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传统版与《老子五千言》帛书版没有本质差别

最近看了一些研究《老子》的文章,总感觉有一个很原则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老子》?

为什么研究?为谁研究? 研究什么?想获得什么?如果我们连这个目的都弄不清楚,那研究还有意义吗?

自从《老子5000言》帛书出土以来,中国的教授、文人、思想家就一窝蜂地钉在了帛书版本上,对传统的《道德经》版本就嗤之以鼻了。我不仅要问:有这个必要吗?

老子的时代,还是甲骨文金鼎文时代。到秦始皇统一文字,还相差数百年。老子著作,出现不同版本,没有相互否定的理由。而应该去追求统一或一致的解释,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总的精神观点。以求真可用为目的,方有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昧地追求老子的本意,老子的本义是不是科学正确?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可笑地是我们的研究者研究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自己是今人,不是古人。不应该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研究古人。应该站在今人的立场去研究古人。这样研究才能食古育今,为今人所用。我看了好多研究《老子》的文章,大都以追求《老子》的什“本意”为目的;而不知追求“文章的真理”为要。这就食古复古,而忘了我们文化复兴而不是复古的大方向了。例如两个版本:一个曰“恒道”;一个曰“常道”。这就使某些专家学者矇了头了。这就象小孩子吃甘蔗,把舌头嚼伤了。甘蔗,味甜,可食。甘蔗渣却是苦的。你若嚼来嚼去,该吐不吐,就会嚼出口疮来。当然甜就变成苦了。

就拿那个“常”和“恒”来讲,你只强调这两个字的字义,而不结合文章语言环境所对应的关系,弄不清人家说得是什么?你追求的那个《老子》“本意”就对了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要解释这句话,就得弄清两个概念:一个是“道实”;一个是“道名"。“道,可道”。第一个“道”是指"道实",指天地万物真实存在的"实体道",这是第一个“道"字的内涵;第二个道是“可道"。"可道"是指“道名”,“可道”的意思就是″可以称作道";或“可以叫作道”。"道可道”这句话的全意是说:“道实”是可以用″道名"来称呼的”。语言简单而明确,并无歧义。

“非常道”,"非常”就是不平常,很特殊。“非常道”,就是指不是我们平常称呼的那个“常道”,也就是说不是“可道”的那个“道名"之道。那是什么"道”呢?那就只能是指第一个“道",即“道实”之“道”。这也非常清楚,没有歧义。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有三个“道”字。第一个“道”指客观真实的物质世界之“道”;第二个道是指“可道”,可道指地是″道名"之″道";第三个道是″非常道"的道,“非常道”的道是复指“第一个道”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指的都是客观真实的第一个“道”。“名可名;非常名”,句式与前半句完全一样,用“非~常名”来回应“非~常道”,话峰也是指向第一个"道”的。所以,这一句话,强调地都是“道实"。请记住:老子《道德经》传统版本第一章第一句,讲地是“道实",即真实客观的天地万物之“实道”。这应该是不存在争议的。

再看《老子五千言》帛书版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从这句话看,“道可道也”,这个“也”字,就是一个肯定句式。它肯定地是什么?它肯定的是“可道”,即"道名"。“非恒道也”。这个“恒”字出彩了。恒是什么?恒是永久,是永远不变。那么,这个永远不变的“恒道”,是指客观存在的"道实”呢,还是指“可道”的“道名”呢?

根据现代科学发展观来理解:宇宙万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不是永久不变的。那么,这个“恒道”就不能指代客观真实的“道实”,因为“道实”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恒道”就只能指“可道"的“道名”了。老子二十一章也确实有“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的论述。″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清楚地说明了“以名识物”的道理。如果这个“恒道”的确是说"道名"的。那问题又来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个“非恒道"的"非",又否定了“恒道"之"恒"。由此看来,这个“恒道”之说,又不能指代“自今及古,其名不去"的“恒名"说。再回来,用它解释客观世界存在的"道实"。“道实”又不是恒久不变的“恒道"。这不是就成了自相矛盾的悖论了吗?如果说″道实"就是"非恒道也"。这正显示了"非"字求变的内涵。恰好与“现代的科学发展观认识的“道实不断运动变任"相吻合。可联系下文“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名也成了变化不拘的名了。这个全句的意思就成了“道也非恒道;名也非恒名"了。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了。

可这样分析,还不能了结。老子的《认识论》真地认识到了“道可变,名亦可变"的认识层次了吗?要真地那样,我们的《认识论》“道名一统性”不就成了变脸术了吗?老子的″自今及古,其名不去"的道名观念不就被动摇了吗?

怎么解释这些矛盾?我的《大生态意识科学导论》说得很明确。 用一元论思维观无法解释这些矛盾。只有 用生命智慧二元论来解释这些问题,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①我们必须明白:老子的《道德经》传统版本,是人类第一部讲解《认识论》起原的书。它通过人给万物命名这种认识万物的方法论来肯定《认识论》的"名实一统性”,是人类认识史上伟大创举,是文明认识论的智慧奇葩。所以,它把中国人的认识观引向了“和谐统一”的思维观中。使《道德经》的“天人合一”观念,不管是″小国寡民”,还是“齐物一统",都是在“道德一统”的思维规范中展开的。它的"道实"就是指天地规范;它的"道德”就是指"生态人伦”。它只所以要"绝圣弃智",就是为了与自然生态共灵德,不超越生态世界的天道规范。只有在这个思维范畴中,《道德经》的“认识论”,才能保持“和谐统一”。《道德经》这种为求自然和谐而提倡"绝圣弃智”的行为,自然是反动的,错误的。我们在肯定他的“道名一统性认识论”的伟大创举中,也应保持对“智慧出,有大伪"错误砚点的批判。

②《老子五千言》帛书版,如果说是老子的原版。这个版本显然偏向了“论道”的内涵。而在论道的过程中,它的"无”和“有”,与″万物之始"和″万物之母”的关系,也都与现代科学存在矛盾;它的"恒无欲"和“恒有欲”,按现代科学讲:欲,即欲望。应是生命行为。下文的″观其眇”与“观其噭”,是发生在生命之间的行为,还是发生在“生命与环境”之间的行为?都有解释不清的内容。如“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无欲"怎么观查?这都是逻辑漏洞。还有说“玄之有玄”一定比“玄之又玄”高多少,都是牵强附会之词。不该提倡。

总之,在我看来,《道德经》的传统版,修正了《老子五千言》的帛书版。我以为修改地好。显示了古人对《道德经》的智慧理解,比我们高。我们应该站在今人的立场,通过《道德经》的“名实一统论”去理解《认识论》的科学性。而不是去建立“孔德子容,唯道是从”的教条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道德经   帛书   绝圣弃智   老子   目的   认识论   今人   其名   本意   古人   万物   差别   本质   客观   思维   传统   真实   版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