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究竟是什么意思?

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究竟是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从古代到近代,学者们对“治大国若烹小鲜”形成的基本共识,就是认为“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煎小鱼儿的方法: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老翻动,否则小鱼儿就全弄碎了”。

通过多种史料笔记,发现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研究最为活跃、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在清代,尤其是清末。当时包括罗振玉、马其昶等一批知名学者都曾就这句话进行了辨析,这或与晚清治国不力、不得法的时代背景有关,也反映出学术界对国家前途的焦虑。

马其昶引汉初《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佛经有云:语能诠义,义不在语中。

学者也只能是学者,只知其语,不知其义。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解读,完全是在语言文字中找答案。也不想一想,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烹调技法有没有“煎”这么一说。煎法起源于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大约在公元386年—534年,而老子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前后相差近1000年。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人类的烹调技法受烹饪工具的制约,多以烧煮为主。由此可知,从古至今的学者们,在“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问题的解读上,都是瞎扯。

那么,“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本义是什么呢?其实,老子在这一章中讲的很明确。就是“以道莅天下”,其鬼、神、圣与人,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样“以道莅天下”,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煮一条小鱼一样容易!

道是纲,术是目,纲举目张,社会就良性发展。我们的社会,把道丢了,只剩下了术,社会就成为了一团毛线。道不立,毛线永远理不出头绪!

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究竟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学者们看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就只知道“吃”了呢?因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最本能的经验知识。而“经验知识”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底层的知识。

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一座金字塔,从底层向上,依次分为:经验知识、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哲学知识、宗教知识。老子的《道德经》属于宗教知识的范畴,是人类认知体系这个金字塔的塔尖知识。

可能一提到宗教,有些人会过敏。那么,什么是宗教?百科词典: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这个解释等同于没有解释。

那么,究竟什么是宗教?佛教对宗教是这样解释的。“宗”就是自性,就是生命的本源,世界的起源。与宗相应的是宗门,就是“顿悟”法门“禅门”,就是明心见性的法门。这是针对上根之人的法门。比如六祖慧能大师,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顿悟了。但是,对于中下根之人, 对于不能顿悟的人,就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宗?如何才能见到宗?这样就会说一大堆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就是“经典”,就是为了教中下根之人证入“宗门”,这些语言文字就称之为“教下”,这就是“教”。宗教就是“宗门”与“教下”的简称。


宗教知识,是人类知识体系这个金字塔的塔尖知识,只有通过实证才能全面认知,仅仅依靠文字解,是没有办法完整理解与认知的。所以,想要真正明白宗教知识,明白生命的本源、世界的起源,必须结合实修实证。对于没有实证的人,仅凭文字解,好一点的把《道德经》认作纯哲学著作,可能还有很多人把《道德经》当作诗歌散文,这是根本不知道《道德经》在说什么!


明白了什么是宗教?希望大家能够直面宗教,这样才能直面真理实相,才能直面“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若烹小鲜   道德经   大国   老子   语言文字   法门   实证   伤人   金字塔   鱼儿   学者   宗教   体系   社会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