亚   悲伤   简史   抱负   中国   喜剧   悲剧   绝望   人性   情绪   人类   等级   情感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