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邦的“内防外制”政策及其影响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开始,历代帝王便开始极力维护自身的权威地位。皇帝制度需要保证能够控制和指挥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为此,历代帝王都致力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避免内部出现问题以及外部出现叛乱。纵观中国古代的开国君王,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方法来维护统治秩序,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对功臣的防范;北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朝朱元璋屠戮功臣等。

浅谈刘邦的“内防外制”政策及其影响

历史上绝大多数开国元勋,基本上都难逃过“兔死狗烹”的命运。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们都是君主所仰仗的股肱,坐天下时代却会成为首要防范的对象。在西汉建立初期,由于内部的统治尚不稳固,汉高祖刘备联手吕后想出了一套“内防”的方案,他们最终通过这种“内防”政策,维护了汉朝的稳定发展。下面浅谈一下刘邦的“内防外制”政策及产生的影响,首先从“内防”说起。

“内防”的策略

一般而言,封建社会时期的开国功臣往往掌握很大的权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兵权,文官则在朝堂上拥有比较强的话语权。尤其是在西汉王朝分封制尚存,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异常强大,对中央朝廷有着极大的威胁。刘邦从实际情况出发,他认为想要平定地方势力,首先要保证内部的稳定,所以他先将矛盾直指内部,利用扶植外戚的方式来打压开国功臣。《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利用外戚的势力来削弱重臣。

浅谈刘邦的“内防外制”政策及其影响

在“内防”的过程中,吕后充当了主要角色,她便是外戚的重要代表人物。吕后不仅是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好帮手,还是贯彻刘邦遗志的守业者。在平定地方叛乱的过程中,吕后做了刘邦想做却不便做的事情,诛杀韩信、屠彭越都是如此。试想,若没有刘邦在背后支撑,吕后岂敢如此?再者,刘邦认为太子柔弱,根本没有能力来应对军功集团,所以将政事托付给吕后。在刘邦病危之际,他并未托孤给大臣,而是全权交给吕后处理,这很明显是借助外戚势力来匡扶刘氏王朝。

浅谈刘邦的“内防外制”政策及其影响

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评价:“内任外戚,外封建宗室,此汉初之始法也。如此,则可与言吕氏之事矣。”由此可见,刘邦朝廷内部权力的把控,一直致力于任用外戚,即便是外戚掌权,天下仍然还是刘氏做主。其次,刘邦还放弃了废储君的想法,他晚年期间多次因为废长立幼引发政治危机,最终他决定放弃这种想法。历代君王在继承人问题上屡次出现问题,刘邦极为重视,为保证内部的稳定,他决定还是保证储君的稳定。

浅谈刘邦的“内防外制”政策及其影响

最后,刘邦还通过敲打萧何、曹参等人来达到震慑百官的作用。古代皇帝往往都有猜忌之心,即便是居功至伟的萧何也不例外,萧何最终遭受多年牢狱之灾,朝廷百官无不畏惧。曹参作为刘邦在军队中的首席代表,也难逃被贬黜和外放的命运。刘邦此举便是想告诉百官,即便是萧何、曹参这样的重臣也敢动,其余的人就老实一点吧。

“外制”的策略

刘邦夺得天下后,子弟孤弱而又难以消化,不可能将刘氏兄弟分封各地为王来管理天下,如此可能遭到开国功臣们的反感,并且当时刘氏子弟并不多,于是顺势而为,开始分封异姓诸侯。无论是封异姓诸侯王,还是令刘氏子弟取而代之,其实都是为了弥补地方权力空虚的权宜之计,刘邦此举并非是一味迁就,而是一种布局策略。刘邦对大臣们的防范,其实早在楚汉争霸期间就已经开始,其主要文防萧何,武防韩信。从“修武夺兵”便可以看出他对前线将领的猜忌,而后在垓下之战夺走韩信的兵权,足以看出他的防范心理。

浅谈刘邦的“内防外制”政策及其影响

此后,刘邦通过调整封地的方式来预作防范,先是将韩信徙为楚王,其主要还是避免韩信在齐地越做越大。当时楚地经过多年的战乱,已经是残破凋敝,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发展。后来刘邦又将韩信封为韩王,封地在颍川,但这个地方十分要害,于是将其改为马邑。其次,刘邦再通过充实关中,构筑关塞的方式来保证朝廷的安全。起初刘邦等人决意定都洛阳,可有大臣建议定都关中更为稳妥,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东制诸侯”,刘邦最终才决定在长安定都。关中为四塞之地,有山川为天险固守,刘邦还颁布《罢兵赐复诏》来补充关中的实力,打造武关、郧关等关隘。

浅谈刘邦的“内防外制”政策及其影响

除此之外,刘邦还扶植刘齐,用以威慑东方。齐国素来都是东方大国,由于比较早脱离战场,齐国所遭受的兵祸还是非常少的。汉朝建立后,齐国的战略地位变得重要起来,刘邦最终将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还派出曹参为相国辅助刘肥。自此,刘邦将齐国牢牢地握在手中,齐国也能与关中遥相呼应。与此同时,刘邦还到处安插亲信,并不断构陷各地的封王,刘邦则御驾亲征逐一派兵将其剿灭,“名正言顺”收回各地的控制权,然后安排刘氏子孙镇守各方。

小结(影响)

刘邦实施“内放外制”的政策后,异姓诸侯王基本上都被铲除殆尽,朝廷重臣基本上不敢有任何异心。汉朝还倚仗关中的财力,聚敛天下的精兵,使得强干弱枝的局面逐渐形成。在派遣刘氏子孙前往地方的决策中,短期内肯定是有利于汉朝的稳定,可长期来看也为王朝埋下了危机。中央集权开始逐渐变弱,地方地势的壮大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其次刘邦重用外戚,在短期内的确达到了削弱重臣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外戚专政直接威胁到君主专制,西汉末年外戚篡位便是最好的例子。

浅谈刘邦的“内防外制”政策及其影响

现如今很多人都认为刘邦是一个滥杀功臣的帝王,在集权的道路上一直伴随着绵延的杀戮与动荡,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基本上都被屠戮殆尽,刘邦难免有滥杀功臣的嫌疑。再者,西汉王朝建立初期,百姓已经遭受数十年战乱,民众疲敝,可刘邦仍然坚持打对内战争,入征讨英布,当时汉朝民力已经不堪重负,但他仍然坚持开战。从刘邦的“内放外制”政策来看,都是有利有弊的,短期内维系了王朝的稳定,但长期来看却基本上都是弊端。

各位读者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刘邦的历史事迹,可以酌情购买百晓生推荐书籍,感谢大家的支持。

百晓生推荐 ¥3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刘邦   关中   王朝   外戚   重臣   齐国   百官   汉朝   西汉   功臣   朝廷   诸侯   皇帝   稳定   政策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