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孩子逃学去外地见异性网友,父母应该怎么办?


真实案例:孩子逃学去外地见异性网友,父母应该怎么办?


某天,快中午了。一对夫妻问我在哪,有急事找我。然后便火急赶来。一见面便非常焦虑地说:孩子逃学,去了外地见网友去了,已经赶到女孩的学校了,正在等她出来。我让他不要见了抓紧买车票回学校,孩子不愿意。现在连话也不回,电话也不接。怎么办?

我还没有回答,孩子的母亲便开始不停地担心起来:会不会被网上骗了,安全怎么办?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孩子的父亲则在一边插不上话,只是说了一句:准备立马开车赶过去,七八个小时就到了。

我先让他们不着急,问了一些基本情况:孩子跟这个网友认识多久了?你们是否知道这个网友的基本情况?孩子有没有说为什么要去?

孩子的母亲告诉了一些情况:女孩是在她们当地上大学,他们通过网上认识,多半年了。这不刚上大学,学业不紧,就闹了这么一出。我说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见一个陌生人,对方到底是女是男你都没有确认,就这么冒失地去了,想过后果没有?然后孩子就生气了,直接说,再嚷嚷,就让你们永远找不到我!然后不接电话了,也不回信息了。

我基本上明白了。然后告诉他们:你们不用着急,应该问题不大。眼下首先要知道孩子的真实状态。孩子生气的时候与以往有没有异常?

孩子的母亲:肯定不正常,都生气了。

我笑:我是说,孩子这次生气,与以前生气,有没有不同?比如语气呀情绪呀什么的。

孩子的母亲:一样。

我说:那说明孩子目前是正常的安全的。就不用赶过去了。这么远,真有什么问题,也来不及。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愿意和我们沟通,自愿地告诉我们他的情况。其实他不接电话、不回信息,并不代表他们不关注你们,只是你们没有理解孩子的行为,他也不理解你们的行为,从而出现抗拒。

孩子的母亲:那怎么办?

我说:好办。孩子与我们的想法的方向不一致。现在的时代,见个网友,对孩子们来说,很正常,对我们来说,是不正常。孩子能赶这么远的路见网友,说明他内心是向往的;并且还能告诉你们,一来是基于对你们的信任,急着与你们分享;二来也是因为对未知的事情的一些紧张,想听听你们的意见。结果,你们说的与他期盼的相反,就像拉着牛尾巴往回拖,只能越拖越远。而且,你们焦虑的情绪和担心的后果,孩子当然会受到感染,情绪不好就是必然的。

孩子的父母开始思考。我接着说:要保证孩子的安全,眼下一定让孩子主动告诉你们他的行程。那么,就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跟着他一起去体验。你按我的意思发微信给他,他很快就和你说话了。第一,告诉孩子刚才你们的情绪太紧张了,让他的行为刺激着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现在好了不紧张了。这样写的目的,是缓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第二,第一条发出去后,不管他回答不,就接着发下面的话:你能跑这么远,看来这个女孩子很优秀。你已经很了解她了是不是?你应该早告诉我们,让我们也跟着你一起参考参考。这样写的目的,是肯定孩子的眼光,孩子心里就舒服了,你们的冲突就不存在了。里面也隐藏了对孩子的批评,有事不应该瞒着。第三,中午他们一定会在一起吃饭,你问他钱够不够?快中午了,要请人家吃点好吃的,别小气了。


真实案例:孩子逃学去外地见异性网友,父母应该怎么办?

我没有再说,等着她发信息。果然,孩子愉快的回复了:钱够了,带着开心的表情。然后又回复:我们视频过若干回了。她正往学校门口走,一会儿就出来。

我告诉孩子母亲:那你就顺着这个思路问他,让他拍个学校大门的外景。你就说:这个学校从外面看气派不?与你们学校比较如何?拍个照片我看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认孩子的具体、真实的位置,照片上可以告诉你若干信息。然后再启发性的问她:如果她见你的时候带着她男朋友怎么办?有没有可能昨天就有了男朋友?这样说看似是在开玩笑,其实是对某种可能性事先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来,让孩子心里对某些可能的突发事件有个心理准备。

孩子果然拍了学校大门的照片。并且说,她没有男朋友,说年龄还小,要学习不恋爱。过了一会儿,孩子发了语音:不说了,她过来了。

我对孩子的父母说:好了,不用担心了。孩子很安全。

后来的故事是:孩子拍了一起吃饭的照片发给了他们,他们又发给我看了。第二天一早,孩子就收拾东西坐车去了。我告诉孩子父母:这回是真的放心了,昨天的见面不成功,孩子以后不会轻易去见网友了。原因就是:如果彼此相见甚欢,今天就应该相约游玩了。

这里面的启发是:

父母要理解孩子,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约束孩子。孩子正在成长,是非善恶尚未完全形成。孩子所有的做法、所有的观点,站在孩子的角度,都没有对错的。我们需要引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与表扬一样,对孩子的成长都是负面的。用比喻去理解:批评就是棒杀、表扬就是捧杀。批评的多了,孩子就会畏手畏脚,长大了就会缺少开拓精神。表扬的多了,孩子自己就会飘,长大以后不仅过分争强好胜,还会受不了打击。正确的做法是鼓励。鼓励孩子去做。成长总是要有所付出。就像每人小时候习惯性的用小手指头去触摸火一样,只有试着痛,才不会有第二次。

懂得如何陪伴孩子。陪伴不是天天在一起,而是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包括孩子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从小到成熟,孩子的每一点成长的体会,都有与人分享的迫切。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分享对象。一起分享,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点和评点。

孩子就是父母的新生事物,需要学会适应,并加强学习。所有的父母都有一个相同的命运,逐渐被社会所OUT。当我们用社会所淘汰的眼光去约束新生一代的时候,不是孩子与社会格格不入,事实上,是我们做父母的开始与社会格格不入。要承认这个事实,并改变自己。

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有善有恶。网络里,也有善有恶。网络本身没有善恶,网络里的人有善有恶。教会孩子识别出生活中、网络里的人的善恶,比我们帮孩子去辨别善恶,更有作用。

与孩子一起成长,最基础的,就是与孩子并行、学会旁观,然后平等的分享彼此的收获。惟有如此,孩子才会将自己遇到的一切告诉父母,父母才会完全了解孩子的成长,不会让孩子脱缰、失控。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父母   孩子   目的   网友   善恶   格格不入   异性   外地   中午   生气   情绪   批评   母亲   案例   真实   照片   学校   社会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