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犁地

文:张天科

  提起“犁地,”也许许多人并不陌生。特别是对农村人来讲,生生息息都离不开耕地、播种和收获。记忆里的犁地总是伴随着泥土味,但却有一股清新气息直逼胸腔。


  要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生产大队集体作务,农业机械化没有普及,农村几乎都是依靠牛马驴骡等牲口原始耕作犁地。每年到了春耕秋播的季节,我们生产队犁地的场面是很壮观的。队上每次犁地时,一个队有10多架犁都安排在附近一个区域之内,庄稼地里到处都是犁地耕田的场面,只见一头头牛或驴骡在前面拉着犁,老农在后面一手握着犁把,掌握着犁地的深浅和方向;一手扬起牛鞭,一声吆喝,低着头的牛奋力向前,犁便开始缓缓向前移动,新耕的土地,弥漫着泥土的馨香,就像新褥的被子,铺展在大地上,静候着一粒粒种子的入住,睡眠,醒来发芽。

乡土散文:犁地

乡土散文:犁地


  在农村,犁地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犁铧插浅了,达不到翻耕的目的。犁铧插深了,容易损坏犁,伤害到牛。一去一来,要不留死角,还要注意绕过田间的石头。犁手反应要快,决断要准。遇着暗石,犁手要及时拔出犁,否则铧会折损。

  记得七九年高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劳动时,也就十七八岁。那时候正是八九月份,坡塬地夏收麦子收割后的生茬地都需要犁地翻耕一遍,由于自己年轻、没还不能扶犁耕田,只能在大人们犁地时给人家在前面牵牵牲口,或在后面踏踏耱耙。一连几天,看到别人手扶犁把娴熟耕地的样子很是羡慕,歇息时来到伯父面前非要尝试下犁地滋味。他起初不同意,耐不住我一番纠缠,便答应让我试试。

  我依样学样,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扬鞭,吆喝着三头牛便顺着大田往前走起来。刚开始,牛拉着犁走得很正常,我手扶在犁床上扬着鞭子也就有些得意,还想这耙地也不难啊?正想着,拉犁的那头老黄牛站下不再往前走,我扬起鞭猛力一抽,老黄牛们突然用力一冲,结果只听“咔嚓”一声,把犁头拉折了,我根本没防备,一个趔趄从犁把上闪下来,爬在了地上,弄了一身土,手也被噌破了。这时候,在旁边看着的伯父大喊了一声“吁”,老黄牛们才停下。有了这次教训之后,我再不敢轻意下田犁地。

乡土散文:犁地

乡土散文:犁地

  但过去农村生产大队,犁地耕田是最基本的劳动技能,不然你就不算精壮劳力,也挣不到10分工的全劳。没办法还得虚心向农农学习扶犁耕田的技巧。农业社喂养的老黄牛性格温顺,调教得当,不需要费心思去拉撇绳调整它的行走路线。重要的是扶犁的方法,通过调整犁铧后面的楔子就可决定犁沟的深浅,但如何保证这一道犁过去不仅能盖住种子化肥还不能使犁浮在地面上跑,窍门就在扶犁的手势上了。犁的太浅,土里没墒,影响出苗率,犁的太深,不仅累牛,出苗率同样不好。扶着犁把手要稍微带点劲儿往前提,这样犁辕才能贴着地,同时也能保证犁铧不会浮在地面儿上跑,遇到稍微硬点儿的地方,要用一只手按在犁辕上,犁把来回晃着,牛也不累,人也不累,地还能犁好。

  过了一年多,手上也不知打磨过多少个水泡,虎口撑破血流过几次,逐渐在摸索中掌握犁地方法,手扶着犁把也平稳了,深浅也能掌握了,老黄牛也温顺听话了。一行到头,犁要吊起来,待老黄牛调转头,再次让犁铧顺利插入土里,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技巧。

  再到后来,牵着牛到了地头,装上犁铧,插入地里,扶正犁辕。绑上牛跟头,牛肚带,牛曳绳,拴好撇绳,拉住曳胡子喊:“稍!稍!”牛退到犁前,挂好钩子,犁就套好了。犁地前先看整片地的平整情况,再决定地的犁法,要使土地尽量的平整。犁地有三种方法:圆边子,铲边子和一边倒。若整块地中间高两边低,就要用圆边子犁法。圆边子就是沿着地周围逆时针转圈犁,圈子由大到小,把土翻向了周边中间自然就会变低。若是中间低周边高,就要用铲边子犁法。铲边子就是在中间开一道犁沟,然后围绕这个犁沟顺时针转圈犁地,就把周边的土翻向中间,从而达到平整的目的。若是地一边高一边低,就从最低处沿着地长开一道犁沟,由低向高处一溜一溜地犁,要用两边倒的犁,把高处的土便会翻向低处。有些高低不平地形复杂的土地还要分块犁。但不管是麦茬豆茬玉米茬,或是蔓延的野草和硬坷垃,在犁的后面,通通变成了翻卷的泥土浪花。犁过的地,像湖面有层微风,小波纹均匀得很。还有那温湿的泥土气息,庄稼人一闻,浑身足劲。

乡土散文:犁地

乡土散文:犁地

  转眼时光又到了八十年代初,农业生产实行连产承包责任制,地分到户,春耕秋播,更离不开犁地耕田。一时间会耕田犁地的人又成了“香饽饽,”家里有牲口能犁地的“老把式”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一犁能犁一尺宽,一晌能犁二亩地,二亩地要犁60个来回,每天至少要犁四五亩,一声鞭响,一声吆喝,牛在前拉着犁,人在后扶着犁,都卑谦地面向土地,缓缓地、缓缓地向前,像个特写,牵引着我的思绪,一直走进岁月的深处……

  如今农村里的犁地耙地早已实现了现代化,驻足秋野,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拖拉机在犁地耕作,没几天功夫,坡塬川道庄稼地就全部被犁地深翻耙耱平整出来播种小麦了。现在,在较为偏远的地方,也还能看到牛耕的景象。但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牛耕退出历史舞台,必将成为过去。但是,不管将来如何,我们是不应该忘记过去传统的农耕方式的,在感受现代农业文明的同时也应时常唤醒对往昔农耕文化的记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乡土   出苗率   犁沟   驴骡   犁铧   生产大队   散文   目的   老黄牛   牲口   农耕   深浅   泥土   土地   农村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