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的中国芯:与柳传志分手,研发芯片失败,被戏称为堂吉诃德

有一个现实版堂吉诃德式的人物,那便是倪光南

倪光南在上个世纪是明星科学家,曾去海外留学,毕业后面临诱人的高薪职务,毅然决然地不接受,选择回国发展,投身到中国制造业中。

他曾说过:“如果我不回来,我此后所做的一切不会对中国制造有所帮助。

倪光南的中国芯:与柳传志分手,研发芯片失败,被戏称为堂吉诃德

倪光南回国后,联想的柳传志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倪光南靠着自己的技术,开发了联想式汉卡,成就了联想,也成就了柳传志。

但柳传志,辜负了倪光南的一颗“中国芯”。

而倪光南,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唐吉坷德”。

一、

倪光南跟柳传志在求学时期早就相识,他们是舍友,睡上下铺。在这段时间,他们互相欣赏,柳传志佩服倪光南过目不忘的天赋,倪光南则被柳传志的文学水平和表达能力折服。

所以在柳传志邀请倪光南加入联想时,倪光南毫不犹豫地答案了。

倪光南带着联想式汉卡技术加入公司,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给联想创造了上亿利润,原本那个只有十几人的团队,变成了一家“巨无霸”。

倪光南的中国芯:与柳传志分手,研发芯片失败,被戏称为堂吉诃德

那时的联想是做IT行业的,倪光南作为科学家,带头研发了主板和扩展卡,并且运用到终端。有着技术研发的联想,业务量自然也多,在1994年,联想的销售额达到 47.6亿元。

不过,此时的市场面临着外商的冲击,国外的电脑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本土品牌如临大敌。

在这个关键时刻,倪光南从一个科学家的眼光出发,必须硬碰硬,联想也要做自己的芯片,以此来对抗国外品牌。

为了开发出“中国芯”,倪光南日夜在上海、香港各处奔走,招贤纳士,眼看着团队快要搭建起来了,柳传志对倪光南说:“不。

这便是1994年的“柳倪之争”的由来,决定着企业的两条道路:是先赚钱再研发技术,还是先研发技术再赚钱。

他们经过了1年多的争吵,1995年6月30日上午的联想会议,倪光南被解除了联想总工程师的职务。

此时的倪光南在发言时说道:

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大目标,而内心感到全心全意为了这样一个大目标工作,永远是最幸福的人。

倪光南当初回国,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只为中国”。1995年后,倪光南卸甲,直到1999年才离开联想。

倪光南的中国芯:与柳传志分手,研发芯片失败,被戏称为堂吉诃德

在倪光南跟柳传志争夺企业发展的路线时期,外界把他们看成是“市场派”和“技术派”的决斗,哪一方胜出都能给其它企业提供一个模板。

最终的结果是柳传志胜出,解聘倪光南,联想敞开双手拥抱市场。

那时候,他们或许忽略一件至关重要的事:那时还可以向国外买技术,现在想买技术?不可能了,没有人会把自己的核心技术交出去。

二、

从IT到智能手机,是有一个过程的。而在最近几年的中兴、华为事件中,其实倪光南则是早就经历过了一遍。

自从联想走了柳传志划定的道路后,IT所需要的芯片则是向外采购,但高通每年生产一定量的芯片,不可能全部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高通的主导下,1998年爆发了一场芯片的“黑天鹅事件”,全球很多电脑组装公司关门大吉,联想靠着高通的订单,成为了风暴眼之外的幸运儿。

从这场事件中,早就说明芯片是重中之重,但对于倪光南来说,他在1999年离开联想,空有一腔抱负和一身技术,也无处施展。

就在倪光南赋闲在家的时间,一个叫做李德磊的人找到倪光南,向倪光南询问一个问题:“国外一家半导体公司突然停止BBT的一切外包项目,怎么办?”

BBT是李德磊的公司,通过接芯片的外包业务,练就了一支做CPU的技术队伍。

这让倪光南看到了“国产芯片”的希望,于是对李德磊说:“做‘中国芯’,钱、人、资源的事我来办。

倪光南的中国芯:与柳传志分手,研发芯片失败,被戏称为堂吉诃德

于是BBT改名为方舟,倪光南开始为了方舟奔走效劳,两年后“方舟1号”出生,成为了最为瞩目的科技明星。

3个月后,搭载方舟1号的电脑量产,第一次走向了市场。

倪光南靠自己的关系为方舟拉来了很多客户,但李德磊拒绝供货,他把相关部门的采购看成销售重点。

可是,一部电脑除了要搭载芯片,还要有操作系统。那时候的操作系统除了Wintel,还有Linux,方舟电脑搭载的是Linux,跟服务器不兼容,令使用者叫苦不迭。

没多久,方舟电脑淡出市场。方舟芯片不再研发,中国首次研发芯片的尝试,失败了。

在这场失败的尝试中,倪光南还看到了另一个重点:软件和操作系统。不过,即使倪光南看到了这些短板,也拉来了资源,找到了钱,可是呢,李德磊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销售端一断,失去了利润,就不再继续投入。

但在《IT 时代周刊》的调查中,很多老员工说:倪光南不过是李德磊用完即扔的棋子。

倪光南再次看错了人,他不得不向科技部“负荆请罪”,因为他当年请求支持方舟芯片的研发。

有人把倪光南戏称为唐吉坷德。唐吉坷德是一个文学人物,认为自己是一个没落骑士,常常幻想与人决斗,广为人传的便是唐吉坷德大战风车。

倪光南的中国芯:与柳传志分手,研发芯片失败,被戏称为堂吉诃德

当有人采访倪光南,提到这个问题时,倪光南不生气,他或许知道,这片土壤上需要中国制造的唐吉坷德。

三、

说个题外话,前段时间韩国晋升为发达国家,很多人不明所以,如果研究韩国的工业发展的话,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

韩国的科技发展比我国晚10年,但现在韩国三星的半导体产业早就赶超美日,在2017年终结了英特尔25年的霸主地位,傲视全球。

回头看看我国的集成电路,则还有20年的追赶时间。

为什么以贸易起家的三星可以做到这样的地步?

倪光南的中国芯:与柳传志分手,研发芯片失败,被戏称为堂吉诃德

这要说道三星半导体的缔造者,李健熙,他曾在美国留学,盯上了半导体,说服了李秉喆把三星的财力都投入到半导体的研发当中,而李健熙更是从全球挖掘人才,即使在这个行业亏到啥也不剩,那也是在坚持疯狂下注,死磕到底。

反观跟倪光南合作的两位企业家呢,脑门上永远刻着一个“利”字,倪光南则是他们发财的工具。

从方舟之后,倪光南再也没有加入任何一家公司,但他的心中,依然装着“中国芯”,也装着软件系统的开发。

他开始以自己的能力,在全国各地奔波,去高校做普及、演讲,去工厂关心科研者,帮他们答疑解惑。

而后来的中兴、华为事件,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硬伤,“缺芯少魂”,“芯”是芯片,“魂”是操作系统

从方舟芯片失败后,集成电路不是没有发展,2000年张汝京就成立了中芯国际,中兴等企业也在提高国产芯片的自给率,但国产芯片的去处流向了消费领域,像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在一些高端硬件芯片则是采用高通、英特尔等外企。

只要被蛇咬了一口后,就会长记性。

华为在2004年也开始注重芯片的研发,把海思独立出来。手机操作系统更是被谷歌、苹果垄断了99%的市场,2016年陈海波偷偷立项,开发鸿蒙,直到鸿蒙1.0研发成功,任正非才知道有鸿蒙这回事。

倪光南的中国芯:与柳传志分手,研发芯片失败,被戏称为堂吉诃德

在那些年中,倪光南在大众场合谈芯片、谈操作系统,总是会引来唏嘘,更是有人说:“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

可事实就是事实,永远不能改变,当中兴、华为事件爆发后,有人想到了倪光南,倪光南在面对采访时说:“华为、中兴事件将会大大加速中国补齐短板的速度。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倪光南这辈子就在干一件事,为了中国制造,为了核心技术能够攥在自己人的手中。

他有着科学家般的纯粹,也有着拳拳的爱国心,现在的他,每天都奔赴在各个会议之中。

中国科技,也在快速发展,补齐短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三星   堂吉诃德   方舟   汉卡   芯片   华为   鸿蒙   戏称   韩国   半导体   中国   科学家   操作系统   电脑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