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智慧二元论思维观讲解《道德经》,不在解道,而在解德…

今人解释《道德径》,百家争鸣热其中。中国哲学第一著,倾国倾城探“道精"。

《道德经》的精神是什么呢?

读道者,解道者,探道者,求道者,用道者,“朝得道,夕死可矣”!此路挤挤,行者嚷嚷。他们能得到什么呢?

百岁老者,须发皆白,谈起《道德经》,双目放光。青年学子,一身稚气,谈起《道德经》,一脸迷茫。老子的《道德经》到底有多大魔力,使世代追随者络绎不绝,使天下哲人顶礼膜拜。我今天就来给诸位说破原委。希望“追道、求理、欲志"者,耐心阅读之。

《道德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说它是哲学,它并没有逻辑严谨的论证;说它是解疑释惑的教诲,它又有失时人问答的形式。思来想去,《道德经》啊《道德经》,它不过只是一篇关于《认识论》诞生的说明文。它通篇说地就是一个问题:生命灵性意识的“反应论”是怎样进化出《认识论》的?这是一个关于人类起源、智慧起源、社会起源的大课题。剖解了这个课题,西方哲学“我是谁”的疑问就不言而喻了!

西方文化的致命弱点,就是达尔文生物学和后达尔文主义生命科学学说,都停留在了生物阶段,而没有进入“人性文明”起源的研究范畴。所以至今不知“人是哪里来的"?中国文化的不同点,就在于从先秦文化开始,我们的先祖就是研究“人学”的典范。一个“万物有灵”的生态观,自古就是中国人训化、养殖的对象。中国的农耕文明就是训化了牛马力而巩固发达起来的。在长期的运作用,动物的“反应论”与人类的认识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自然力和人文智慧力难祥难分的交织。《道德经》应该是人类第一部想分清这些关系的著作。如果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那么环境是指什么呢?在环境认识上:西方哲学偏向了“客观物质世界”;中国文化偏向了"万物有灵”的大生态世界。因此,中国人更懂得原生态世界丰富多彩的"生命反应形式”。而人类的《认识论》就是从动物灵性反应能力中进化出来的。

如果说,绿色植物所具有的“根的向水性,叶的向光性"就是它的生命反应能力。那么含羞草遇到触碰枝叶就会下垂;向日蔡的枝叶会跟着太阳转;花生的叶子在阳光下张开,在夜间闭合,等等,等等。这就都是植物植株生命反应能力的表现了。

在动物界,动物物种求生的方式不同,它们的反应能力也不同。比如蜘蛛用织网捕食的方式求生;燕子用空中掠食的方式求生;鸽子用落地捡拾植物种子的方式求生。所以,农村的孩子都知道:“鸽子不吃喘气的,燕子不吃落地的”。这就是说,“鸽子不吃会喘气的生命”象征着它不杀生的善良表现。所以人们称它为“和平鸽"。而燕子专吃喘气的飞虫蚊子,很讨人类喜欢。所以人称“益鸟"。人类就是这样选择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大生态世界和谐相处的。

“生命的反应性"在大生态世界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都是有“自我反映能力的生命。有反应能力的生命就是活的生命。失掉了反应能力的生命就是生命的尸体。尸体就不再是生命了。而在活体生命中,生命的反应性是不断进化发展的。因为中国文化诞生于生态世界,所以,他更多地看到了“反应性~反应能力”的进化过程。在晡乳类动物进化到成熟阶段之后,“肉食动物”就成了“草食动物”的天敌。这就逼迫草食动物反应能力日趋警惕和敏捷。为了对抗肉食动物的掠杀,它们的肢体也越来越发达。肉食动物为了捕猎也互动着促进了自身的灵性发展。双方的“反应能力”都在不断加强。这些反应能力的进化,都是在生命竞争过程中获得提高的。

人类的祖先也不例外。在动物竞争进化的过程中,有一种群居的树栖杂食动物猿类,它们生活在原始丛林中。饿了釆食果疏,渴了去饮山泉。无事嬉戏玩耍之际,也偶尔拉开嗓子吼叫几声。闲来无事,也会学学风声、雷声,学学鸟叫,犬吠,时日已久,有些发声就行成了群体共声,成了它们向同胞发出警惕、安全,表示亲尼或讨厌的不同异声。这些声音被群体接受,就成了最原始的人类语言。这时,在猿人大脑里形成的事物表象,慢慢地也会通过语言命名传递出来,形成原始的知识。成了它们统一行动的号令。比如:渴喝河,这个声音就是想唱水,如果是一个年长的老猿发出这个声音,就会形成群体下树奔向水源去喝水的行动。比如一个猿看见了一只虎,它就学着刮风的声音″呼呼呼"地吼叫起来。其它猿顺声望去果然发现了天敌“虎"。这时他们一起大叫"虎!唬!”,所有地上戏耍的小猿闻声都爬到树上去了。这就避免了一场灾难。这样的故事应该发生在400~600万年前的事。那时,猿开始给自已大脑中的表象进行声象命名,声象和表象开始在猿脑里合二而一,形成了一个后来叫作“语言概念"的东西。这个东西就象征着原始猿类动物的大脑开始向″语言智慧的人文大脑"进化了。人类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与动物“分道扬镳”了。时间不断流失,数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由树栖走进了山洞,由山洞走入了平原。他们在不断创造语言的道路上缓慢地前行。人类过着采集、鱼猎、种植的生活。直立奔跑已经忘记了树栖的攀爬。他们通过创造、传承语言,改变了自己原始的嘴脸。他们的大脑也由300~400万年前的430立方厘米~530立方厘米,发展到了10万~30万年间智人阶段的1200立方厘米~1300立方厘米的脑容量。这时的人类,已经进入了石器时代。无可质疑,人类的进化已经甩开了不会说话的同宗猿类动物,而独立进化为真正的、顶天立地的“人类″了。

今天,人们开始用基因突变来解释人类的进化了。人类的基因为什么会突变?是人类的基因突变产生了人类智慧,还是人类智慧二元反应论的实践激发了基因突变?达尔文主义和后达尔文主义的基因生物哲学家都认为是"基因突变"产生了人类智慧。而中国文化却认为是“人类智慧二元反应论的实践激发了基因突变。不管西方的基因哲学家如何诡辨,没有原因的基因突变是说不过去的,是不存在的。中国文化认定的基因突变是有原因的。我们找到了这个突变的原因。它就是创造语言刺激了大脑神经,使大脑皮层产生了“语言区"。使人成为能说话,有智慧,会思维的“人”。因此,我们把“西方哲学基因一元论思维观”的说词给颠覆了。如果我的推论在理,那么,人类基因哲学家们是不是应该冷静下来,重新思考一下基因突变的原因,不就找到了人类进化的起源了吗?我们不就找到了这个进化的原点了吗?不管你相信还是不信。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编造的《超级文明设计论》和《量子纠缠可能会解决人类智慧的起源》等问题,中国文化是不会相信的。

人类的智慧起源于语言的创造。再简单的语言创造,也得经历上百万年的磨练,才能使动物的脑、口、舌、唇、眼、耳,产生适应语言思维状态的人脑的现状。人脑之伟大,之博大精深,决不是三五万年可以培养出来的。再成熟的动物大脑,缺少了语言造化这个漫长的时态转化,也进化不出人来。我们今天的人。只看到了几千年的文字文明进化的历史,而没有看到几百万年的"创造语言、创造人体大脑"的过程。当然也就不知道“人类是哪里来的"了。人类既然来了,它肯定是有根源的。西方哲学"无根源的进化变异理论”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子的《道德经》。看看它是怎样从原始动物的"反应论"将我们一步步引向人文智慧《认识论》的?

老子的时代,不用再议。他就是周朝的“史官”,比孔子大几十岁。他的《道德经》介绍了人类兴起的过程。老子的所谓″道",就是给自然物质世界取的一个名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指出了“道”做为自然物质世界的“总名”,它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事物的“总称”。所以,“道”做为“物总称"的名字,就不是个平常之名,而是一个“非常名"。老子在这里“嚼了半天舌头”,要说明什么呢?他就是要告诉我们:"道"是自然物质世界的总名,不是一般的名。在我们给这个自然总体命名的时候,在我们用“道”做为认识论中的“万事万物各有其道"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明白:在建立认识论“名实一统性”的范畴学里,是不能“名实分离"的。嚼了半天舌头,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个“道名”所具有的特殊的《认识论》原则。正是因为这个"道名”存在着特殊的“内涵”原则。所以在“独道论”的应用中,应该遵守“非常道”的原则;而在一般的“泛道论”应用中,则应该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加以理解和运用。

这就是告诉我们:人类在给一个复杂概念命名的时候,就推开了动物心理反应论走向“人文智慧认识论"的一扇门。从走进这扇门开始,人类就开创出了人文智慧《认识论》的大道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对这个开创过程的高度概括。不管你信不信,人文智慧是哪里来的?它就是从这个创造语言的原点开始孕育生发创造出来的。

人类的进化,是以动物反应论的“无名无智"时代为起点,通过“命名生智"而进入了人类文明演化过程的。就是从“无名,天地之始"的原生态野蛮时代,走进了“有名,万物之母"的文明时代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合二而一,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无名"的时代,就是动物时代"。动物时代,自然万物和生态万物都无名无姓、无知无识,一切生态物种都处在一盘散沙之中。所以,在动物们的眼里“故常无,可以观其妙"。就是揭示动物反应论可以反应万物异动,景象奇妙多变,而不知其“理”之所以然。这种动物们的反应论,虽然个体灵性十足,感觉感知能力灵敏多变,却不知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正是人类进化之前的一段非文明史诗,那是动物的天堂。正如我在《大生态意识科学导论》中概括的动物三性追求一样。它们个个具有“求生、求育、求享受”的私欲本能,而并无人性追求的目的。这就是动物心理欲望的全部描述。但是,对于大生态世界而言,自私就是自立的保证。繁衍就是本体的欲望。母体育幼的“大爱”表现,正是老子颂扬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的“道”根之善之美。可见,动物三性反应性的私欲努力,正是倡导“万物繁盛不哀",各守其"道”的结果。这个各守其道之“道",就是“泛道论”中的道了。用中国人文智慧二元论思维观来解释这个泛道论中的“道”,它当然就是老子坚持“尊道而行”的本质。他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指的就应该是这个“泛道论”中的“道”,而不是“独道论”中的“道”。生物“反应论”的追求,与人类文明《认识论》的追求是有本质区别的。孔子的“仁义,仁恕”,不符合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泛道论”观点。所以受到了老子的批评。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道家反对儒家的宣言。所以,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不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六十五章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而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从这里来看,老子主张的“泛道论”治国主张,是延续生灵本性而反对人文智慧进步发展的“愚民政策”。他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正是他主张原始,坚持小国寡民,反对大统进步的狭隘心理的表现。如果说,在他那个时代,他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一方面给统治者教统治方法,一方面奉劝统治者"见素抱朴,少私寥欲"有一点尊道扬善的话。但从整个人类文明智慧进化史学观来看,他的"泛道论”整体思维模式是落后的,是"反文明智慧的。和儒家人文智慧相比较,在治国教化上,它是不足取的。但是,道家有一个亮点,他强调的“自私自立”原则,是以"自立”为最终目的的。所以,在治国上,他有议兵四章。尽管他反战,他还是提出了“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的主张和信念。这对前者兵家是一个肯定,对后者兵家也是一个启发。我们读黄老道学,例如姜子牙的《六韬》,制兵也是主体内涵之一。一个国家无兵,经济再强也是敌人案板上的一块肉。而儒家,在这个亮点上却是一片黑暗。他讲足了“仁义道德",却毫无抵御敌人之兵。这与道家比起来,则是大失大败呀!

但是,研究老子的《道德经》,解读它从“动物反应论"进化为″人文智慧识识论"的过程,就是以发现创造语言文字为桥梁的过程实现的。没有建立这座桥梁之前,人类就是动物;踏上这座桥梁之后,动物就变成了人类。因此,我们解释老子的《道德经》,最为可取、最应该继承的就是“非常道"的“独道论”,和通常应用中的“泛道论”的辨证认识论方法。这是古今中外惟一精准地诠释了“道和德”的关系的著作,没有第二。而在这个“道和德”的关键讲解上,我们的教授和文人都没有进入老子著作时的思维状态。没有把老子“以名为实的认识论原则“抽丝剥蚕”的深度解释出来。有的甚至完全误读了《道德经》。

例如老子二十一章,第一段“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讲地是“德随道行”的关系。下面第二段:“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是第二段的第一句。这一句承上启下,转注开合,将“孔德惟道是从”的“从态"转向了“物态”。“道之为物”“道之为物”,还是“道”吗?不是了,已经是″物"了。这个“物态"怎么讲?这个“物态”应该解释为“大生态世界的原生态”。为什么?因为″惟恍惟惚"?“惟恍惟惚”怎么来的?只有把"非常道”的“独道论"转入原生态世界的"泛道论"之中,“独道论的非常道”性质才能转变成"泛道论的多道论”承现。由“独道论"进入物的“泛道论”自然就会感觉到"惟恍惟惚”了。这就是对"惟恍惟惚"最合理地解释。这一句解释通了,下面也就一通百通了。在这种“惚兮恍兮″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物的形象“其中有象”;在这种“恍兮惚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中有物”。这个“物”应该是生物的物,应该是“动物和人″。只有是动物,才能产生“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只有是人,才能产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一段承转开合,讲的是什么?很显然,老子讲地是“德"。即动物和人的“灵德"。这个灵德进化的过程,就是人文智慧产生《认识论》的过程。你若不信服,你看第三段,第三段直接点明主题:“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自古及今,就因为其名不去,我才认识了这些事物的原始状态和发展情况。最后怕你不信,又重复一句:“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再次強调"其名不去"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这就是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类认识论的由来和使用的方法。

因此,我们研究《道德经》,不是为了吸取他“尊道贵德"的修身治国”的理论主张,而是学习他如何通过生态反应论强化人文智慧《认识论》的科学方法和实用价值。复兴中国人文智慧二元论思维模式,站稳″人文社会生态活性"立场,解决好生命过程中“个体与群体、与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大一统关系"。认清“个人、群体、民族、国家”就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这才是最关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道德经   人文   智慧   认识论   万物   老子   思维   生态   基因突变   人类   动物   过程   能力   语言   生命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