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2011年入选篇

1.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2.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伊玛堪表演者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即兴创作故事,唱和说交替进行,并利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和情节。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用赫哲语叙述,许多独立曲目组成。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赫哲族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伊玛堪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等。

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尽管现今有越来越多的外人可以成为伊玛堪学徒,但他们通常还是在部落和家庭内部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训练。由于赫哲族没有书写系统,所以伊玛堪在保护母语、宗教、信仰、传说和习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规范化,赫哲人的母语已濒临消亡。目前,仅年长者能讲他们的母语。这种损失已成为伊玛堪口头传统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今仅有五位说唱大师能够表演曲目,数位资深的说唱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远离家乡到城市就业,使得伊玛堪的传承实践状况加剧恶化。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2012年入选篇

1.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在公元十世纪开始在闽南地区传播,日积月累,形成了许多传统剧目、音乐唱腔,以及丰富的表演技法和体系。

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托棍木偶、手套木偶、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除此之外,民间偶有“水傀儡”、“药发傀儡”显现,但流布、影响甚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从2006年开始,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四年来,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存续能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培育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欣赏者,改善福建木偶戏的生存环境,有效促进了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传承。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2013年入选篇

1.中国珠算

珠算(珠算文化)是以算盘为工具,以算理、算法为基础,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动算珠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等数学运算的计算技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

珠算始于汉代,至宋走向成熟,元明达于兴盛,明人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为珠算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代以后,中国珠算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后又逐渐流行于美洲。

算盘是中国发明创造的古代科学成就之一,中国人民使用算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算盘的前身为珠盘,即把珠子放入盘内表示要加的数;取出盘子里的珠子表示要减的数。但用珠盘计数,珠子容易滚动散失,于是人们发明了珠算——把珠子串起来,并列地连排起来,就成了算盘。算盘大小不一,有长有窄,边框有木制的、铁制的,铜制的、银制的,珠子有圆形的、菱形的、木质的、象牙的,玉质的等等。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珠算开始走向衰落,其计算功能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中国   提线木偶   赫哲族   偶人   木偶戏   珠算   皮影戏   图册   母语   算盘   福建   珠子   木偶   文化遗产   名录   物质   演员   传统   故事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