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古代代表三公之位,如果发生山崩,古人认为昭示什么问题?

古代,对于一些不常见的自然现象,都给予了一定解释。这个解释始终是建立在“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的基础上。如天裂地陷的现象,按照天地分阴阳,《星经》载“或则天裂,或则地动,皆气有余,阳不足也。地动阴有余,天裂阳不足。皆下强盛,将害君之变也”。也就是认为阳为天,为君;地为阴,为大臣,后宫。而山崩的现象,又有何说法呢?

山,古代代表三公之位,如果发生山崩,古人认为昭示什么问题?

山崩·网络供图

汉代经学家京房《对灾异》里认为“山者,三公之位,台铺之德也”。但是,所谓“社稷江山”,山与江对应,山又为阳,因此《考异邮》载“山者,君之位。崩毁者,阳失制度,为臣所犯毁”。《运斗枢》里载“山崩者,大夫排主,阳毁失基”。也就是说,发生山崩现在,是因为臣下强盛而乱君王江山。董仲舒认为,山代表江山基础,本身是忠贞的;而山崩就是忠贞动摇远离,说明有叛乱之臣蒙蔽圣主。这个说法,京房也认同,所谓“山崩绝,辅臣去”。

山,古代代表三公之位,如果发生山崩,古人认为昭示什么问题?

京房画像

山者有麓,《春秋谷梁传》载“林属于山,曰麓”,因此有山崩而损麓者。刘向《洪范五行传》里有个观点“山者,君是表;麓者,臣之象”。在这篇文章里,刘向提出“崩者,陷而下。麓在山下,平地臣象,阴位。崩者,散落,皆叛不事上之类也”。就是说山崩或山体滑坡的现象,对应的征兆就是臣下叛乱,不受命于君王。这里必须强调,无故而发生,阴雨之类造成的现象,应不属于这一类。

山,古代代表三公之位,如果发生山崩,古人认为昭示什么问题?

山体滑坡·网络供图

我国的地理环境,基本上是有山就有水;因此山崩带来的次生灾害就是堰塞湖的形成,古称“壅河”;而之后水量增加,造成水患,这就是“水溃”。《洪范五行传》里说“山者,阳之位,君之象也(一说诸侯位);水者,阴之表也,民之类也。崩者,坏沮也;壅者,不得其所也”。其认为这仿佛是“天有所语(征兆)”——人君权威重,将崩坏不治,百姓将不得其所。

山,古代代表三公之位,如果发生山崩,古人认为昭示什么问题?

相关配图

在古代,遇到山崩后堰塞湖湖形成,君王有一个礼仪。关于山崩,很多古籍都提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梁山崩”。《春秋谷梁传》里载“壅河,三日不流,晋君率群臣素服而哭之,河乃流”。但是这个礼仪,在刘向著《洪范五行传》时,他认为“以丧礼泣之,缟素哭泣,然后流,丧亡之象”。其子刘歆进一步解释认为梁山,晋国的祖望之地,山崩川竭,所以是灭亡的征兆。

山,古代代表三公之位,如果发生山崩,古人认为昭示什么问题?

堰塞湖·网络供图

这些观点,在古代最重要的“灾异论”的书籍《地镜》中也是这个论断:“山崩,人君位消、政暴,不出三年,有兵夺之”。而京房的《易传》里载“山崩,阴弃阳,弱胜强,天壁亡”。同时京房区分发生山崩的山体,是属于国君的名山还是属于诸侯管辖境内的小山,他认为“国山崩,君争政,女戚五年败”、“邑山崩,邑有战,主亡,或大水”。如此,基本上把山崩现象都和君王的江山联系了起来。

山,古代代表三公之位,如果发生山崩,古人认为昭示什么问题?

山崩·自然现象

结合山崩发生的季节,古代也给出了相应的说法。《地镜》一书载“山春崩,国有伐城;夏崩,人主有亡,天下大水;秋崩,有大兵;冬崩,年中大饥”。京房《易妖占》中,大体与这个说法相同。但是他又具体到月份,如“山以二月崩,其邑战”,就是说二月某地发生山崩,则此地会发生战争;“以八月崩,有兵”;“以十一月崩,此降民从而行”。以上所有讲解,仅限于对古代文化的梳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董仲舒   晋国   梁山   不得其所   古代   发生   江山   山体   叛乱   大水   君王   强盛   征兆   古人   说法   现象   代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