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释“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古代天文学的观点是“元气论”,按照这个观点,一切自然现象都是“气”的不同形态的转变和组合。这篇文章说的是“霞”。《说文·雨部》中说“霞,赤云气也”。从“霞”字的构造来看,这是形声字,同时也是表意字。从雨,与云有关;叚,本义是“假”,也读作xiá,《说文解字》“叚、借也。阙”,可以理解为“缺少,借而替代”。因此,霞这个字的意义就出来了“借云气的颜色”;即“霞是赤色的云气”那么霞为何总是偏赤色呢?

霞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释“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朝霞·网络供图

在《释名》一书里载“霞,白云映日光而成赤色,假日光之赤光而成也”。我们知道,古代认为“阴阳聚为云”,云本身是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反射了太阳光所有的光线,所以呈现出白色(太阳光透了过来)。可见,云的颜色其实还是太阳光的颜色。回到“霞”的形成,就是一类为“白云映日光而成赤色”;另一类是“假日光之赤光而成”。早霞(朝霞)和晚霞都属于映日光而成。

霞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释“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五彩霞光

《夜航船》说“日旁彩云名霞,东西方赤色,亦曰霞”。在古代,靠近太阳的彩云也就霞,比如五彩霞光。这应该属于“假日光之赤光而成”。《十洲记》曰“昆仑山之上,有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云烛日,朱霞九光”。东晋王子年《拾遗记》载“昆仑山第八层有五色霞”。在神话传说中,昆仑九重基本就对应“天宫九霄”,《汉武内传》记载“西王母曰‘阿琼’,有六甲之术,用之可以游景云之宫,登流霞之堂”。

夜航船(读过《夜航船》,灵魂才有趣!贾平凹、余秋雨推崇阅读) ¥48 购买


古代文化中认为,天有九重,第八层为霄,第七层为“景云”;按照上面诸多古籍的说法,西王母就处在第八层,也就是霞与霄都在一层。在《河图》书中的观点认为“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而赫然”。以上这些是古代赋予“霞”的文化。

霞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释“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王母娘娘神像

现代气象学解释霞的形成,是因为“空气分子的散射”。当太阳光透过厚厚的大气层,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它们散射了太阳光,就使每一个大气分子成为了“散射光源”。霞光出现的时间,基本都在早晨和傍晚,时间点在出和日落前后。正因此这个时间段太阳所在的位置和地平线形成的角度,才使得霞一般呈现为赤、橙、黄色出现。

霞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释“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晚霞·火凤凰

据瑞利散射定律的解释,是因为“太阳光谱中黄、橙、红的光波长较长”,这些光波在太阳初升的早晨,能够率先穿透云层;在太阳落下的傍晚,这些较长光波仍能透过云层。因此我们看到的霞光,基本都是黄橙红颜色为主。同理,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蓝色、青色的光散射出来后,经过云层的反射聚集在半空,从而也形成了天空的蔚蓝色。

霞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解释“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晚霞

最后我们说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民谚。彩霞出现的气象条件,必须有云层和水气。清晨太阳光从东方升起,出现彩霞就说明大气的云层中水气已经增多,一旦水气继续集聚下去,就会变成雨水落下。这就是所谓的“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相对雨后傍晚出现彩霞而说的,因为雨停止乌云消失,但大气中仍有一定的水气;最后的余晖又从西方照射大地,光波较长的红、橙、黄光被率先散射出来。而正常天气中出现的晚霞,就是光波较长的这些颜色光线还未消失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晚霞   昆仑山   彩霞   霞光   日光   云气   赤色   光波   太阳光   水气   云层   大气   古代   颜色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