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2009年入选篇

13.中国传统桑蚕丝织艺术 

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5000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中国劳动人民是首先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公元前二世纪与公元前一世纪之间世界上的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14.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代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已无可考,但说明了两种不同的龙泉青瓷产品: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

“哥窑”出现于南宋中晚期,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哥窑”以瑰丽、古朴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朴典雅。

“弟窑”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被誉为民窑之巨擘。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红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运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现,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的云、龙、花卉等,装饰独具神韵。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15.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西记》书中,里面有“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记载。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给人跃然纸上,神采飞扬的感觉。

宣纸的制作,以榆科落叶乔木青檀皮和精选沙田稻草为原料,在制作之前,要经过一道皮料制作的工序和一道草料制作的工序。

皮料制作主要指对檀皮纤维等制纸原料的加工,包含三十多道繁琐的小工序,如剥皮、踩皮、摊晒成燎皮、鞭皮洗皮、漂白成檀皮纤维料等。

草料制作工序则主要是对水稻草等草纤维进行加工,包含约二十道小工序,如选草、切草,捣草、反复地蒸煮与日晒等直至最终漂白成草纤维料。

将分别制成皮料浆和草料浆,按不同比例混合,添加进用猕猴桃藤汁做成的纸药,抄制出不同品种的宣纸,整个生产过程有一百多道工序。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16.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形成于明、清,20世纪20、3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西安城乡内外鼓乐社不计其数,每年农历六月初一终南山南五台举行鼓乐盛会,各路鼓乐队云集一处,笙管齐鸣,连续三天,昼夜不停,盛况空前。之后西安鼓乐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

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异、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是室内音乐,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市坐乐编制约十二三人;农村坐乐有若干乐器调整,依条件而定。行乐在行进中演奏,伴以彩旗、令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乐器用高把鼓、单面鼓等。

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吹奏乐器有笛、笙、管,击奏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有时还加上云锣。

西安鼓乐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僧派由一毛姓和尚所传,演奏者多为市民、僧人;其音调较高,悠扬而热烈;道派为城隍庙道士所传,音调较低,平和、幽雅;俗派是由于僧派中的一部分乐曲,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不断吸收民间音乐,逐渐和僧派有了区别,而形成俗派,其音调高扬、浑厚、热烈。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中国   龙泉   釉色   釉面   草料   鼓乐   青瓷   图册   宣纸   西安   工序   织造   技艺   文化遗产   丝绸   纤维   名录   物质   传统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