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关系,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搞错了

《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关系,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搞错了

我在前文《看懂弄透这个字,《道德经》你就懂了80%》中着重讲了“无”的概念,如果大家看过该文,对《道德经》的基本理念应该比较明了了。

“无”的概念阐述了古人对世界、对宇宙朴素而深刻的认识(即世界存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无”,“无”并非“没有、虚空”,而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因为技术、观念等限制,我们发现不了。就像细菌、黑洞,古人肯定是看不到的,但通过“无”的概念,确认了它们的存在。

但这还不够。

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还需要解决一个最重要的命题——有与无的关系。

《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关系,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搞错了

1

在今人看来,有就是有,无就是没有,两者是针锋相对的关系。

但在《道德经》中,两者的关系并非如此。

为了讲清楚“有和无”的关系,老子不厌其烦,在《道德经》多个章节中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涉及的章节有第1、2、11、40等众多章节,可谓“煞费苦心”,只怕你看不懂。

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何解释?通常的说法是(断句也不同,如: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代表整个宇宙)的初始,一片混沌,即便有了物质,也没有名字;随着宇宙的演化,生出万物,才开始有了名字,而名字正是我们辨别万物的法门。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无和有就是相对的关系,发展阶段也不同,这就与后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相矛盾。老子应该不至于写出前后矛盾的文章吧?

那么,这句话的原意又是什么?如前文所说,“无”实际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与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相对,但又并存,且可以相互转化(第二章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天地之始,一片混沌,既有有,也有无,当无转化为有时,我们观察到了,于是给它取了名字,名字不同,于是有了万物。这里的名,既是名字,又不单是名字,而是指人们分辨事物的办法。

从第一章中,我们大致可以判断有与无的第一种关系:相对而并存的关系。这与阴阳的关系很类似,却并不相同。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可以并存在同一事物之中,而有无则代表着两种存在,无法并存在同一事物之中。

《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关系,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搞错了

2

第二章中写:“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我们注意到,老子在这里列举的都是今人看来相对的关系,但老子着重在后两个字的变化之中,随着后两字的变化,这种相对的关系似乎也起了变化。

有无相生,比较好理解:可以从有中生无,也可以从无中生有,这是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比如:人死之后,化为灰烬,融入大地,在我们看来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但人死了,组成人的元素、粒子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换了一种组合方式,继续存在于世界。比如这些元素可以长成庄稼、杂草,也可以化为空气,从而完成从无到有的转化,如果机缘巧合被人吸收,再次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就完成了人之有无的一个循环。

难易相成,看似相对,实际也相互成就——没有难,就不会觉得易,没有易,又无法体现难;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也是这个道理。但到了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系又发生了变化。音(合奏出的音)和声(单一发出的声)是相互配合,才会产生和谐;前后则相互追随,从一个角度看是前,换个角度就是后,但无论如何,有前就有后,有后就有前,二者即相对又相互依附、相互成就。

老子列举的几个例子,无非是进一步阐述有和无的另一种关系:相互转化、相互依附、相互成就。

《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关系,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搞错了

3

第11章继续讲有和无的关系:“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就是说,一个车轱辘,有三十个辐条,都插进车毂中,从而将车毂与地面分隔开,形成一种空的状态,正因为这样,才能当做车轮用;把陶土做成器皿,中间是空(无)的,这样才能盛放东西;把房间开窗,中间掏空,才能住人、放东西,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则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里,有和无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利”、“用”的功效。

第40章,老子写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往复的,但它发生作用、引起变化则是循序渐进的(所谓弱者),而不是突然、断崖式的变化。天下的所有事物都是从有的状态中相互转化、渐渐生发出来,而这个有的状态又是从无中转化、生发出来的。

第40章继续沿用了第2章的观点,再一次阐述有与无相互转化、相互依附、相互成就的关系。

《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关系,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搞错了

综上,《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关系就解释清楚了,那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1、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看重、追求实实在在的“有”,所谓的财富、名利、福禄寿等等,而往往忽略了“无”。其实,有无相生,有舍才有得,你没有“无”,哪来的“有”呢?

2、还有一种人,总喜欢把自己装得满满的,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人们都像上紧了的发条,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结果得到的东西越多,自己的幸福感反而越低,仿佛成了欲望的奴隶,这都是忘了“弱者道之用”,只有放空自己,体会“无”的妙用,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幸福。

3、人的生命是一次短暂的旅行。在有无并存的世界,人只是有的过程,更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处于无的状态。从有到无,从无到有,从起点出发,最终又复归于起点,这种循环就是生命的轮回,是无法逆转的,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舍,这就是道的运行规律。既然我们改变不了,那又何不坦然面对呢?

《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关系,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搞错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道德经   前文   异名   关系   千百年来   弱者   有无   万物   老子   难易   事物   成就   状态   名字   天地   体育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