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故乡人物印象

文:辛增

  是这些人物,撑起了故乡人头上的这片蓝天,美化了故乡人脚下的这块黑土地。

  ——题记

(一)张罗

  张罗,不是人名,今天叫“主持"或“主管"或“主事",在村里是个重要的活跃人物。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需要找个张罗给张罗张罗,特别是谁家娶媳妇或死了人,更需要找个人出面给张罗一下子。就是把有些话和一些问题请个人给摆布明白,这个人就要有相当的水平,叫张罗。于是,主人便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他。那段时间,人财物都由他来管理着,事情的办理程序都有他说了算,这是主人对张罗的极端信任,而张罗更加卖力上心,也觉得很荣耀。张罗必须要把全盘事情统筹好,让帮忙的人把活干好,把来的人招待好,特别要吃好喝好,做到人人满意,还不浪费了主人的钱财物,做到这些,不尽心尽力是达不到的,所以张罗是个很有能力很有谋划的人才,而且他的威信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很高的。所以,张罗就是一个无事不懂,无话不会,能说会道,胸中有雄兵百万的人物。

乡土散文:故乡人物印象

乡土散文:故乡人物印象

  《红楼梦》第十三回,宁国府的秦可卿死了,贾珍请了荣国府的当家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里的所谓协理,是把人财物都交给了王熙凤,大权在握,只要办的“好看为上"。那宁国府的势力和派头,没有水平沒有能力的人是称职不了的。然而不出二十岁的王熙凤却是张罗的头头是道有条有理,把整个的丧事张罗的天衣无缝。在她的安排下,下设了多个小张罗,可谓号令如山倒的大张罗。

  村里的大型活动也是一样,像红白事的娶媳妇和死人,这得是好几天的活动,需要有个大张罗,再由大张罗挑选几个专职的小张罗。比如说娶媳妇,要安排谁管席面,谁管娘家人,谁管来赶礼的人等等,要分门别类安排多个小张罗专司其职,也是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炼。这些小张罗乐此不疲,觉得被重用了,有人想干,大张罗还没看上眼呢,不用。有这样的大张罗能使主人的话好说,事好做,起到一个中介协调的作用。你听听张罗的洪亮膛音吧:“诸位老亲古邻,我代表主人谢谢你们的捧场和无私的帮忙。主人的一片诚意交给了我,我要尽力去张罗。没有做好,是我张罗的水平和过错,做的好是父老乡亲的支持和主人的信任,我要尽力把主人的心意表达出来……”这一套言语能使主人心里舒坦,能不让人们满意和谅解?你说这个张罗高不高,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啊,他的作用可谓非同一般。显而易见,就是出了问题,做的不周到,这几句话就暖了人心,缓和了紧张的局面。所以主人都要好好地款待张罗,感谢他的辛苦和那张嘴。所以在一个村里,必须要有一个高水平的张罗。

  我的故乡的这个张罗就很出色,把故乡的大事小情都张罗的到位,四脚落地,得到了故乡人的信赖和好评。记得,我爷爷去世的时候就是请的这个张罗,姓刘。有人说,“那嘴能把死人说活,能把哭的人说笑,也能把笑的人说的涕泪俱下。”后来,故乡人是把他的姓名忘了还是习惯说顺嘴了,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喊他“张罗"了,他也便高兴地接收了这个“美称"。

  这次回故乡,在路上我就想起了他。接我的是本家的侄儿,告诉我,张罗去年去世了,但他培养的张罗也有两个,也很有水平。我说:“不愧是名师出高徒。"侄儿不好意思地说:“其中有我一个。"我笑了,说:“张罗自有后来人。"侄儿也笑了,说:“为人民服务。"

(二)扎咕病的

  “扎咕"这是方言,“治"的意思,就是治病。这个民间方言,今天很少听见了,但在我记事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人们都是这么说的。

  那个年代,我们大山里的村子没有像现在的诊所,没有卫生院,什么“大夫"“郎中"“医生"的词我也沒听说过,听到的是谁要有病了,去找“老卢头"或“老于太太"去扎咕扎咕。也没有说去买片药吃,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卖药的,不像后来,感冒(冻着)了去买个正疼片,咳嗽了去买几片麻黄素,吃上也就缓解了,有的也就好了。尽管没有卖药的,故乡人有病,找扎咕病的就给扎咕好了。但死的人也有,有的人死了是因为拉肚子,吃不进去饭,说的是得的“缩口痢疾",还有的人死了,是吃了饭就往外吐,有人说得的是“倒食症",还有的人死了,也不知是什么病就死了,原因不明。这些,都可見当年沒有知识和医学落后的原故。

乡土散文:故乡人物印象

乡土散文:故乡人物印象

  在我的故乡,谁要有个头疼脑热,拉肚子,受了伤,本村就有会扎咕的,有的一扎咕就好了。他们的办法就是“扎针(三棱子钢针)拔罐子(烧制的小瓷陶罐)不好也去一半子。”再躺在热炕上,捂上两床棉被,出上一身透汗,之后就缓解了,身子也轻松了,渐渐地也就好了。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病不离身,一直到我念书了,病才离我而去。第一次大病,也不知道是怎么得的,吃不进饭,浑身没劲儿,昏昏沉沉,连玩的精神头也没有了。这可急坏了爹妈,我爹背着我来到了离家二十多里的通化市,找谁看的不知道,看的结果也记不住了,但我真真记得的是,我爹为我抓的药,熬好以后,药汤是黑黄色的一大碗。爹妈叫我喝,我便喝,现在还记得就是一个苦,还有别的刺激味儿,但那苦味永记心间。并且我还记得,喝完了以后,碗壁上还挂了黄黄厚厚的一层,我爹又用热水涮了下来,也叫我喝,我就喝了,一点也没糟蹋。这个病也就慢慢地好了。再有就是头疼脑热冻着了,肚子疼了,我爹就把老卢头找来了,摸摸头,压压肚子,便拿出三棱子针,在我的身上扎着,挤出血,然后点着一张纸,塞进火罐子里,扣在针眼上,火罐口使劲地抓着我的皮。住一会儿,起了火罐子,就见皮肤变成黑紫色了,流出乌黑的血,老卢头说:“这是寒火太大了。"嗨,这病也就好了。爹妈便一声声地感谢老卢头,老卢头说:“嗨,这算什么呀,老亲古邻的,帮忙都是应该的。"并且过年过节我爹也拿着礼物去感谢他。村里谁有病了,都找老卢头给扎咕,成了我们村里手到病除的活神仙,得到全村人的尊敬。我是真能得病,还记得,说我的魂儿丢了,又请人给我施法术,“拘魂"。迷不迷信是两回事儿,后来还是好了。为了我的病,爹妈什么办法都用上了。我还得过一场大病,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怎么得的也不知道,也是不想吃饭,只是迷睡。我爹便把我背到了哈尼河北沿的簸箕掌子的老于家。他家的老于太太会看小孩儿病。她便摸了摸,看了看,说:“这孩子惊吓老了。"说着拿出三棱子针,在我的十个脚趾头和十个手指尖上各深深地扎了一针,我也不觉得疼。她一边扎一边叫我爹妈看,说:“你看看这孩子,扎出的不是血,是水了,真是惊吓老了,再晚来两三天可就喂狗了。"于老太太说的挺狠,也挺真诚,把我的爹妈吓出了一脸的冷汗,不住地感谢。扎完以后,她又用薑片在我的针眼上推擦了,说:“回去捎出点汗也就好了。"你可别说,这一顿针真就把我扎好了,再也没得什么大病。但小时候的病,我约摸是把我的大脑病坏了,不灵不开窍,光小学一年级就多念了两年,我的同学上三年级了,我还在一年级晃荡呢。但是命还是保住了,一直活到了现在的耄耋之年。现在想起来,我小的时候爹妈为我担惊受怕,付出了无法计算的心血和汗水,心里很不好受。

  人说,人的一生不要忘了爹妈的养育之恩,不要忘了老师的教育之恩,不要忘了在你困难的时候拉你一把的人。我没有忘记从通化市那个药铺里抓的那副药把我的病治好了,我也更不能忘记故乡的老卢头和老于太太,他们虽然早已去世了,但音容笑貌还浮现在我的大脑里。

  細细地想来,我这一生还有更多的人都帮过我,我把他们都记录下来,是对我心灵的慰藉,更说明人世间的美好。

(三)老牛婆

  “老牛婆"是故乡人这么叫的,有文化的人称呼“老娘婆"。我小的时候,听说谁家要生小孩儿了,就看见这家人拎着包袱走在前头,她快步地捯腾着两只小脚紧跟在后,人们都知道她去干什么了。

  生命是爹妈给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那一刻,有一双伟大的手把我们托举到太阳光里,那就是老牛婆,人类便一代一代的延续着活跃在天地之间。

  老牛婆是我们山村五六十户人家最受尊敬的女人。谁家生了孩子后,伺候三天或坐满月或过百日,都把她请到家里坐正位。我想,“牛",就是很了不起的意思,是村人们对她的评价。

乡土散文:故乡人物印象

乡土散文:故乡人物印象

  我媳妇觉景儿要生孩子,妈叫我在家看着,便急急忙忙去请老牛婆。来的正是节骨眼儿,媳妇正大作,肚子疼的一阵紧似一阵,越来越厉害。接生的老牛婆吴大娘叫我快去烧开水,开始做着接生的准备。我很顺从,一切听喝。我看见媳妇疼得满脸淌汗,把长发都粘在了一起。还好,这阵疼过去了,缓和了下来,不一会儿,又是一阵剧烈的疼痛,就是这样的一阵又一阵的反复着,我急在心里,想,“这老牛婆怎么不想个好办法,让媳妇减少这样的疼痛,少遭点罪呢。"但我不敢吱声。不过看吴大娘也是忙活的满脸流汗,后背的衣服都汗湿了。妈妈便拿着手巾给她擦汗,还给媳妇擦汗,也忙活的汗珠子从脸上直往下滚。我站在炕前,看的心疼,使不上劲儿插不下手。妈和吴大娘发现了我还站在旁边,便一齐赶我出去。后来听说,男人不好看生孩子,一辈子点儿低。我站在门外听着媳妇疼得撕心裂肺的叫声,我的心如刀绞,便偷偷地从门缝窥视。看见黑亮的头发已经出来了,我压着嗓子喊:“快,帮一把就出来了。"吴大娘狠狠地挖了我一眼,叫妈狠狠地骂了几句。又过了一会儿,一声嘹亮的哭声从门缝里冲了出来,取替了媳妇疼痛的叫声。我轻手轻脚的进了屋里,见媳妇像是忘了刚才的疼痛,看着粉团似的婴儿笑了,并用手去抚摸,妈也笑了,吴大娘如释重负,仍然忙活着。这整个过程,怎么也有两个多时辰。我的孩子在吴大娘的帮助下接到了这个喧闹的世界上。老牛婆是多么的不容易,出着力担着心。接着是一系列的生后处理,都是吴大娘在忙活着。用艾蒿水给冻得直打得瑟的孩子洗身子,洗完后用小夾被包上,孩子才不哭了。媳妇偏过身亲着孩子的小胖脸蛋儿笑的满脸开花儿,我也笑出了声。妈妈和吴大娘看着我也笑了,我知道,那是在笑我呢。

  后来听吴大娘对妈说,孩子都奔生,他们都是顶着星星来的,出生是有时辰的,不能强制,是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命运。老牛婆接生是有不少讲究的。要点一炷香。男人不能进产房,更不能看。把胎盘要埋在里屋的门槛下。生孩子家要给老牛婆买二尺红布做手套,因为在接生的时候手上沾满了污血,等死的时候戴上,到阴曹地府不能被小鬼儿剁手。接生完了妈给吴大娘打上一大碗加白糖的荷包蛋吃,以表示感谢。临走妈还给了钱,不拘多少,再把她平安地送回家。还有说道,生了男孩,要在房门的檐下挂上一张拴着红布的弓箭,生女孩,就挂上一大块红布,人们一看就明白了,是大胖小子还是丫头片子了。不管是生男孩还是生女孩,全村人都要拎上二斤挂面或三尺布或十个二十个鸡蛋来趕礼,也有拎鸡的,但很少,那可不是一般的邻居关系。不过有的人家看生男孩拿的多,看生女孩拿的少。这风俗把我们故乡人的感情越拉越近越亲香越热乎。后来妈还告诉我,说我也是吴大娘接生的,啊,她可真是我们家的功臣,接生了两代人。

  几年后我回故乡,看见了为我和孩子接生的吴大娘,虽然上了岁数,但腰板还直直地站在道旁,身体还很硬实。我亲亲热热地叫了一声“吴大娘",并且叫我的孩子给她鞠了一躬,并告诉孩子,爹和你都是她老人家给接生的。吴大娘笑了,笑的是那样的欣慰。回到家,听妈说,她又教会了她的女儿接生,故乡里的孩子都是她们娘俩给接生的。

  在人类的长河中,老牛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是德高望重的人物。

  看来,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里,是多么的不容易。

乡土散文:故乡人物印象

乡土散文:故乡人物印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通化市   乡土   故乡   故乡人   人物   火罐   红布   爹妈   大娘   老牛   忙活   村里   媳妇   散文   主人   印象   孩子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