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了凡四训》43:善分半满。诚心诚意、不求回报就是满

感悟《了凡四训》43:善分半满。诚心诚意、不求回报就是满

【原文】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译文:怎样叫做半满的善呢?易经上说:不积善,不会成就好的名誉;不积恶,则不会有杀身的大祸。尚书说:商纣王的罪孽,如钱满串,就仿佛东西装满了一个容器里一样。如果很勤奋的储积,很快就会积满。如果懒惰些,不去收藏积存,那就不会满。所说的积善积恶,也像储存东西一样,这是讲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

理解:对于“半善”、“满善”,了凡做的解释比较多。分了几种情况。我们分别看一下,是哪几种。

这里的半与满,指的是行善的过程的半与满。若是在开头做了几件善事,而不能坚持下去,就是“半善”,即是半途而废的说法。雷峰不断的做好事,伟人曾经评价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这就是“满善”的表述。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起于累土。讲的就是积累,不断的坚持。


感悟《了凡四训》43:善分半满。诚心诚意、不求回报就是满


【原文】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持僧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译文: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佛寺里去,想要送些钱给寺里,可惜身上没有多的钱,只有两文钱,就拿来布施给和尚。而寺里的首席和尚亲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灭罪。后来这位女子进了皇宫做了贵妃,富贵之后,便带了几千两的银子来寺里布施。但是这位主僧,却只是叫他的徒弟,替那个女子回向。那个女子就问主僧说:“我从前不过布施两文钱,师父就亲自替我忏悔。现在我布施了几千两银子,而师父不替我回向,不知是什么道理?”

主僧回答她说:“从前布施的银子虽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诚,所以非我老和尚亲自替你忏悔,便不足以报答你布施的功德。现在布施的钱虽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从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你忏悔,也就够了。”这就是几千两银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两文钱的布施,却算是满善,道理在此。

感悟《了凡四训》43:善分半满。诚心诚意、不求回报就是满


理解:这里的半与满,不是指物,而是指心意。然而细细品来,其实就是“意诚”,而不是着重于物的多少。

记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全国各地为那里捐款。有的明星捐了二百万,社会上的有惊呼“真多”。其实不然。按照这里的“半满”去理解,这只能是半,还不如一个普通的人做的更“满”一些。因为这个明星的二百万,也许只是其一年收入(比如二亿)的百分之一。而我们普通的捐二千,却是我们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半与满,比较之下可以知道。

同理: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与二十五岁的青年做同样的工作,我们就应该肯定并表扬这个十五岁的孩子。这个孩子的行为就是“满”。

所以,这里的半与满,指的是:以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比较,而不是和别人做比较。尽心尽力即是满,未尽全心全力即是半。


感悟《了凡四训》43:善分半满。诚心诚意、不求回报就是满


【原文】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吕问曰:「终变否?」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此又一说也。

译文:汉钟离把他炼丹的方法,传给吕洞宾,用丹点在铁上,就能变成黄金,可拿来救济世上的穷人。吕洞宾问钟离说:“变了金,到底会不会再变回铁呢?”

钟离回答说:“五百年以后,仍旧要变回原来的铁。”吕洞宾又说:“像这样就会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钟离教吕洞宾点铁成金,不过是试试他的心而已。现在知道吕洞宾存心善良,所以对他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听你这句话,你的三千件功德,已经做圆满了。

这是半善满善的又一种讲法。

理解:只看眼下的善,不是满善。这里的半与满,指的是:一件善事自始至终的善。如果半道改变了善的本质,只能算是半。这也是“好事做到底”的意思。把一件事做完整。这其中的道理,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论说。


感悟《了凡四训》43:善分半满。诚心诚意、不求回报就是满


【原文】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译文:一个人做善事,而内心不可叨念,仿佛自己做了一件不得了的善事;能够这样,那么就随便你所做的任何善事,都能够成功而且圆满。若是做了件善事,这个心就牢记在这件善事上;虽然一生都很勤勉的做善事,也只不过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钱去救济人,要内不见布施的我,外不见受布施的人,中不见布施的钱,这才叫做三轮体空,也叫做一心清净。如果能够这样的布施,纵使布施不过一斗米,也可以种下无边无涯的福了;即使布施一文钱,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这个心,不能够忘掉所做的善事;虽然用了二十万两黄金去救济别人,还是不能够得到圆满的福。这又是一种说法。

感悟《了凡四训》43:善分半满。诚心诚意、不求回报就是满


理解:这里的半善,满善,从心上认知。

在行善时,心里存有“善”的想法和概念,就是“半善”。把行善做为应该做的,直至在行善的时候心中没有“善”的想法,才是满善。

佛陀在讲《金刚经》时说: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就是说:心中无相,心中“无善”。就是上面说的“三体轮空”。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富贵   诚心诚意   善事   功德   译文   银子   千金   原文   圆满   从前   说法   道理   钟离   心中   女子   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