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壹 人际关系让年轻人很头疼

这两天比较火的话题,莫过于光明日报批评996违法上热搜。什么是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

虽然畸形的996不是“奋斗”应该有的姿势,但996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它在很多公司里都是默认的加班文化。在职场中,我们对于996内心是排斥的,但依旧要去执行。对于打工人来说,即使加班文化对身心是一种摧残,但如何搞好人际关系,更是一大难题。

在心理治疗的领域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叫做移情,大意是过去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怎么对待你的,你就会把这种关系用到以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包括职场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在职场关系中受伤,都跟我们内心中的孩子有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推荐一本书--《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作者是施琪嘉教授。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不管在童年,还是成年后,当他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他就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只有不断地看见他,疗愈他,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真实地感到快乐。

你应该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看见我的内在小孩开始,通过与它对话,来了解内在小孩。然后满足内在小孩的需要,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最后通过改变整合,重塑价值信念,活出爱与新生的自我。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的作者是施琪嘉,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他受过神经科学和神经内科的训练,后转向心理治疗和精神医学。施琪嘉教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以及对严重的人格障碍的治疗上。

贰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通过阅读《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如何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懂得去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要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

一、我的内在小孩长什么样

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我们在提及内在小孩时,首先强调的是内在,其次强调的才是小孩。这个内在小孩会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自卑的、哭泣的、无助的、无力的、无望的,或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怀疑、不安全感的,对别人怀着厌恶和憎恨的,等等。

你应该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在2007年,香港上映了一部烧脑的犯罪影片,叫做《神探》。此片由杜琪峰与韦家辉共同执导,刘青云、安志杰、林家栋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精神分裂的退休警察刘青云,因受安志杰所托,卷入一桩失枪案的故事。

在影片中,刘青云是破案天才,侦探能力超凡,却被世俗认定为疯子。他有一项特殊本领,就是能够看到别人心里的鬼。罪犯林家栋身上有七只鬼,也就是七种人格,象征着“七宗罪”。

而刘青云看到安志杰身上有一个小孩,这就是安志杰的内在小孩。这个小孩胆小懦弱,总是躲在后面,随时可能被林家栋杀掉。而我们这些普通人能看到的,安志杰只是个正常的成年人。

当然,这是在电影中,因为剧情需要,有人可以看见别人的内在小孩。而在现实中,我们是无法看见别人的内在小孩。一个孩子内在的好和坏,取决于他的感受。他是变成上帝,还是变成恶魔,取决于父母的选择。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多注意观察孩子。

你应该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认为自己一闭眼一睁眼,就可以创造出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创造任何东西,他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他想要吃的,想要喝的,只需要哭一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父母是他的工具人,能够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孩子对着父母微笑,就是在用微笑来与父母互动,来获得爱。孩子的内在感受和他的身体发育是需要匹配的,他的身体发育到什么阶段,他的感受就是什么阶段。如果跨越了某一个阶段,那他就会失去探索的好奇心,缺失一些体验,这会使他的内在感受不完整。

二、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

健康的内在小孩,有好的品质,能够耐受挫折。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内在小孩大多是有创伤,他怎么会这么容易受伤?其实,在任何阶段没有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内在小孩都容易受伤。

我们成年人总是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特别小的孩子。在这些要求下,孩子感觉不到现实对他多么友好,因此他会逐渐退到自己的内心中,在内心形成一个虚构的状态。这正是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危险之处。

比如说,父母对孩子就会有很多要求。但孩子是无法立即做出反应的。他从听到你的话,到传输到他的大脑,再到大脑发出信号,指挥他的身体,再到他开始有所反应,这整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很多父母就会生气,嫌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然后,孩子有什么要求,父母也不及时去满足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躲在自己的角落里,不愿意与现实多接触。谈起为什么不去满足孩子的要求,我跟一些父母交流过。他们大多在担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竭力去满足孩子,会不会是溺爱?

你应该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加藤谛三在其著作《长不大的父母》中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满足孩子,那不是溺爱。因为担心孩子因溺爱变成熊孩子,父母就对孩子所提的要求,以不行来回应。直接拒绝,不能惯着他的态度,这对孩子本身就是个打击。

现在我们想想,这么小的孩子,他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是模糊的,他只得依托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他的小世界里有什么?只有父母,可以帮助他完成愿望。父母顺从孩子,溺爱孩子,竭力去满足孩子的要求。

他就会发现他的内在世界是所有事都能如他所愿,那么他的大脑就会发育得越来越健康。当他的心理和身体发展处在无损状态时,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就会逐渐具有现实性。这样才不会变得更加叛逆,不服管教。

你应该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那内在的小孩,大多需要什么呢?他们有5大需要,即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的需要。我们只需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内在小孩的具体表现。

缺乏爱的内在小孩,十分贪婪,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喜欢吃东西和收集等。他们还有一个典型表现,就是病理性嫉妒。嫉妒特定意向的人,嫉妒所有人,这就具备了很强的攻击性。

缺乏陪伴的内在小孩,他们喜欢有人在的感觉,除了父母的真实陪伴与互动,他们甚至会依赖于钟爱的玩具、方言、食物或者习俗等文化现象。他们特别黏人,害怕分离,对于皮肤接触十分渴望。

缺乏夸奖的内在小孩,他们小时候被父母过分贬低。长不大的父母,嫉妒孩子,导致孩子形成对父母的道德防御。他们的外在表现一般为自我中心式、病理式求夸奖。贬低他人、人际关系糟糕、缺乏共情能力。

缺乏玩耍的内在小孩,成年后就表现为直男,在人际关系中容易遭到很大的挫折。因为玩耍可以扩大一个人的心理空间,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妥协能力,抗顿挫和反思的能力。而缺少玩耍的他们,具体表现为缺少情感,难以理解人际互动中的言外之意,复杂的情感容易负面化。

缺乏道歉的内在小孩,容易出现诉讼型人格障碍,形成委屈的内在小孩,长大后学会拒不认错。他们还容易经常胃疼,老是喘不过气来。这大多是父母做错时,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拒绝向孩子道歉造成的。所以,父母应该有道歉的能力,为自己所犯的错,向孩子道歉。

你应该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三、塑造被摧毁的价值观念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要摧毁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念,需要什么?不需要费多大力气,让他认为自己“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这几个字就足够了。

每当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谈论起孩子的教育方式,总是用潜意识的行为。我们的父母,如何教育我们,我们就拿这一套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这些方法真的对吗?很难讲,只能说原生家庭的影响很严重,一代传一代。可惜,这传递的不是财富,而是痛苦。

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上心,导致孩子的一些行为偏离轨道。这时候,有些父母就像“渣男”一样,把所有的过错都怪到原生家庭上面。他们认为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原生家庭会辩解,它肯定会说,“这个锅,我不背”。

你应该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对于“我不行”的内在小孩来说,“我不行”来自父母的贬低,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长不大的父母,就像镜子一样,照出了自己的阴影。然后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在孩子的身上,使得孩子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中。这些父母对于孩子特别苛刻,以至于孩子始终觉得自己自卑低下,不如别人。

对于“我不配”的内在小孩来说,“我不配”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蔑视。十个手指长短不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独生子女不用说,肯定过得不错。家中长子,也是最受宠。那剩下的孩子呢?好的都分配完了,那剩下的就是不好的了。所以,父母坏的投射,同胞之间的竞争,导致小孩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东西。

对于“我不好”的内在小孩来说,“我不好”主要来源于没有一个积极、鼓励、包容的环境。还有一些,来自于父母内心充满“我不好”,他们的潜意识里也不希望孩子好。这挺让人难懂,父母应该都是盼着孩子好,怎么还有不希望孩子好的?没办法,父母不用持证上岗,他们只是被责任和社会,逼着成了父母而已。

对于“不喜欢”的内在小孩,很多人会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压抑自己,我们不敢大声说不喜欢。我们只会说“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我们早就忘了,如何去说“我想”“我要”“我决定”。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不断地压抑自己,无法自我释放。

对于“不认同”的内在小孩来说,“不认同”主要源于它的对立面--自我认同。自我认同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出生以后生理上的性别认同。第二种是跟父母的指定有关系。第三种是跟社会自我认同有关系。当然,还有一种例外,就是“大我”“大快乐”。这种喜欢向自己的内心探索的人,都是有一定年龄、阅历和见识的人。

如果要治愈内在小孩,就需要进行改变,重塑被摧毁的价值观念。打破这些“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认可自己,塑造新的价值观念,告别负面感受,拥有良好的自尊,确定人生意义。

你应该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叁 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果你总是感觉自己不够好,对自己没自信,处理不好家庭关系,恋爱关系,甚至是人际关系。那么,我就建议你读一读《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如果你有小孩,我也建议你读一读。因为这本书,既是心理书籍,又是育儿书籍。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每个内在小孩都需要被看见,你和自己的关系,就是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

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你会因为没有钥匙,而无法开启自己的宝藏。只有当内在小孩创伤愈合,你的能量才会被释放,你才会出彩。

你应该知道,你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我们现在做的每件事,无论是性格,想法,还是行为,都在被内心的小孩左右着。如果我们在童年受过伤害,那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就需要疗愈。只有他被疗愈,我们才能拥有完整的自我,才能够健康地成长。希望你知道,世界和我,永远爱着你。


我是小镇,有两个娃的超级奶爸,总结分享育儿感悟,当个有趣的阅读推广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小孩   溺爱   这个世界   人际关系   内心   不好   父母   身体   阶段   自我   能力   关系   孩子   心理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