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2009年入选篇

9.妈祖信俗

妈祖信仰习俗,又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娘妈信俗、湄洲妈祖信俗等,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嬗变。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妈祖宫庙是主要活动场所。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湄洲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妈祖身世

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林默诞生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而取名“默”,昵称“默娘”。相传林默娘小时勇敢聪明,事亲至孝。8岁从师学习,过目成诵,悉解文义。10岁时,随母亲王氏诵经礼佛。13岁时,得到一位老道士指点,授以“玄微秘法”,能识诸般要典。15岁时,能为人治病,扶贫济困。16岁时,她照妆于井,得铜符一双,本领更加高强。由于生于沿海都巡检之家,她熟习水性,能驾船、挽缆,巡游于岛屿之间,常于风浪里救助遇险船舶。她还“为里中巫”行医救人,辛勤劳作,这为她最终成为海上保护神奠定了基础。

妈祖祖庙会

⑴妈祖诞辰。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⑵妈祖升天。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逝世纪念日。⑶割火分灵。各地建妈祖分灵庙时要捧着神像到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取香灰”的分神仪式。⑷谒祖进香。妈祖分灵庙每隔一定时期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俗称“回娘家”,一次陪同进香的团队人数有的多达7000余人。⑸妈祖巡游。湄洲妈祖金身在湄洲岛和台湾、金门、澳门等地分灵庙巡游,接受膜拜。⑹民俗表演。湄洲妈祖祖庙还进行舞龙、舞狮、摆棕轿、耍刀轿、舞凉伞等民俗表演,表演人员多为民间艺人,参加人数最多可达几十万人,场面壮观。

妈祖信仰分布

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在中国大陆,妈祖庙分布在22个省市的450个县,其中福建莆田市就有316处之多;海南约有200多座(海南各时期所修的各种称呼的妈祖庙曾达100多座),香港有57座,澳门现有妈祖庙10座,台湾全岛达到1500多座。妈祖信众1600万人,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

在妈祖信俗的传承过程中,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包括妈祖护商船、佑使者、平海寇、除瘟疫等内容的文献和文艺作品达4000多种,包括:妈祖档案、志书、奏章、碑记、摩崖石刻、壁画、匾额、楹联、诗词、散文、书法、图画、戏曲、俚歌等。

妈祖民间习俗

演戏酬神。妈祖分灵庙如有举行庆典活动或者戏剧演出,都要恭请妈祖神像驾临观赏或请戏班演员到妈祖神像前“弄仙”。

妈祖元宵。湄洲岛每年正月初八到十八各家各户都恭请妈祖神像参加元宵活动。

谢恩敬神。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男女老少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敬请妈祖参加。

妈祖游灯。渔民、农民、市民等在节日的晚上都提着“妈祖灯笼”绕游。

妈祖服饰。湄洲妇女平常头上都梳着帆船状的发髻,着蓝色的上衣和红黑相间的裤子,表示对妈祖的敬仰和对家人出海平安归来的期盼。

圣杯问卜。用木质半月形“圣杯”,向妈祖祈求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

换花求孕。湄洲已婚未育妇女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赐孕。

佩戴香袋。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

诞辰禁捕。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妈祖彩车妈祖巡游队伍中装扮有关妈祖故事的彩车。

大门贴符。百姓在大门上贴着妈祖的神符。

颈项佩玉。脖子上挂着妈祖的玉像。

托看小孩。如果父母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

妈祖挂脰。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的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10.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呼麦是阿尔泰山原住民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早在12世纪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广袤的地域上流传: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

代表作品:都楞扎那《吉祥蒙古》、《蒙古游牧》、阿拉腾傲刀 《挣扎》、《假如我没有你》、《魔鬼的初吻》、《灵魂献给我的礼物》。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11.南音(中国古老乐种)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主要为“丝竹相和,执拍者歌 ”,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

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代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内容。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12.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热贡艺术也发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区,但主要是先后三方面渊源而来: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兄弟在尼泊尔学画后到安多热贡定居传播佛画艺术;二是在4、5世纪时萨迦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们在热贡地区传播佛画艺术;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时,他的曼唐派画法传入热贡地区,所以源渊的不同使热贡艺术的画匠们有各自的特点。

在品类上,热贡艺术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即藏语称唐卡)、雕塑(泥塑、木雕)、堆绣(刺绣、剪堆)、建筑彩画、图案、沙画艺术、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传、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及仙女之类的佛像。热贡艺术绘画的题材大体上可分为斯巴霍、传记画、偶像画、历史画、风俗画和故事画等。

唐卡

绘画即卷轴画(藏语译音为唐卡),是一种便于悬挂,易于收藏的画种,用彩缎装裱而成。具有显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热贡地区的唐卡题材广泛,常见的有:释迦牟尼、无量寿、菩萨、文殊、观音、白度母、罗汉、护法神以及各时期有名的高僧等。在绘画技巧上它相似于汉族的工笔重彩,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构图都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雕塑艺术

雕塑在热贡艺术中占有显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泥塑、木雕、砖刻、石刻等,其中泥塑最为发达。泥塑分为单色泥塑和彩塑,它是热贡雕塑的主体。

热贡泥塑和寺院建筑相结合,力求表现其广泛的内容。塑像的取材范围也十分广泛,除以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作为装饰纹样和陪衬物外,往往还根据佛教故事或经典的需要塑色彩形象,如奇谲多样、光怪陆离的护法神,青面金刚,马头红发的天神,有的骑狮坐象,舞枪弄棒,有的颈挂人头盖骨做的项链,狂怒舞蹈……神态各异使人敬畏。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热贡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经书板,门楣、柱头上的装饰雕刻,也有相当量的木雕佛像。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经书板,门楣、柱头上的装饰雕刻,也有相当量的木雕佛像。佛像一般分为单色木雕和彩色木雕两种,且有俱佳俱作,风格多样,刀法婉转劲利,刚柔相济,极富变化,民族特色浓厚,在热贡木雕艺术中独具一格,名扬天下。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热贡砖雕主要见于建筑物,如屋脊上的花、龙凤、对狮,飞檐上的兽吻,墙壁上的浮雕等。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图案艺术

图案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跳出了佛教艺术的范围。从宗教法具、日用器皿到地毯、织物上的装饰,处处琳琅满目,其特点是具有更加浓郁的地方气息和民族色彩,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堆绣艺术

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的艺术。从技法上区分,它又分为“剪堆”和“刺绣”,热贡地区的堆绣主要以剪堆为主。堆绣制作时,艺人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好种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任务、走兽、花鸟等,用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模式上,然后让颜色从浓到淡,依次粘堆。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阿尔泰山   妈祖   藏族   蒙古   佛教   泉州   泥塑   图册   神像   木雕   诞辰   佛像   文化遗产   中国   名录   物质   地区   艺术   故事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