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镜映思维,让父母变得更优秀

在我们这个地方,老人常说,小孩不能照镜子,怕吓着、做噩梦,所以我们都不让孩子照镜子。具体是为什么,没人知道,这是有科学依据还是封建迷信?

直到我看到心理学家施嘉琪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他在书中写到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说法,心智还没成熟的婴幼儿,可能会被镜子里的影子吓住。要让孩子看见自己又不会被吓到,这就需要母亲在场。因为当有母亲的陪伴时,孩子在跟母亲互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将母亲作为一面镜子,从中看见自己。这就是心理学家提到的镜映过程。

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同样在她的著作《镜映思维》中提到,让人类繁衍生息到如今这个盛世的,少不了镜映的力量。有意识的镜映思维也是开启人类未来之门的钥匙,我们只需学习开发深藏在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的超凡功能即可。

菲奥娜·默登是英国心理学会的会员和特许心理学家,作家和演讲者。她从伦敦大学获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在安德森咨询公司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过去的16年里,菲奥娜一直与体育、商界、政治界等各行各业的杰出表现者合作,以帮助他们创造最佳的工作表现和成绩。

《镜映思维》这本书,主要讲述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认识和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以最佳方式利用镜像系统,让自己成为他人的“角色楷模”,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楷模”。我们可以选择通过自己的行为,反映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开启属于自己的良性循环,塑造更好的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

学习镜映思维,让父母变得更优秀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看镜映思维会教给我们什么,分别为医护人员的同情心、老师的积极影响、偶像的榜样力量。

一、医护人员的同情心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看病经历?你的某个部位出现问题,疼痛难忍,你跑去医院挂号看病。一位医生板着脸,听你描述完,直接说拍个片子看看。就这么一会的功夫,他还接了两次电话。等看完你的检查结果,医生眉头紧皱,半天不说话,然后开口,给你开点药吧,回去吃药看看效果。你这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一下子就慌了。这是啥病啊,严不严重,我还能不能治?

换另一位医生,他非常热情,详细地询问你的症状,然后让你去拍个片子看看。看完你的检查结果,医生说,没什么大事,回去吃几天药就好了。这个疼痛感,预计这两天就会消失,不用太担心。一听没啥事,你这心里顿时敞亮了许多,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疼痛感瞬间消失一大半。

作为普通患者,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遇到第二位医生。因为他具有同情心,所以你能够感受到他对患者的关怀。通常,具有同情心是所有专业医护人士必备的特质。但不幸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医护专业的学者学到了这项技能,并不意味着它得到了专业医护人员的认可,并不意味着医护工作者就被鼓励去展现同情心,也不意味着医护工作者会通过展现同情心而得到奖励。

我们回顾过去,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人,遭遇的各种各样的求医经历,就是上述内容的直接证据。我们知道,医护人员自己也想表露出自己对病患的同情,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他们表达这种情感呢?最主要的还是三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其一是文化因素,其二是医疗行业内部的压力,其三是医护人员的个人因素。

医护人员必须打破这些限制因素,因为医护新人需要从老人身上学习同情心,效仿并将之传播给其他人。只有一代传一代,整个医护行业才会有改变。特别是医学方面的角色楷模,有同情心才会对病患及其家属,有积极的影响力,才会跟他们一起努力应对疾病。

学习镜映思维,让父母变得更优秀

二、老师的积极影响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有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老师的传统印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彼此支持”。

美国的史学家亨利·布鲁克斯·亚当斯说过:“教师对人的影响是永恒的,没人知道这种影响何时停止。”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大脑的可塑性最强,在这一时期内,老师是我们心灵的监护人。老师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依靠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传递的。

若老师是积极正面的榜样,那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很显著的。不仅影响学生的成绩,还有助于学生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无论学生是否毕业,是否继续接受教育,都能够一直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

最有益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同理心之上的——要有温度、有教养、公开透明,这能提升师生关系的质量。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给学生树立榜样的老师,也能提高师生关系的质量。跟这样的老师关系好的孩子,在学校更积极,对学习的意愿和行为参与度也更高。

繁重的工作负担、缺乏支持以及考试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正在冲击着教师的抗压水平和职业勤奋度。适度的压力能够促进人社交和情感技能的学习。然而,压力过大时,大脑受到的刺激就会增加,教师就会忘记该怎样让自己回到更积极的状态。

当压力消除时,积极有效的角色建模,师生间的情感、同理心和信任则更容易生效,这也就意味着,孩子更容易将他们的老师当作角色楷模,并镜映他们的行为、价值观和态度。

学习镜映思维,让父母变得更优秀

三、偶像的榜样力量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品牌商冠名一些热门节目,而且冠名费十分高昂。有些大火的节目,品牌商排着队打钱,就是为了能在节目上面,出现自己品牌的名字。我们常常调侃,要看哪个偶像火不火,就看他今年代言的广告数。如果你打开电视看到他,打开视频看到他,玩个游戏看到他,路边广告牌上还是他,那么他今年商业价值就非常高。

这些品牌商、广告商、营销商,他们都是如此精明,为什么舍得花这么多钱,请偶像来代言呢?这主要是因为偶像对商品的销量,影响非常大。互联网作为角色建模平台的影响作用甚广,随时随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吸引不同人的眼球。青少年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社交互动反应强烈。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狂热的追星行为,比如说不断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偶像在对商品销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对粉丝们的心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在很多时候,粉丝想要买偶像代言的产品,这些行为都是无意识的,都属于镜映偶像的行为。

作为偶像,需要在公共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无论他们是否接受,他们都成了别人的角色楷模。偶像的言谈举止,会被媒体无限放大。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会被更多的人接收到。如果偶像的举止不恰当,就会对这些粉丝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粉丝会去模仿。

当偶像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时,要清楚这个社会地位所需承担的责任。这就需要偶像的榜样力量,偶像要去当积极正面的角色楷模,即使没有哪位角色楷模是完美无缺的。重要的是,偶像要向大众展现自己如何应对和处理那些缺陷和不足的。偶像应对它们的态度和行为,会被那些尊重他们、与他们相处的人镜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医生、老师、偶像,是孩子常常接触的三个职业。医生会让孩子明白救死扶伤的意义,即使孩子害怕打针。老师会让孩子懂得读书做人的道理,即使孩子害怕考试。偶像会让孩子努力追求梦想的生活,即使孩子会盲目追星。所以,我们作为父母,要花时间多多陪伴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意识形态。

学习镜映思维,让父母变得更优秀

《镜映思维》里讲的内容,都是国际心理学界的前沿成果,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磅推荐。菲奥娜·默登曾去英国内阁办公室、英国国家医疗服务部演讲,也曾在牛津大学文学节和红色智慧女性周上演讲。

《镜映思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科技快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大多数人喜欢宅在家里,不懂得社交和情感处理技能。我们忙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却又不够专注,甚至无法培养出同理心、社交能力和情感素养。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通过观察、动手和讲故事,教下一代学习的方式,都要依靠镜像系统。快的生活节奏,干扰我们的镜像系统,使得孩子无法镜映我们的行为。他们过早地接触社交媒体平台,垃圾信息如洪流般涌来。如果我们不加以干涉,改善孩子的镜映思维,孩子心理和生理就容易出现问题。

学习镜映思维,让父母变得更优秀

我建议父母们读完这本书后,选择放下手机,好好陪孩子玩耍。我们要通过镜映告诉孩子,付出情感和赞美别人的重要性。每一次与他人高质量地进行沟通交流,都能够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并增加传播知识的可能性。

只有人与人之间积极互动,我们才能够发现别人身上的真善美,才会懂得善良与友好的意义。我们作为父母,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孩子在这种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成长,才会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爱别人。或许将来有一天,他们还有机会能改变这个社会,改变这个世界。


我是小镇,有两个娃的超级奶爸,总结分享育儿感悟,当个有趣的阅读推广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思维   楷模   医护   心理学家   同情心   榜样   社交   偶像   角色   父母   压力   医生   优秀   老师   孩子   教师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