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了凡四训》42:只要有利于大家而不是有利于己,都是善行

感悟《了凡四训》42:只要有利于大家而不是有利于己,都是善行

【原文】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译文: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国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著泰山,众星环绕著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吕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佣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第二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的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放过他;不成想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恶性,以至于到了这个程度。”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感悟《了凡四训》42:只要有利于大家而不是有利于己,都是善行

理解:介绍一下吕相。吕原,明朝时的宰相,号逢源,谥号文懿,浙江秀水县人。是一个忠厚的长者。为人忠厚,所以不计较邻居的谩骂。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

为什么吕相会后悔当时没有惩治那个醉酒骂人的邻居呢?

一个人有错,理应改错。有错在身,或知,或不知。或自己改错,或他人帮助改错。改错的目的是不再犯错。对于邻居的无理谩骂,可能因为邻居的素养、修为、境界等不够,所以可能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改错就无从说起。很有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有错。

吕相的闭门谢客的做法,恰恰起到了纵容的作用。很有可能给了这个邻居一种误解:骂这个当过宰相的人是对的,没看到都不敢开门了?或者因此而认为自己了不起,因而内心膨胀,做了更出格的事。

所以,吕相后悔了,在当时应该给予一定的惩戒,会让其有所收敛,便不会做出大错。也就不会有生命的代价。吕相在当时的“善”,便是后续的“恶”。所以,宽容邻居的谩骂的“善”行,就是“偏善”。


感悟《了凡四训》42:只要有利于大家而不是有利于己,都是善行


【原文】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译文:也有存恶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上抢米;这个大富人家,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偏偏又不受理这个案子,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了。于是这个大富人家就用家刑将其捉起来并惩罚他,大众才安定下来。若不是因为这样,市面上几乎大乱了。所以善是正道,恶是偏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存善心做恶事,这是正中偏;存恶心做善事,这是偏中正;这种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

感悟《了凡四训》42:只要有利于大家而不是有利于己,都是善行


理解:考虑善恶,须从大的层面下手。对大家有利、而对个人不利,则是善。

先分析一下这里面的例子:为什么大富人家被抢,官府不理。可能会有人认为,当时的官府不作为。

在荒年,社会肯定较平时乱。民众流离失所者众。这种情况下,社会秩序肯定不会好,偷盗抢等现象较平时当然会多,官府需要救灾,也会焦头烂额。所以,当几个民众聚集到集市上抢了些粮食的时候,官府当然不会理会小来小去的事情。另外,官府的内心也许会有这样的想法:正当荒年,你这个大户人家为什么不施舍一些粮米呢?何况还在集市上高价出卖?从这个角度上讲,大户人家属于恶。

但是,当大户人家将抢粮的人抓住私自惩罚之后,其它观望的人便会打消“同抢”的念头,便有效制止了一种可能:聚众强抢导致社会秩序大混乱的可能。这是一种“善果”。这是由“恶念”而导致的“善果”,了凡将之称为偏中正。

总结偏正关系,有以下四种情况出现:

善心,结善果;正中正。善心,结恶果;正中偏。恶心,结善果;偏中正。恶心,结恶果;偏中偏。

感悟《了凡四训》42:只要有利于大家而不是有利于己,都是善行


细细观察我们的身边周围,会发现很多“善心”结“恶果”的现象。常常听说的“热脸贴凉腚”,就是标准的“善心”结“恶果”;因为人家并不需要你的热心,所谓的热心帮助,形成了事实上的打扰。比如年轻的小两口吵架,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往往因为外人的介入,比如双方家长、小两口的好朋友等,导致事情复杂了起来。因为这些介入者就是标准的“第三者”。(第三者并不是特指感情的介入者。家庭生活的介入者也是第三者。所有一对一的关系中介入的其它人,都是第三者)。做好事没有做到底,也是这种“善心”结“恶果”的现象,比如银行给企业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后来因为调整额度和指标,把贷款收回来、不再继续提供支持了,导致企业无法继续生产经营。这就是当时的“善心”结了眼下的“恶果”。

我们提倡“正中正”的善,次之是“偏中正”。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大家为标准,而不是以利于自己或者小部分人。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中正   荒年   明朝   县官   善行   死罪   人犯   小两口   善事   官府   善心   恶果   宰相   大户   邻居   恶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