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终点是什么?

科学的终点是什么?

杨振宁教授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有同学问过这个问题。

学生说:您认为科学发展的终点会是什么呢?

杨振宁教授不假思索地说: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

学生又问: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呢?

杨振宁教授说:是的!

科学的终点是什么?

那么,什么是宗教?

我们首先看一看百科词典中给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这就是当代人给宗教的定义。这个解释等同于没有解释,基本属于废话。

古人究竟是如何认识宗教的?

佛教对宗教是这样解释的:宗教就是“宗门”与“教下”的简称。“宗”就是“心”,深究还有“心”与“性”之别。就是生命的本源,世界的起源,所谓“一切唯心造”。与“宗”相应的是“宗门”,就是“顿悟”法门“禅门”,这是明心见性的法门,是针对上根之人的法门。比如六祖慧能大师,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顿悟了。但是,对于中下根之人,对于不能顿悟的人,就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宗?如何才能见到宗?这样就会说一大堆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就是“经典”,就是为了教中下根之人证入“宗门”,这些语言文字就称之为“教下”,这就是“教”。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描述的道生天地万物的过程,这里的“道”就是“宗”,“万物”也称为“万法”。与老子哲学相对应的有一个成语:万法归宗。其义是: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这就是万法归宗。所谓“宗教”就是万法归宗的教育,也就是“道”的教育。与“万法归宗”同一语义的,佛教有一个词是“回头是岸”,孔子有一句话是“未知生,焉知死”。

从对“宗教”概念的认知,就可以看出人类认知方向与水平的发展轨迹。今人对事物的认知,一直走的是现象层面,包括被今人所崇拜的科学,与古人的认知相比,其实也是一门“现象学”。这样说,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服,不妨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当代人解释问题常用的方式:“冰是低温下的水,水是常温下的冰”,就是用一种现象解释另一种现象,这样就把水与冰等等所有问题全都解释了。博士也许会这样说:“水是由氢与氧组成的”,但博士绝对不会说氢与氧仍然是一种现象!穷追下去,就会发现,科学一直在现象中打转转。所以,我称科学为“现象学”。

有些人,把神学等同于宗教,这是极其片面的。神学是属于宗教的范畴,但是,神学在宗教这个金字塔中,是处于最底层的东西,神学是不究竟的,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容易让人迷信。真正的宗教,是与科学相通的,而不是相悖的。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对现代科学需求,并能和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佛教禅宗有一句名言: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佛教就怕你不去“质疑”!

敢于“质疑”,才有可能认知世界的真相。所谓:从歧路区分出差别的是皈依,从下道区分出差别的是发心。

科学的终点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终点   爱因斯坦   科学   佛教   现象学   当代人   神学   今人   语言文字   法门   认知   万物   老子   宗教   现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