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过渡

所谓立法指导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在立法上的反映,它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需求。自国家出现以来,每个国家都存在着立法的指导思想,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按照这一思想来执行。

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过渡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够被奉为是立法指导思想,只有那些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需要,并且被当时的执政者所信奉的思想,才会被确立指导思想。

百家争鸣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情,都会导致指导思想的变化。我国拥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各奴隶制国家以神权和宗法思想作为国家的立法主导思想。然而东周末年,礼乐崩坏,周王室式微,以宗法制为纽带的各项国家制度也遭到破坏,各路诸侯纷纷独立。

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和学术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在当时,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各种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治理和管理国家的学术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

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过渡

在当时,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的过程当中取得霸主地位,纷纷开始变法,在社会上广泛招纳贤士,利用他们的政治主张来治理国家,让国家强大起来。在众多诸侯国当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法家思想在国家层面的指导地位。

秦法兴亡

虽然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杀身死,但他所建立的法家思想,依然为秦国的历代君王所沿用。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之下,秦国迅速从一个边陲落后的诸侯国,变成让东方六国惧怕的强国,最终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过渡

秦国的统治者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之下,取得了纷争的最终胜利。因此在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依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之前的思想和政策,并进一步深化法家思想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指导地位。

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秦朝繁密严苛的法制政策,不仅没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稳定的局面,反而造成了许多的问题。所谓“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很多的法令,都过于苛刻,导致百姓动不动就触犯法律,同时还要接受十分严厉的惩罚。

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过渡

秦法的繁杂和过于严苛,使得秦朝的许多政策都逐步地走向了极端。在各项高压政策压迫之下,秦王朝的内部各种矛盾十分突出,最终在秦朝末年爆发了农民起义,整个王朝走向了灭亡。

汉初的黄老学说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之后建立了汉朝。作为我国的第二个封建王朝,汉朝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大一统思想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时期。

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诸多变化,使得统治阶级对于应该实施何种指导思想来管理国家,十分的重视。汉朝初年,在经历了秦朝末年的苛政和长期不断的战争之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被极大地破坏,经济条件十分落后。

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过渡

在当时,许多民众因为战乱四处逃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不仅如此,政府国库空虚,财政收入微薄。“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作为最高统治者,一个国家的皇帝竟然都不能够拥有几匹颜色一样的骏马,由此可见汉初时期严峻的社会形势。

所以在登基之后,刘邦深刻地意识到秦朝末年的法家思想的指导之下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决定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转变国家立法的指导思想,寻求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指导方向。因此,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登上了历史舞台。

黄老学说对秦朝时期严苛的法律做出了严厉的批评和指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法律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性。黄老学说将法家思想融入到本家的思想当中,主张无为而治,在立法和政策上的反映就是恢复生产、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

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过渡

因此在当时,黄老学说十分适合汉初经济条件落后,生产遭到破坏和社会矛盾突出的局面。这也是为何汉初的统治者会将黄老学说,作为国家立法的指导学说的原因。之后,在这一立法思想的指导之下,汉朝政府实行了各项措施来恢复生产,例如让士兵复员回家从事农业。同时,政府还减轻各项赋税,废除秦朝时期严苛的法律。

在一代又一代君王的努力之下,汉朝的经济得到极大地发展,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矛盾逐渐缓和,汉朝的统治得以稳定。但是在长期的宽松的政策条件之下,国家之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期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之下,汉王朝中央的权力逐渐衰微,反而是汉初时期分封的同姓诸侯王的势力逐渐庞大起来,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不满中央的削藩政策,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造成“七国之乱”。

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过渡

此时,中央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正式激化。在平定七国之乱之后,虽然各同姓藩王的力量得到大大地削弱,但依然存在着矛盾。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君主专制,成为汉朝统治者所迫切需要完成的事。然而,此时的黄老学说,显然已经不再适应这一新的历史局面。所以,经过改造后的儒家学说,成为了汉朝统治者的首选。

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北方匈奴之间的矛盾加剧,同时国内社会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此时的政治局面已经不再像汉初时般,通过无为、清净的政策已经无法消除这些矛盾。因此汉武帝开始在国内召集人才,确立新的指导思想。

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过渡

而此时,董仲舒带着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来到了汉武帝的身边。董仲舒认为,想要获得长久稳定的统治,就要实现民众思想上的统一,实行王权的“大一统”。既皇权凌驾于所有的权力之上,主张君权神授的思想。

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不同的是,此时董仲舒所推行的儒家学说,融合了各家学派的观点。其中包括阴阳学说中的君权神授,将君主的权威推上最顶端的位置。同时还包括法家的观点,主张德治和法治并行,施行仁政。此时的儒家思想还封建礼仪教化融入其中,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从法家到儒家思想的过渡

董仲舒倡导的儒家学说,符合当时封建王朝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同时也符合汉武帝的心意。因此在董仲舒的建议之下,汉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重新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立法指导思想,进而推行各项政策,实现思想大一统、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

小结

封建国家立法指导思想的转变,随着客观的社会环境而发生着不一样的变化。从法家思想到黄老学说的转变,是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之后所作出的政策改变。而在国家实力得到增强,中央集权却得到削弱的新的历史时期,汉朝统治者果断转变指导思想,进而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来达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法家   汉朝   董仲舒   指导思想   秦国   儒家   秦朝   严苛   汉武帝   统治者   学说   儒家思想   思想   政策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