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回暖,蚊子增多,古人夏日打蚊子血泪史

入夜,刚关上灯,蚊子就从角角落落里飞出来了,悄无声息地落到你身上。当你后知后觉感到痒的时候,立刻用十成功力挥掌击去,它已经完成了吸血动作,干净利落地全身而退,你徒劳地听着它“优雅”离去的声音,只能无可奈何地抚摸着被袭击的部位。每年夏天,人类总是免不了要跟蚊子恶战一场。


人类与蚊子斗争的历史古已有之,蚊子已经在地球生存了一亿多年,种类有三千多。它几乎贯穿了人类的发展史,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饱受蚊子“追逐”之苦,漫漫长夜里被蚊子闹得睡不着觉只好爬起来奋笔写诗了……


由蚊子引发的千年“吐槽”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饱受蚊子“追逐”之苦,他们留下的诗词曲赋中,记载了他们被“追逐”的情况。


天气回暖,蚊子增多,古人夏日打蚊子血泪史

在中国文字里最早表达这种感情的是庄子,他在《天运篇》里说“蚊虻豽肤,则通夕不寐矣!”几只小小的蚊子不知疲倦地在耳边嗡嗡嘤嘤盘旋着,似远似近,若有若无,竟然会令“心静如止水”的庄子辗转反侧,彻夜无眠,这对于喜欢做梦化蝶的庄子来说简直是致命的骚扰。


唐代诗人白居易夏居山寺固然清凉惬意,但也难逃蚊子攻势,恐怕因为被叮咬后以痛止痒太过用力,以至于到了“有如肤受谮,久则疮痕成”,这位对政治对手谗毁都可置之一笑的诗人,竟被蚊子搞到遍体鳞伤的狼狈地步。

明代“吴门四家”中涵养最好的沈周,也被蚊子的尖嘴整夜追逼得连讽带骂,“尖尖小口如锋刃。叮能痛人,叮能痒人,娇声夜摆迷魂阵。好无情,偷精吮血,犹自假惺惺。”最夸张的恐怕是一位叫丰坊的明代奇士,因为对蚊子厌恶到极点,甚至到了设醮拜章,祈请昊天上帝出手对蚊子施行种族灭绝的地步。

丰坊对蚊子近乎癫狂的憎恶倒也并非毫无缘由。他的家乡浙江在古代是闻名遐迩的蚊子泛滥的重灾区。特别是距离他老家鄞县不远的湖州吴兴,一种名为“豹脚”的奇毒蚊子更是名著于世,曾蒙东坡居士在诗文中点名抱怨过:“湖州多蚊蚋,豹脚尤毒。”

天气回暖,蚊子增多,古人夏日打蚊子血泪史

晋代学者傅选曾写过一篇檄文《蚊赋》,专门声讨蚊子:“众繁炽而无数,动群声而成雷,肆惨毒于有生,及餐肤以疗饥。妨农工于南田,废女工于机杼。”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样子的,蚊子你多就多呗,还老爱咬人,知不知道多耽误我们工作,既妨碍农民伯伯种田,又给女孩子们带来困扰……


关于夏日恼人的蚊子,唐代诗人孟郊也有话要说。他特意为此作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蚊子浓浓的“恨意”。

《蚊》 [唐] 孟郊 

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
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
顾己宁自愧,饮人以偷生。
愿为天下幮,一使夜景清。

仲夏五月的半夜,人们已经休息,只有饥饿的蚊群仍在飞来飞去;它们深夜还吸血不已,为了饱食连性命都不顾!孟郊的诗句将蚊子吸人膏血、贪得无厌的本性揭露无遗。这样的蚊子怎能不叫人讨厌、排斥呢?


欧阳修就更直言不讳了,直接以《憎蚊》为题,变换不同角度,铺陈古今,写了好几十韵,就为把小小一只蚊子痛骂一遍:扰扰万类殊,可憎非一族。甚哉蚊之微,岂足污简牍。乾坤量广大,善恶皆含育......(此处省略200字)

欧阳修特别爱睡觉,好不容易有空闲睡觉了,却遭了蚊子灾,蚊子体型小,但“蚊多势众”,战术还灵活多变,捉弄得他打也打不得、拍也拍不着,只能任蚊子肆虐,到头来自己一身包、猛掉血,其状甚惨甚狼狈,只好写写诗逞逞口舌了。

天气回暖,蚊子增多,古人夏日打蚊子血泪史



生性豪放的人也许是不怕蚊子咬的,刘禹锡专门写过一首诗挑衅蚊子。

《聚蚊谣》[唐] 刘禹锡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听者惑。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我堂堂七尺汉子,你蚊子才屁大一点儿,只不过仗着蚊多势众,才敢咬我。我就让你们咬,看秋天来了,你们还不被鸟给吃了。


古人们的驱蚊大法

当然,古人们也不能坐在那里任由蚊子“为所欲为”,在与蚊子的长期斗争中,他们创造了各种防蚊的方法。

蚊帐

《后汉书》中说道:“黄昌夏多蚊,贫无帱,佣债为作帱。”可见古人们会选用蚊帐作为驱蚊的必备装备。 关于蚊帐一词的来源,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源自“齐桓公喂蚊”的励志典故。《金楼子》中写道:“齐桓公卧于柏寝,谓仲父曰:‘吾国富民殷,无余忧矣……今白鸟营营,饥而未饱,寡人忧之’因开翠纱之帱,进蚊子焉。”帱是指的床帐,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蚊帐。齐桓公在柏寝休憩,对管仲说:“现在国强民富,我没什么担忧的……可是这群蚊子飞来飞去,肚子饿了,却找不到食物吃,我觉得对不起它们。”说罢,就把碧纱帐卷了起来,故意放蚊子进来。蚊子进帐后,比较客气的,没叮桓公就飞走了;比较知足的,吸了一些血,也就飞走了;可有一些不知足的,肚子虽然已经饱了,还舍不得走。最后,肠子被撑破死了。桓公感慨地说:“唉!不知道满足的人跟那些贪婪的蚊又有什么区别?”于是下令要求国民以贪吃的蚊子为镜鉴,杜绝奢侈,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天气回暖,蚊子增多,古人夏日打蚊子血泪史

古代统治阶层, 蚊帐多用锦、罗、纱、绮、缣等丝织品制作, 以兼顾透风。历史上,其用料还曾有等级规定, 例如晋代制度, 锦帐为宫禁中独用。至于平民百姓, 多用葛、布等帐子, 而穷困者则无力置备。《后汉书》载:“黄昌夏多蚊, 贫无帱, 佣债为作帱”。 眼下蚊子实在太猖獗了, 欠债扯上个蚊帐再说;又记当地人因缺少蚊帐, 出现了为减轻父母被蚊虫叮咬而子女卧于床下以诱蚊这样的孝行。有了蚊帐, 才足以使卧者高枕无忧。


烟熏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深受蚊子袭击之害,于是作了一首《驱蚊歌》教导大家主动出击: 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烘之烟飞腾。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 其中提到烟熏的方法,是旧时主要对付蚊子的手段。古人有“燃火绳”法,即把蒿草、艾草编织成草绳湿润后点燃,发出的浓烟可以驱蚊;富贵人家有熏炉,既可芳香室内空气又可驱蚊。其中还倡导人们利用蚊子的天敌蝙蝠来除蚊。

天气回暖,蚊子增多,古人夏日打蚊子血泪史

诗人陆游在《熏蚊效宛陵先生体》中写道:“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烧艾草熏蚊,看来也是古人常见的做法。除了蚊帐或者烟熏,宋代欧阳修在《憎蚊》诗句说“熏檐苦烟埃,燎壁疲照烛”,明显提到了用光来吸引虫蚊的做法,直到现在,这招依然还在使用。


挂香囊

不喜欢烟熏火燎,蚊帐和驱蚊草又不能随身携带,怎么办?这时候你需要一个香囊!我们总见到古人随身在腰间挂着一个小香囊,其实不仅是为了充当香水的作用,更多的是用来驱避蚊虫。

天气回暖,蚊子增多,古人夏日打蚊子血泪史

挂香囊是中国古人的习惯之一,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被认为是有驱蚊虫功效的,比如藿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等,这相当于移动型蚊香。香囊醒脑明目,让人倍感舒适,驱除蚊蝇之外,也成了文人雅士的时尚装饰品。


点蚊香

蚊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那时的蚊香是在火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宋代的蚊香叫“蚊烟”,听起来颇有杀伤力,可能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功效。毕竟有很多人连艾草的香气都受不了,更别说“蚊烟”中常用的配方——干浮萍、雄黄、鳗鲡鱼干之类,听名字就知道味道不咋好了。


时代在进步,经验在积累。蚊香的制作方法和使用的材料也在不断的变化出新。后来蚊香的配方换成了松香粉、艾蒿粉、烟叶粉、硫黄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孝行   后汉书   膏血   蚊子   古人   火绳   湖州   晋代   香囊   血泪史   文人墨客   蚊虫   蚊香   蚊帐   庄子   夏日   古代   天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