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克勤:明式家具极简小史(中)——从一张官帽椅说起

明式家具极简小史(中)


——从一张官帽椅说起

严克勤


严克勤:明式家具极简小史(中)——从一张官帽椅说起

严克勤,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江苏国画院,和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举办过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法国尼斯亚洲博物馆、江苏画院、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等机构收藏。并出版了多部画册和专著。





严克勤:明式家具极简小史(中)——从一张官帽椅说起


我们试以几例作品来领略其中奥妙。


如榉木四出头官帽椅(座面71×58厘米、座高31.5厘米、通高77厘米),乍看起来非常普通,因为在江南地区用榉木做家具历史悠久,但细看之下,这是一件非常典型的四出头官帽椅,线条有力流畅,结构简洁,榉木宝塔纹纹理清楚,做工精致。椅背与扶手一气呵成,搭脑稍厚并与两头形成波浪型曲线,流畅优美。


独板靠背刻有圆形云纹浮雕,生动祥和,加上设计巧妙的侧脚略带稳重,有圆满的整体感。前面扶手下曲挺的角牙柔和曼长,轮廓美好,宛若滑落的流水。


而下方的踏脚枨子的支持牙条则采用向上逆冲的轮廓线,二者走势互异,造成巧妙的平衡趣味。官帽椅座下前面弓型牙子轮廓简明、圆润柔和,刚柔并依。


此椅从侧面看,椅靠背的弯曲线型宛若人体自臀部到颈部的一段曲线,既符合人体实际功用的需求,又尽显椅子柔美婉转的曲线美和榉木塔纹肌理的线条美,相互映照,锦上添花,似乎更具有了弹性和柔韧感。


又如黄花梨南官帽椅(长57厘米,宽43厘米,高88.6厘米)搭脑与扶手均不出头。椅圆材做,三弯靠背板浮雕花纹一朵,搭脑与扶手以“挖烟袋窝榫”和后腿上截与前腿上截连接,一木连做。


椅盘下素牙子,采用微微下垂“洼堂肚”式。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其扶手后部较高,能达到与圈椅异曲同工的效果,使坐者不仅肘部有所依托,且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相应的支承。


此椅为美国前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旧藏,属典型的矮南官帽椅基本式。


不管是四出头官帽椅,还是南官帽椅,官帽椅的座面都以平直为主,大部分座面除木板外,也有竹、藤、棕等编织而成的软性座屉。这类座屉细密透气,在受压后能随人体的曲线自然下凹,以减轻座面对臀部与股部的挤压,使人久坐而不腿麻。官帽椅还构建了“坐”的身心健康。


官帽椅的靠背板与座面多呈直角关系,人只能正襟端坐,这样有利于养成良好坐姿。良好坐姿有益于精气神的凝聚和注意力的集中,还可达到预防颈、背痛的目的等。


而且,良好的坐姿能使呼吸通畅,比较容易让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它还能很好的体现人的精神风貌与内在气质。可见,一把中官帽椅是以其高大、简约、线条流畅为主的。


虽然它的椅面、腿等下部结构都是以直线为主,但是上部椅背、搭脑、扶手乃至竖枨、鹅脖都充满了弧形的灵动气息,体现方圆天地的示意,代表“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观念,也起到了礼教的作用。


严克勤:明式家具极简小史(中)——从一张官帽椅说起


几百年来如潺潺流水缓缓地流淌,端庄、大气,不管在古在今,在厅堂还是在书房,从容坐镇,安定祥和。


所谓“仕出头(四出头)”的官帽椅比南官帽椅高人一等,也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


到了南宋已降,特别是经过元、明、清时期,随着南方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官帽椅也不再搞“南北歧视”了。


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子张》中,有句话被读书人奉为至理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优则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学习有余力时,就要参加实践,以检验所学的知识是否合乎实际需要。


一种解释是学习好了,有了真才实学,就可以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这两种解释不论哪一种,都完全符合中国古典家具官帽椅的人文内涵。


所以,不论是四出头官帽椅还是南官帽椅,只要是正规场合,都要求坐者必得正襟危坐,官者坐出威严,读书人则既坐出认真用功的形象,也寄托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精神愿望。


其实,中国读书人第一等事就是仕途,不论在位在野,他们都将以天下为己任。


严克勤:明式家具极简小史(中)——从一张官帽椅说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这是范仲淹内心超越个人的忧乐。


宋代以降,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繁荣,士大夫文化在知识分子当中蔓延开来,回避政治,提倡闲适文化已成为时尚,相对四出头官帽椅,人们更喜欢南官帽椅,其柔和雅致与低调奢华更适合坐者的心态。


明代文征明的弟子周天球有一具紫檀官帽椅,据张廷济《清仪阁杂咏》记载中;“周公瑕坐具,通高三尺三寸,纵一尺三寸,横一尺五寸八分,椅板镌: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戊辰冬日周天球书。印二,一曰周公瑕氏,一曰止园居士。”


据考,周公在椅板上刻上的这一段话出自苏轼《司命宫杨道士息轩》:“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时来登此轩,目送过海席。家山归未能,题诗寄屋壁。”。


“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句,东坡在诗中所强调的“静“字,是充分反映儒释道思想情怀集一身的一种大境界。


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不顺,算得上是“颠沛流离”了,但他却很欣赏其友人侍妾柔奴的一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还为此作《南乡子》一词以记,由此可知他是极喜欢这种“静”的境界的,这种静,是心静,平和而安然,闲观花开花落,漫看云卷云舒。我们试以几例作品来领略其中奥妙。


周天球将苏轼的诗句镌刻在椅板上,一是对东坡的敬仰,二是寄托其超凡脱俗的情怀,时时日日提醒自己,闲时沉下心来,暂时摈弃了琐事烦忧,只是这么静静的坐着,反省思量,修身养性。只有真正做到放下,日积月累一定会有所顿悟。

据美·埃利华斯编的《中国家具》记载,明代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都先后在三官帽椅上题文。


董其昌的题文是:“公退之暇,披鹤氅衣,带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书而已。”文征明所题是:“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煮苦茗掇之,弄笔窗间,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笔迹画卷纵观之。”


祝允明题文为:“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驰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狼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此文摘自《兰亭集序》落款为“丙戌十月望曰书,枝山樵人祝允明”)。


可见,历来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不是苦闷忧虑,牢骚不断,就是愤世嫉俗,遁隐终老。而他非得以这样的方式应对失意的生活,否则不得从这惯例里抽身,由这桎梏中解脱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得以寻到精神的升华,于逆境中看出水阔天高,风光霁月,泰然自得。


是在认知自然审美的基础上,赋予人文关怀和追求。是不满足于纸张上的挥洒,而要为难自己,创造更高的艺术形态和理想世界,同时也是文人才情的宣泄方式。文人往往在官帽椅的椅背上嵌刻上字画,尽情挥写,恰恰给文人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使得两重境界并现。


严克勤:明式家具极简小史(中)——从一张官帽椅说起


(图片来源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东坡   学而优则仕   牙子   家具   无事   榉木   背板   椅背   读书人   扶手   文人   中国   柔和   坐姿   文化   严克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