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世界系列:镜头里的冷战——柏林墙纪实

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

本内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话说世界系列:镜头里的冷战——柏林墙纪实

一墙分割东西,铁幕徐徐落下

民族隔墙对立,上演几多悲剧

话说世界系列:镜头里的冷战——柏林墙纪实

柏林墙的涂鸦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西德人在墙的西侧墙体上进行涂鸦,用颜料表达对东德的挑战和戏谑。现在修复的柏林墙则两侧都有涂鸦,涂鸦的水平和内容亦参差不齐,更像是为满足游客猎奇的一种展示。

提到柏林,前面也不用加上德国两字,世人几乎无人不晓。那是人类近代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数以20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数字接近一亿之多。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做梦亦不会想到,自己疯疯颠颠创立的第三帝国,来的是那样突然,垮的也是如此干脆。历史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自作孽不可活。

令人遗憾的是,在柏林,大家很少能看到记录二战电影中展现的古都之貌。60多年前,苏德两军在柏林展开的血肉搏杀让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什么世界文化遗产,什么人类共同的财富,战争白热化,除了野蛮就是疯狂。不过尽管这样,柏林还是留给世人许多历史的记忆,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战后出现的那道著名的墙壁——柏林墙。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冷战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而柏林墙正是建在两者分界线上,一墙分割东西柏林乃至两大阵营。柏林墙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的产物,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成为了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柏林墙修筑前,约有250万民主德国居民逃离民主德国,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民主德国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柏林墙。柏林墙全长155公里,最初是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的边防围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

话说世界系列:镜头里的冷战——柏林墙纪实

现在柏林墙原址拥有柏林墙遗址纪念公园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画廊——东边画廊。

一墙分割东西

修建柏林墙目的是制止民主德国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联邦德国。柏林墙建成后,1961至1989年间逃亡数量被大幅限制下来,不过仍然有近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0年起,民主德国边防军将翻越柏林墙视为非法越境,并向越境者开枪射击。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1982年《开枪射击令》下达后,枪击穿越柏林墙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穿越柏林墙被民主德国边防哨兵枪杀。

1970年,虽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关系有所改善,民主德国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进一步阻止居民外逃。1971年9月,美、苏、英、法四国签署《四国柏林协议》,允许放弃任何单方面改变柏林现状的尝试,给西柏林人一个自由出入城市和往东柏林探亲的国际法保证。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签署《通行协议》,人员往来限制略有放宽。1972年5月,美、苏、英、法四国又签署《中转协议》,以缓解西柏林局势和方便东西柏林的居民通行。1980年,柏林墙的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至此,被一堵墙壁分割数十年的柏林终于合二为一,曾经因此上演的一幕幕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也终于划上了休止符。

话说世界系列:镜头里的冷战——柏林墙纪实

满是涂鸦的柏林围墙倒下后,德国当局将它拆成多个不同大小的石板,目前约有600块散落在全球140个纪念场地,但也有不少墙壁被分拆出售。

BOX:《柏林墙——分裂的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使用大量的官方记录、史料、私人叙述证明,柏林墙从来不只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也不仅是东德为了阻止居民外逃而修建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大舞台。二战之后核俱乐部成员们的危险游戏、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政治做秀,竞相借之登台亮相。

话说世界系列:镜头里的冷战——柏林墙纪实

《话说世界》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著名世界史专业教授和研究员组成编委会,由世界史专业教授和博士为主组成创作队伍。《话说世界》共20卷,每卷约25万字,并配450幅左右精美图片,内容囊括了从史前至2018年的世界历史。详实充沛地介绍世界历史的方方面面,全景展示世界历史的曲折发展轨迹,并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再现历史现场。

【内容简介】

冷战时代》(待出)是《话说世界》第18卷本书图文并茂地从政治、经济、文史、宗教、思想、艺术、生活多维度生动叙述了二战后“冷战”的历史。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用武力来结束对方与其的世界霸权争夺。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保证毁灭。

【主编简介】

颜玉强,南京大学历史系1989届英国史硕士。毕业后在人民出版社担任编辑。1995年,与出版界前辈共同创立北京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总编。2015年至今为独立图书策划人。代表性的策划并主编有《西方哲学画廊》(7册,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外文明同时空》(6卷,入围第11届上海图书奖,获得首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再现世界历史》(100册,台湾畅谈出版社)、《再现世界地理》(100册,台湾畅谈出版社)、《再现中国地理》(100册,台湾畅谈出版社)。 著作:《戊戌变法》(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五四运动》(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海上人事》(鹭江出版社)、《青田人在荷兰》(中国华侨出版社)、《安徽人文地理》和《安徽城市地理》(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等。译著:《牛津英国史》(合译,商务印书馆)、《里根自传》(合译,东方出版社)。

【作者介绍】

刘国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苏联史专业博士,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供职,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6CSS02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7T10013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M581623)3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联邦德国   东德   冷战   人民出版社   莎士比亚   西柏林   苏联   柏林墙   世界   德国   台湾   边防   纪实   涂鸦   民主   镜头   出版社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