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始终是劳碌命

2013年,《中国合伙人》上映,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讲述了“土鳖”成冬青带着一群“海归”创业。

电影放映到最后章节,有一个新明显的矛盾:新梦想要不要上市?

黄晓明扮演的成冬青内心一直拒绝上市,而邓超扮演的孟晓骏,一直主张上市,只因为他在美国留学时,所受到的“侮辱”,去洽谈时在大厅等了几天,吃了闭门羹。

经过成冬青和孟晓骏几年的斗争,最后成冬青选择上市,原因跟几年前孟晓骏说的那样:只有上市,别人才会高看你一眼。

所以,在三个中国合伙人在美国舌战群儒之后,成冬青当场宣布了一个决定:现在开启新梦想的上市计划。

俞敏洪,始终是劳碌命

这是电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电影情节,但回到现实,成冬青的原型是俞敏洪,孟晓骏的原型呢?是徐小平,王阳的原型是王超,新梦想则是对应新东方。

新东方,在2006年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其原因是不是就跟孟晓骏说的那样?

这一切,还得从劳碌命的俞敏洪说起。

俞敏洪的故事很励志,三次高考,最后考上了北大。在那时的留学潮里,俞敏洪也想过要去海外留学,但他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却没有拿到全额奖学金,对于来自农村家庭的他,负担不起这笔学费,所以一直没有去留学,反而留在了北大教书。

他在北大教书期间,一直没有放弃出国留学的梦想,一直在考托福、拿签证,可校方只愿意提供给他四分之三的奖学金,对他来说,还差4000美元,工资很明显补不上这笔钱。

为了赚钱,俞敏洪去校外给人补课,最后“东窗事发”,被北大开除。

从俞敏洪考上北大最后留任这几年时间,俞敏洪一直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没有了这份“铁饭碗”后,俞敏洪也是从事教学的工作,可待遇没法跟北大。

俞敏洪,始终是劳碌命

最后,俞敏洪在一所“东方大学”里找到了安身之所。东方大学是几名退休的老教授办的,俞敏洪过去跟他们交谈:提供一个场地,所赚的学费五五分,同时我还支付场地费

他们一合计,这是一笔不错的买卖,于是就答应了。

这一回,俞敏洪开始了上午贴传单、下午等报名、晚上开课的生活。可他遇到了一个尴尬的情况,基本上没有人来找俞敏洪报名。

俞敏洪开始想办法解决,他想,可能是没有人带动,于是他在报名表上写了30个虚构的人名,俞敏洪真正招收的学生是从31名开始算起。这个办法替俞敏洪找来了几个学生,还不成规模。

接着,俞敏洪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免费!他打出了免费上课的口号,这一下,就有很多同学来上课,甚至连那所教室都坐不下,只能到外面的草坪上课。

现在我们知道,免费的最贵,可用“免费”的噱头来提高知名度,是一种“越用越新”的手段。

俞敏洪用这一招给自己打开了一扇门,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同学也知道在中关村有个俞老师,纷纷找俞敏洪报名。

1993年11月,离开北大已经一年多的俞敏洪,拿到了办学执照,在漏风的违章建筑里,迈出了新东方的第一步。

俞敏洪,始终是劳碌命

此时国内类似新东方的出国考试培训机构有30多家,俞敏洪为了让新东方在市场上站住脚跟,他拿出了自己的“制胜法宝”,让利于学生。

换句话说就是收费价格比其他家低,当其他家的收费在300元左右,新东方只需要160元,如果觉得课程不错,还可以“回购”,价格也只是160元。

靠着这一法宝和口碑,新东方在两年后,在校的学生已经达到了1000名的规模,并且还开辟了出国咨询、口语培训等业务。

光有生源还不够,还得有名师。俞敏洪特地去北美,“煽动”昔日的同窗好友徐小平、王强等优秀校友回国,加入新东方的阵营,他们三人组成了新东方的“三驾马车”。

俞敏洪,始终是劳碌命

而俞敏洪对待这些名师的“制胜法宝”,则是让利于老师。这些老师们可以着新东方的名头在外面开班,只需要缴纳15%的管理费,而俞敏洪则可以“偷闲”,不当劳碌命,坐等分红,但俞敏洪根本就闲不得,因为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弊端。

出来打工是为了赚钱,这是一条永远不能被扭曲的道理。“名师”为了多赚钱,那就多招生,多上课,多拿分红。但很多地方都这样搞,这就导致了新东方内部的内卷。

俞敏洪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想把各方诸侯的权力收回来,统一由新东方总部来管理,并且把新东方引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方向。

当时分权的时候大家都开开心心,但现在收权,势必会引起一场“流血”但没有硝烟的战争。2000年,新东方启动了公司化改造,诸侯们交出自己的地盘,重新洗牌,但诸侯们可以获得一定的股权。

从这一年开始,再到2006年新东方上市,俞敏洪估计度过了最郁闷的6年。这6年的时间,在电影《中国合伙人》里上演过:争吵、争吵、争吵

同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后,诸侯们感觉自己手中的股权少,“精英教资团队”纷纷出走。

2002年,新东方 IT 培训的创始人周怀军离开新东方;2003年,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辞职;2004年4月‚原新东方副董事长胡敏离开;2004年11月,北京新东方学校执行副校长江博出走。

当年的师兄师弟离开战壕,俞敏洪怎么想?不清楚,当股份制改造完成后,本可以休息一段时间的他,被推着往前走,这一走的尽头,就是上市。

俞敏洪,始终是劳碌命

上市时的主要股东

2006年9月27日,新东方在纽交所敲钟,募得资金1.125亿美元,手持31.18%股权的俞敏洪身价达到了2亿美元,成为了“教师首富”。

后来,俞敏洪接受采访时,说:“上市不是我主动的选择,我并不想走新东方在海外上市这条路,但是我不能阻挡朋友们以及合作者对财富的渴望。

当时的新东方,现金流,不缺钱,但是对财富的渴望,最终还是在海外上市,做了“出头鸟”,后面国内的教培机构纷纷效仿,陆陆续续到海外上市。

新东方,打开了潘多拉。

俞敏洪,始终是劳碌命

俞敏洪也在不同的场合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我们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各子公司能够分拆上市,以公司的融资来投入学校的建设,学校带来的声誉支持公司的发展,从而形成良胜循环。

那时候的新东方确实在快速壮大,新的业务要开辟,也要去地方建校,把新东方做成一个覆盖中小学、学前教育的学校(还是企业?),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注入。

而新东方在俞敏洪的执掌下继续走了6年后,俞敏洪放权,陈向东出任新东方执行总裁。对于俞敏洪来说,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净身离开新东方,写书、旅游、支教,甚至到沙漠寻找绿洲。

如果新东方在职业经理人的运转之下,可以取得不错的业绩,俞敏洪当然可以这么干。但最近几年,教培行业像是“着了魔”一样,上市、扩张,不断地给人带来焦虑,不断地在这个行业形成内卷,最后的“安居乐业”却成了奢望。

俞敏洪,始终是劳碌命

2020年,是教培机构最为狂欢的一年,全民线上教育,线上上课,好似让人看到其中的蓝海,而股价也纷纷上涨。但新东方在20年前,就跟联想合作开发这个项目,只因为当时新东方的学生太多,无法提供那么多椅子。

但,在新东方一路暴跌之后,椅子还重要吗?椅子还能保留吗?

相对应的,身居幕后的俞敏洪,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几年,俞敏洪做演讲、做节目,像是已经过上了“退休”的生活,但现在,新东方正面临一场危机,股价都跌出了当年的开盘价22美元,身居幕后的俞敏洪,想必会出来再次执掌大局,可是,新东方可以再次回到当年“三驾马车”的辉煌时期吗?

恐怕已经很难了,时代已经变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新东方   合伙人   原型   诸侯   劳碌   法宝   中国   名师   股权   椅子   北大   当年   美元   梦想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