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到底如何?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是两个概念,科研能力体现在科研成果上,包括论文、专利数量等,以及重要的获奖比如诺贝尔奖。科技创新能力体现在成果有没有在工业界应用,对经济的贡献如何,有没有带来产业升级和大量就业等等。

说实话,中国的科研成果数量并不低,从1995年到2017年,国内专利授权数量增长了40倍,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1.45%,2008年超越英国,2009年超越法国,2010年超越韩国,2013年超越德国,2017年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2位,在PCT专利申请量上,中国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2000年,美国PCT专利申请量约是中国的48.6倍;2017年,美国仅约是中国的1.2倍。


中国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到底如何?

PCT专利申请量的国际比较

SCI论文数量从1995年到2016年增长了23倍,从世界排第15位上升到第2位,EI论文数量增长了27倍,现在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一。中国ESI论文数量高达206万篇,少于美国380万篇,但是远高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


中国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到底如何?

ESI论文数量的国际比较

从论文和专利的数量上来看,我们已经超越了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并且将他们远远的甩在了身后,光有论文和专利数量是不够的,数量多并不代表科技创新能力强,也不代表对国家经济贡献多。

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是指数是“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下图是2007—2018年中国创新在世界上的排名走势。从历年评价结果来看,中国的创新排名处在波动中,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7—2010年排名从第29位连续下降到第43位,2011年大幅提升至第29位,2013年下降至第35位。2013年之后中国创新排名稳步上升:2014年、2015年为第29位,2016年提升4个位次至第25位,2017年提升至第22位,2018年再上台阶达到第17位。


中国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到底如何?

2007-2018中国创新在世界上的排名走势

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瑞士、荷兰、瑞典、英国、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德国、爱尔兰、以色列、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卢森堡、法国、中国内地、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美国虽然在创新能力指数上排第6,但是在创新质量上排第一。中国作为世界上第2大经济体,直达2018年才进入创新指数前20,创新能力与经济地位并不相符。

科技创新的最大意义是对社会生产的拉动,对经济的贡献,能够带来产业升级、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科技创新经济的拉动作用,有一个专业词汇来衡量,就是“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英文缩写TFP,是用来衡量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作用的一个指标。比如说,5G技术能带来通信产业的升级,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对GDP贡献很大,那它就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非常有名的量子通信,虽然在战略地位上也很高,但是目前还没有应用在市场中,没有带来就业和经济效益,也就对GDP没有贡献,那它就没有增加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经济报告2020》里讲“中国现在刚刚从低收入国家成功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是,想进一步增长进入高收入国家,前面还有一个高收入国家门槛,想迈过这道门槛,TFP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下图是中国1998—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即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来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1998—2003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9.7%,2003—2008年增长至48.8%,2012—2017年达到57.8%;2005年以来,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即超过一半的经济增长来源于科技进步的贡献。


中国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到底如何?

1998—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

57.8%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全世界是什么水平呢?看一下世界各国相对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本国TFP/美国TFP),德国和英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TFP相对水平虽然为0.89和0.84,但进入高收入阶段时已基本与美国相当,TFP相对水平分别为1.01和0.99。后起成功实现增长追赶的日本和韩国跨过中等收入门槛的TFP相对水平分别为0.73和0.74,迈过高收入门槛的TFP相对水平分别为0.82和0.76。

中国于2010年刚迈过中等收入门槛,TFP的相对水平仅为0.4,差距还是挺大的。

TFP偏低就代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经济的贡献小,中国最开始走的是低成本、高数量的积累路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时没有人没有钱,只能先从一双双袜子做起来,慢慢积累财富。这种路线不太需要技术创新,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一双双手一针针线干起来。

到上世纪80年代,物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完成基本的工业化,在这之前的路线和其他国家相差不大,但是从80年代之后,国内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占到了70%~80%,技术创新只有20%~30%,走的是资本驱动的路线,日本在进入工业化之后,走的是技术创新的路线,其实也不是我们不想走技术创新的路线,当时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非常严,自己的人才还没有培养完善,再加上十年人才断层,虽然经过了四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有了点积蓄,但是没有人才进行创新,也曾经尝试过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比如大飞机和芯片,但是由于资金巨大和缺乏人才,只能搁置错失了最佳追赶时期。

看到网络上有人说中国的科研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在某乎上看到有研究生戏称自己在制作“科研垃圾”。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量变才能带来质变,没有数量的巨大积累,就没有质的突破。

前段时间有个问题很火,有人问“有什么东西是只有中国能造,国外不能造的?”,有个回答得了4万赞。他总结了三个方面:1. 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能源输送网络;2.世界上最高效率的物品运送网络;3.世界上覆盖最广的信息传输网络。

这三个方面中,每一个方面里都有大量的高科技产品只有中国有,国外没有。比如在能源输送网络方面有:126kV智能隔离断路器,1000kV单相升压变,1000kV罐式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商用±1100千伏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等等。其他两个方面也是有大量的高科技产品只有中国能造,或者是中国首先制造出来的。

这其实就是科研数量的积累,在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上。虽然目前科技创新能力还落后美国,但是目前量变到质变已经在发生。要知道,虽然我们的科研人员数量大,但是平均下来,每万人中科研人员数量相比其他国家并不多。

每万人就业人员的科研人员占比,美国是91人,日本是100人,英国是92人,法国是101人,德国是92人,韩国是138人。我们只有22人。


中国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到底如何?

主要代表性国家每万人中的研究人员数量

总的来说,我们的科研能力已经超越了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并且将他们远远的甩在了身后,而且还会甩得更远,追上美国只是时间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由于我们在科研成果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积累,现在正在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技创新能力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快速的上升。我们科技人员的整体数量虽然不少,但是每万人中研究人员数量还是远远少于其他国家,这说明我们在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人才方面,还需要持续的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中国   科研   生产率   专利申请   德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其他国家   要素   数量   贡献   能力   国家   经济   论文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