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思维:医生方法——何病病因和处方


审计师比方医生看病:第一步是提出问题——何病——是什么?第二步是分析问题——病因——为什么?第三步是解决问题——处方——怎么办?所谓“问题”或“病”的本质就是不平衡,何病——知几——什么地方不平衡?病因——知因——为什么不平衡?处方——知果——如何恢复平衡?望闻问切信息→医生职业判断→何病+病因+处方。知几+知因+知果,才算得上一个高明的医生。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不平衡,解决问题就是恢复平衡,或重建一个新平衡。

“提出问题(何病)→分析问题(病因)→解决问题(处方)”医生方法是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套路,这就好比是做人、做事、做文章的入门钥匙。你有了这把钥匙,不论做什么审计项目…还是写什么报告、写管理建议书、编审计计划…都可以入门。高明禅师高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高手文章高在:直指主题,见性成文;高明审计师高在:直指病因,见性成方…三百六十行,行行皆如此。

审计师接受委托对企业实施审计,就好比医生看病。医生就是借助适当的仪器和工具,检测出血压、温度等各种生理现状的数据,对照标准数据找出差异,差异超出正常范围就是病。一个人的生理现状偏离标准就有问题,医生就是通过病人身上的“差异”,并运用专业判断来发现患者的毛病。

如何发现缺陷是审计师各类审计的永恒主题。各种系统缺陷就是事件现状与标准之间的差异,以及因这个差异可能对系统目标造成的风险(不利因素)。本课题组研究认为,提出一个缺陷需要四个要件,即:事件+标准+现状+风险。事件现状偏离这些标准且存在风险就是“缺陷”。风险是影响目标实现的有害事件。

提出一个缺陷首先要发现缺陷,审计师发现一个缺陷可分四个步骤:一是检测事件现状→二是将现状与标准比照→三是得出差异程度→四是差异可能造成的风险。任何“缺陷”都是相对系统目标而言的,只有当事件的现状与标准的差异对控制目标存在风险和危害时才算缺陷,包括潜在和间接的危害,虽有差异但没有风险就不算缺陷。

认定系统缺陷的标准除成文的规定外,事件和差异的存在是否会产生风险,应当是更有意义的判断尺度。事件和差异对目标有害就是缺陷,虽有差异但对目标无害就不算是缺陷,反而说明系统的“设计”环节不合理。系统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程度,是判别系统整体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审计思维12:原因→条件→结果

事物由“前因”成为“后果”是有一定条件的:原因→条件→结果。“结果”是“原因”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同一个“原因”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会生成不同的“结果”。所以,审计师在分析问题时,不但要分析“因为什么缘故?”,还要看“在什么条件下?”才生成这个“后果”。所谓“事出有因”,既要分析系统内部结构层面的原因,也要分析系统外部环境层面的原因,还要分析与相关系统方面的原因。

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现有事件状况,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所谓“前因”就是现有事件存在问题的根源,“后果”则是因为现有问题而导致未来的不确定性事件。“前因”生成现在的“果”,现在的“果”又是“后果”的“因”。现有事件存在的“问题”既是“前因”的“果”,同时也是“后果”的“因”。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着它产生的因果逻辑链。

事物的“前因→现状→后果”环环相扣,任何“问题”都是结果“因果链”上的一个环节。运用“问题因果链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生产“原因的原因…”还有“结果的结果…”。事物的运化过程总是因果对称、因果循环、因果平衡、因果玄同。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结果仅是表象,原因才是本质。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审计师也应当畏因。

原因变成结果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样,原因形成结果还需要一个过程,结果是原因在一定过程后的必然。系统实现目标往往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果多因),所以,在过程因果分析中,应坚持“抓重点”原则。所谓“重点”就是事件与目标有较高的关联度,少数重点事件和因素往往是决定着目标的实现。重点原则要求审计师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将那些与目标关联度大的事件,当作“关键点”或“关键单元”或“关键因素”来分析。

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本质,高明的医生应当是根据病因对症下药,既简单、节约,又治标治本。解决问题的实质是帮助系统恢复原有平衡或形成新的平衡。如果原平衡有利于目标实现,则应当维护或恢复原有的平衡;如果现平衡有害于目标实现,就应当采取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一个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新平衡。有时打破一个旧的平衡系统,是为了更好地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系统。如《黄帝内经》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方法。

审计思维13:目标→工具→结果

工具作为主体实现目标的手段,其本身也是一般系统,具有自己的特定结构和功能,有适宜运用的环境,有与其它工具的配合。工具都有特定的用途——功能的输出。目标是系统本能和需求的具体化,工具由主体控制,主体的目标决定着工具的性质。同样的工具,用于不同的目标,就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以目标为导向选择适当的工具——适当是指工具功能与目标对称,即恰到好处地完成目标。工具是为完成目标服务的,工具没有高级或低级,也不在于简单或复杂,只有适当不适当,有效或无效,适当、有效的工具就是好工具。

正确使用工具——包括技能正确和方向正确。首先是工具使用方向正确——也可说是从“道”层面,工具用在什么地方,同样的工具用错了方向,结果完全截然相反。其次是使用技能层面,你的技能和熟练程度与工具功能相对称。不论什么样的工具,都离不开技能,技能包括使用工具的细节。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工具,但不同技能的人使用会有不同的结果。运用适当的工具和适当地运用工具比工具本身更重要。

实现审计目标离不开工具,审计师实现目标的过程,往往需多种功能的工具组合使用。你不仅从自备小工具箱中选择所需要的工具,还要从现成的大工具库中,“拿来”为己所用。为完成目标,你需事先准备好工具,磨刀不误砍柴工;为完成专门的目标,还需制造、准备专门的工具。作为一个审计师,多掌握一些工具的使用技能,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运用工具的技能代表着你的做事能力。

工具使用是一个过程:你主导着目标→根据目标选择适当的工具→正确使用工具→达到预期的结果→完成你的目标。运用工具既是过程,也是要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作为一个要素,应有助于达到预期结果,有利于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的差别之一就是拥有和掌握的工具不同。

审计思维14:长短利害分析模型

“长短利害分析模型”着眼于系统的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对称方三个层面及其要素的平衡问题的研究。譬如,公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润主体,公司的内部有股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公司的对称方有同行竞争者、供应商、购买方、替代方等。公司的交易对手包括竞争对手和交易对手。公司的外部环境有行业生命周期、法律和监管、科学和技术、资源和市场、宏观和经济、政治和政局等。

审计师清楚企业的长项和短板,有助于对企业内控相关的风险,以及特定领域存在的重大缺陷做出初步判断。企业的对手包括交易对手和竞争对手,清楚竞争对手的长项和短板,有助于重点安排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业务与事项的控制进行测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识别,风险评估,有利于对企业经营战略及企业层面内控的适当性做出判断。在本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审计师从战略高度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提出管理建议。

审计思维:医生方法——何病病因和处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病因   医生   处方   因果   缺陷   差异   思维   现状   技能   风险   目标   原因   事件   标准   工具   方法   系统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