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回到塘北桥

文:吴建昌

  塘北桥是一座石板桥的桥名,坐落在千泾塘上。桥南原有一所学校,就叫塘北桥小学。塘北桥小学后来在上世纪的乡镇撤点并校热潮中被撤掉了。塘北桥小学是我教育生涯的起点,它既是我初中母校,又是我任三年民办教师的学校,不过那时它叫解放小学,一个很有时代印记的校名。所以塘北桥小学对我来说有着一分情感在那里。

乡情散文:回到塘北桥

乡情散文:回到塘北桥

  我是十月五日下午重回塘北桥小学的,不过“塘北桥小学”现在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了,原校址现在已经是所在村村委会所在地了,我任教时的小瓦校舍及教室门前的那一排榆钱树(元宝树)已经不见了踪影。自一九七八年考上师范后,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正式地回过塘北桥小学。后来每次回乡下老家虽经过塘北桥,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未到过。尽管四十几年来未回过塘北桥小学,但心里对它的那份情感却一天都没有淡薄,相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大,心底对它的情感反而愈加的浓烈,我在之前写的许多篇文章中都提到过它。

  下午一时半左右,车到塘北桥。车在路旁宽敞之处停好,下车径直朝塘北桥桥上走去。原先的石板桥面上已经浇上了水泥,这座石桥有四块宽大的石板做桥面,桥面比较宽,一辆桥车过桥绰绰有余(我车技有限,再加上我来的方向如上桥需转个直角弯,所以事先将车停在路旁)。北桥堍有一座全部由竹子搭成的古典式牌楼,后来才知道,这是该村为配合乡村旅游而建的。朝南走下石桥,一脚就跨入了原学校的操场。操场还在,不过原先清一色的小瓦平房已经被一座颇具现代化的三层楼的办公楼所替代。原先教室前面的一排元宝树早已不见了踪影,还好操场南面的那棵苦楝树居然还在,出乎意料。只见那苦楝树,虬枝弯曲,树叶已开始随风落下,但枝头的椭圆形果实,垂垂累累,串串挂挂,在阳光下泛着金色。微风拂来,像风铃般快乐。

  大概是因为国庆假期的缘故,村办公楼里除了一个门卫以外,空无一人。这显得有点冷清。独自一人绕着办公楼走了一圈。楼房北面的千泾塘的河水还是像当初一样,一刻不停地朝着东面流去,只是河床浅了了些,水草多了些,水浑了些。走回到操场东南面的店面门前,大多数门市关着的,大概是我来到太早吧,心里有点怏怏。正要向往回走时,有一间的铝合金伸缩门慢慢地开了,而后从里走出一个大妈(原谅我这么称呼),一看有点眼熟,但一下子想不起来。大妈看见了我,也朝我看了看。而后她试探性地问我:你是--找人吗?

  “不是,就是来看看老地方”,我回答道。

  “嗯?看看老地方?”

  “是的,四十几年前我在这里读过书,后来在这里教过书。”

  “教过书? 哦,你是,新民的小吴,吴老师,对吗”

  “是的。哦,你是……?”

  “啊呀,认不出来了,吴老师,我是张医师啊。”

  “张医师!”想起来了。

  “您好,张医师!”

  原来,这个大妈就是当年南宙村的赤脚医生张医师。当年南宙大队的医务室就在小学旁边,张医师那时可还是个大姑娘,比我年纪要好几岁。因为医务室就在学校隔壁,所以张医师跟学校里面的老师都很熟悉。

乡情散文:回到塘北桥

原塘北桥小学旧址,现为村办公大楼

  一聊才得知,原来张医师已经从村医务室退休了,但因为她有几十年的村医经验,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熟悉,再加上身体还健朗,所以村里仍旧叫她象征性地上上班,带一带村医务室那个年轻的村医。今天正好是她替那个医生值一下班。巧吗,真巧。这是我才注意到玻璃门里面有一块铜字招牌“南宙村医务室”。张医师告诉我,因为村医务室马上要搬地方了,所以牌子就放在了里面。

  能够碰到了一个曾经的熟人,也算是不虚此行了吧。在张医师的热情相邀下,我进了张医师的医务室,张医师给我倒了一杯水。然后我们就这样聊了起来,从当年小学负责人杨老师聊到了后来的负责老师金老师,聊到了当年我们三个同来的最年轻的民办教师及我们三人后来各自发展的道路,聊到了当时我们任教的附设初中班的所有老师,聊到了当时学校的实际负责人老徐,聊到了校舍面前的那一排元宝树(榆钱树),也聊到了校舍后面的那条河以前是如何地清澈见底,现今是……等等。

  是的,塘北桥小学是我初中的母校,因为那个年代小学可以有附设初中班,而塘北桥小学又是当时全公社最大的小学之一,有附设初中班是理所当然的事,记得当时附设初中班同学除南宙、新民及江泾之外,还有长胜、长丰两个村的学生,一时间成了当时全公社最大的附设初中。三年附设初中后,我又有幸被推荐去读了我们镇中学的高中,当时农村初中生读高中是由各生产大队推荐的,一个大队一个名额,镇上学生是直升的。想不到刚刚高中毕业就被时代的潮流推上了三尺讲台,做了民办教师,又回到了读初中的母校---解放小学,在附设初中班任教,原来教过我的初中的老师一下子变成了同事,原来的学生,变成了跟他们一样的老师,现在想想真是觉得不可思议。好在我的老师们非常地关心我,爱护我,又手把手地教我,让我很快地能独立上课了。关于三年民办教师的生活,我在《我民办教师生涯的开始》(2020年10月11日“头条”“乡愁难叙”专栏)一文中已经讲到过。

  不知不觉,已经跟张医师聊了半个多钟头了。这时正好有一个村民来到医务室配药,为了不打扰张医师的工作,我就起身告辞了。

  走出村医务室,再次站在办公楼前,环视着着曾经读过三年初中,教过三年附设初中的老地方,不经感慨万分。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岁月无痕,沧桑有迹,回首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总有一些光阴难以磨灭的东西留在我们记忆里,有苦涩,有欢笑,有感动,有泪水……这些情感的精髓,牢牢地占据着我的灵魂的最深处,总不经意地在我的的精神世界里翩跹起舞。

  这大概就是要重回塘北桥的精神原动力吧!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新民   榆钱   民办教师   桥面   医务室   乡情   校舍   石板   母校   大妈   操场   医师   散文   初中   老师   小学   学校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