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装订发展史之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简策装

装订和书籍,密不可分;装订与文字的传播方式,又息息相关。综观中国文字的传播史,自甲骨文至今,其传播方式,历经了甲骨、青铜、竹木、缣帛、雕石、拓印、手抄和印刷等多种形式。其中,甲骨、青铜和雕石,历史上虽曾起过档案──勉强些,也可说它是书籍──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书籍,实无装订可言。究其源,除甲骨之中的牛肩胛骨上曾发现有穿孔,可作为用绳串连起来,似有装订之意的证据之外,别无其他痕迹可寻。真正的装订之始,当以简策装为最早。

中国古籍装订发展史之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简策装

″简策″是由带有孔眼、写或刻有文字的一根根长条形竹(或木)片,用绳连结起来,形成一篇著作的竹木书籍。其中有字的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简″谓之″策″,通常称作″简策″;编简成策的绳子谓之″编″。绳有丝绳和皮绳两种。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 ″ 韦 编 ″。《史记·孔子世家》里有″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的记载。这一方面说明孔子读书之认真、刻苦;另一方面却记载了″简策″这种装订方法。

中国古籍装订发展史之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简策装

用″简″编连起来的″策″,其前面的两根简为空白竹片,叫″赘简″。赘简的背面一般都书写书名或篇名。策的最后一根简叫″末简″或称″尾简″。当以末简为轴,将策卷成一束时,赘简背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成了这部书事实上的封面。它既类似于后来卷轴护首外面的题签,又像现代书籍的封面。起着保护书页(内简)和书写书名、篇名等封面的作用。

中国古籍装订发展史之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简策装

古代文章虽短,但因简策之上容纳字数有限,稍长一点的文章,一束简策是容纳不下的,必须分写到几束简策上。如果此策为一部书的一部分,则在书名或篇名之下加有这部书的总称及其在整部书中的次第。比如,《论语》有″学而第一″、″学而第二″;《庄子》有″逍遥游第一″、″逍遥游第二″等。这样,一部书的所有简策,均以末简为轴卷成一束,用″编″捆缚,其赘简上都书写有书名、篇名,以次排列,或装在盛简策用的″帙″或″囊″里,查阅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中国古籍装订发展史之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简策装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订形式,对后世书籍装订形式之演变颇具影响。譬如,简策的″策″与后世册页书籍的″册″同义 ;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 末简与卷轴装的″轴″相类似; 盛装简策的 ″帙″和″囊″演变成后来的″函套″……等。

简策装这种装订形式,起自商周,迄于东晋,应用时间很久。图10-1是出土的西汉实物照片。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通行,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这种装订方法也随之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护封   史记   孔子   形式   书籍   甲骨   篇名   竹片   卷轴   发展史   后世   青铜   古籍   背面   中国   书名   封面   文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