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亿中国人感染这种细菌!胃癌也因它而来!

现代人饮食复杂多样,随之而来的是胃痛、胃酸、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肠胃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导致这些肠胃疾病的罪魁祸首名叫“幽门螺杆菌”,在胃溃疡的病例中,几乎都能发现幽门螺杆菌的踪影,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会增加2~3倍。

7亿中国人感染这种细菌!胃癌也因它而来!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44亿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而我国有7亿多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60%。也就是说,不到2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

大多数人出生6个月后,都会染上幽门螺杆菌,5岁以下的小朋友及老年人,感染率更高。

幽门螺杆菌带来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扎根在人体胃黏膜中,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可能带来以下疾病:

7亿中国人感染这种细菌!胃癌也因它而来!

1.胃炎

人体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正常的胃黏膜会产生炎症,主要可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等。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其中,1%会转变为胃癌。

2.胃癌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认为78%的胃癌可归因于其造成的慢性感染。感染者会发生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国际学术界公认胃炎癌变过程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

3.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大约15%~20%会患上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

4.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大约5%~10%会发生消化不良。

5.其他疾病

幽门螺杆菌还会带来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非常见胃病,以及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等胃外疾病。

如果我们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必恐惧,因为有7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没有症状,并且只要规范治疗,90%以上的患者可根除。

感染后的症状

7亿中国人感染这种细菌!胃癌也因它而来!

1.反酸、恶心

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酸分泌,导致反酸、恶心。

2.胃痛

胃痛,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往往表现为腹胀、上腹部隐痛。

3.口臭

口臭可以说是在幽门螺杆菌疯狂繁殖进攻下,最直接的结果。

注意:有长期胃疼、反酸、消化不好的人,最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去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不建议自己买药。

传播途径:病从口入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染:“粪-口”传播和“口-口”传播。

7亿中国人感染这种细菌!胃癌也因它而来!

“粪-口”传播:你明白为什么每次上完厕所一定要好好洗手了么?

“口-口相传”:指的是唾液、飞沫的传播。

1.接吻感染

唾液中也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接吻10秒就是8000万个细菌的大交换,如果情侣深度接吻,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将畅通无阻。

2.餐桌上感染

共用餐具/互相夹菜的中国,一起吃饭就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在外就餐,若餐馆的碗筷消毒不达标,也可能会造成传染。

口对口喂养幼儿时,很多家长会咀嚼食物后喂给孩子,也会造成传染。

7亿中国人感染这种细菌!胃癌也因它而来!

3.食物感染

食用刺激性食物时,会刺激到胃黏膜,致使胃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

生吃食物也会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埋下了隐患。现代人饮食复杂多样,如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就吃,涮火锅肉还没烫熟就下肚了,这给感染幽门螺杆菌创造了机会。

如何预防?

预防幽门螺杆菌,最重要的是管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7亿中国人感染这种细菌!胃癌也因它而来!

1.分餐、餐具消毒

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口对口”喂饭,餐具要定期消毒,尽量减少外出就餐。

2.不吃生食或刺激性食物

尽量少吃火锅、烧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

3.及时洗手、清洁口腔

饭前便后必须洗手,避免幽门螺杆菌通过“粪-口”传播。

而情侣间亲热前,要充分清洁口腔。我们要知道牙周袋就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定居场所,充分清洁口腔,抑制口腔细菌,才能有效预防交叉感染。

口腔抑菌,全家健康,一支昆中药三七抑菌口腔膏就能轻松搞定,还有儿童专用的儿童抑菌口腔膏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胃癌   细菌   世界卫生组织   病从口入   幽门   胃酸   胃溃疡   胃炎   胃痛   螺杆   餐具   溃疡   口腔   食物   中国人   疾病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