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了大学后想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孩子入了大学后想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按说,目前的孩子们,一旦到了大学,就像放飞的小鸟,一切都是新鲜的。从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被压抑的热情,就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会想家,情绪还比较强烈。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想家是一种正当的情绪。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不外有这么几种:一是长期漂泊在外,二是在外受了委屈,三是不适应环境,四是特殊原因,比如心理上的畏生等等。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孩子来说,多数是不适应新环境导致的想家。

其次,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适应。现在的家庭,多数都是父母代办。孩子去了外地独立生活,会出现不会洗衣服、甚至不会自己铺床的现象。因为长时间形成的依赖心理,在需要独自面对的时候,心理上就接受不了。必然地就会在心里生出来一种情绪:想家。如果在家里,这一切问题、难题都有父母代办。

第三,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就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引导孩子关注学校的环境,关注身边的同学和老师。鼓励孩子多与同学一起学习、游戏。只要孩子喜欢上了学校的环境、接受了身边的同学,自然就不容易想家了。

在具体的做法上,就要通过多聊天、交流,减缓想家的情绪。父母要注意引导话题的走向。多聊一些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等小事。比如:宿舍里有几个同学?都是哪里来的?都是什么性格?是不是每个地区的人都有不同的模样?食堂里的饭菜怎么样?最喜欢哪个?等等。这些话题看似都是琐事,其实,正是这种琐碎的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作用一:让孩子的关注点引导到有兴趣的地方,对想家的情绪就会减轻。因这些话题中,总有孩子感兴趣的地方。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以点带面,不断扩展范围。作用二:这些话题中体现了一份温暖和体贴。这种感觉,就会在心里生出如同在家的感觉。作用三:可以发现孩子努力的地方、做得出色的事情,借机积极鼓励。不论什么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被人肯定和鼓励,就会自我生出向上的力量。经常地鼓励和肯定,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不断的增长。同时,还可以尝试让孩子多拍一些学校的照片,比如学校的景点、同学的笑脸,这个时候就要真心的赞美学校真好、年轻真好,并向往这么美好的学校。用这种自身嵌入式的聊天,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生出这样的认知:呆在学校里真的挺好的。

孩子入了大学后想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有一些家长在做法上恰恰相反。简单列举几种错误的做法:

放弃与其它同学同住一个宿舍的做法,允许并赞同孩子出校租房子住。这样的坏处很多:一来,孩子主动与同学们隔离了,自动被孤立。二来,不能够学会与他人相处。与同学一起居住,就是学习相处的机会,学习宽容、忍让、接纳、理解、妥协、沟通等人生学问。三是不安全,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四是容易养成放纵的恶习。

主观认定某些事件的性质,误导孩子。比如孩子与其它同学发生的观点冲突,家长主观认为别的孩子是故意的,因此认定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了。事实上,他们都是刚离开家的孩子,都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恶意。顶多算是脾气大点、性格急点,说话直接点。这个时候,应该引导孩子不要往坏处想,而是鼓励孩子与其它同学主动交换意见和看法,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看对方的反应再做进一步的方案。

简单地认为孩子交给学校了,然后放心地不管不问。因为疫情原因,这两年家长都进不了校园,所以有些家长也不去问孩子的具体情况,比如文章开头说的同宿舍的几个人?都是哪几个省市的?同住的室友同学都有什么爱好等等。其实这些细节都很重要。如果同舍的室友喜欢抽烟、喝酒,那就时时提醒孩子,尽量少参与他们的场合。如果是女生宿舍,则要知道孩子的室友是不是爱打扮、化妆、是不是过早地谈恋爱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非常深的影响。不参与他们的喝酒聚会(或者她们的逛街玩乐),很快就会被孤立,这也是很难办的事。如果参与多了,孩子的生活习惯肯定会被带歪的。

送孩子上学跟生离死别一样,哭泣不断。每次视频,都眼泪汪汪。这样的行为看似挺爱孩子的,其实很低级,胶州俗话“辟虎子”式的爱,意思就是一直紧紧抱在怀里不松手。这样往往会搞得孩子心里软软的、酸酸的,感觉自己上学就跟犯了错似的。孩子的心当然安定不下来,想家的情绪说来就来。

审犯人一样和孩子聊天。大多数孩子刚上大学,都会很新鲜,这种新鲜的感受,往往会选择父母为第一告知的对象。但是,父母理会不了孩子的想法,没有耐心听,草草了事,相反,却一再告诉孩子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就怕孩子不听话,导致孩子就没有兴致将学校的事情告诉父母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到没有钱的时候,再联系自己的父母。

等等,还有很多。

孩子入了大学后想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有句很鸡汤的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听起来没有错,但是,却没有明确地告诉大家,什么是陪伴、怎么样才是真正的陪伴。我想要说的是,陪伴孩子成长,最主要的是做到“心与心地陪伴”。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一直在孩子的身边。但是,我们能够让孩子感觉到,我们一直在他身边,甚至感觉就在不远处。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他(她)的内心就是安全、温暖的。时时感觉安全、温暖,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会很富有热情和激情。

要让孩子感觉我们一直在身边,那就是把心放在孩子心上。认真倾听孩子说的话,因为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若干的信息。要正向对待孩子做的每一个决定,因为那都是孩子经过思考做出的认为是正确的选择。在上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孩子得到的每一朵小红花、每个奖状,都会仰起小脸看着你。他们在期待你的参与:详细询问是如何得到的,都做了些什么,并得到你的肯定。如果你草草地说“真不错”就拉倒了,孩子就心情不好,甚至乱发脾气了。特别是“叛逆期”、“青春期”,如果不能够体会孩子的心理,便是火星撞地球,天翻地覆。

孩子做的事没有对与错,那都是人生尝试。如果非要分出对与错,那只能将对错放在父母身上。孩子就是父母镜子里的自己,身上的每一点不足,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点。学会从自己身上找不足,才是陪伴孩子的最好的方法。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需要足够的阳光、水分、温度、养分。父母,就是阳光、水分、温度、养分。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家长   孩子   室友   做法   情绪   身上   父母   作用   身边   原因   同学   话题   感觉   环境   学校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