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现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现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作为我国四大发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书作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楷书—现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將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說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習和運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傳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楷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画、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旭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

楷书—现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所以初学者一般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这也被公认为学书之正路。下面我将这三体从多个角度作一对比,有的角度还参考了魏碑和赵体,为的是能够全面的认识楷书个体。以上重点对比了“颜柳欧”三体的风格与特点,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影响,又有个人的因素,如欧体形成于初唐,受魏碑的影响较大;颜体受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观点的影响,又较丰腴;而柳体由于柳公权为人正直,“人正则字正。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楷书   柳公权   赵体   宋体字   真书   大楷   正书   魏碑   书体   初唐   汉字   正体   隶书   书法家   宋朝   唐朝   字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