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先分享几个新闻,今日推免生可以开始填报志愿,接受并确认招生单位的复试及待录取通知。开放的同时推免系统崩溃,“保研”冲上热搜第二。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图源网络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图源微博 (题外话,热搜第一讲的是一个四战国美的学生)


9月24日,2022年考研开启预报名,同时研招网不堪重负直接崩溃。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图源微博


同一天的下午,教育部要求逐步提高艺考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新闻,也开始被疯狂转载。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图源微博


总结一下,这几个新闻背后的意义是:关注保研的人越来越多,报名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艺术类专业选拔质量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了,可蛋糕却被摆的越来越高...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虽然研究生在扩招,头部院校的录取率却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一是绝大多数考生考研目标都为头部院校,导致报录比出现比较大的断层。二是因为,名校拥有更多的保研名额,在录取阶段也更倾向于保研考生。


两个因素叠加,导致去年除去推免生源的研究生招生录取率仅为18%。照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明年录取率,将很可能会跌破15%。


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保研成功率更高的方向,但康石石想要强调的是选择保研的时候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已经在积累背景、提升绩点、参赛获奖等等...所以,他们自然也能够在大家还在闷头复习冲刺考研的时候,就拿到了心仪院校的offer。比如,在撰写这篇文章的当下康石石已经有学生收到了同济保研成功的喜报。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汉艺国际教育21届学员 Z同学 本科集美大学旅游管理 跨学科跨校成功申请同济大学保研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汉艺国际教育21届学员 Y同学 本科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跨学科跨校成功申请同济大学保研


说来说去,考研已经成为了很多学生绕不过去的人生路口。但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学历内卷的呢?



01 为什么,都去读研了


这个问题,有考研计划的同学,可以先问问自己。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2021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上图是中国教育在线对考研动机进行的调查,提升个人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和提升学历校层次是比较集中的观点。但实际上,这三点归根结底就是:提升背景,好找工作,找好工作。


的确,目前国内的就业市场的确竞争太激烈了。越来越多需要设计岗位的企业在招聘时,要么要求硕士毕业,要么要求3-5年工作经验。让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处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图源:百度招聘


除此以外,学历的高低对于同学们的未来规划也会有所影响。比如研究生学历在积分落户上,天然就会比本科、专科等学历背景的人多出几分。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图源:北京市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康石石还遇到很多学生,他们已经在自己的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甚至小有作为。但毅然决然的选择辞职深造,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本科背景以及在本科所学到的知识,已经成为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瓶颈。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康石石东家汉艺国际学员 大然子 曾就职于联想、百度等互联网公司,辞职申请留学成功申请LCC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康石石东家汉艺国际学员 Z同学 从王玉涛工作室辞职,成功申请RCA 男装设计 MA



02 为什么,越扩招越难考?


这就需要从扩招的原因开始说起,2020年有870多万高校毕业生,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就业压力暴增。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选择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升学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同样的方法,在2003年非典以及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也被用于缓解就业压力。


其次,就算是忽略疫情的特殊情况,我国考研报考人数在最近几年也是呈现出一个不断增加的趋势。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2021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从2017年到去年,短短的四年时间直接翻倍达到了将近400万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扩大招生规模,势必会导致录取人数不足、竞争过于激烈等负面影响。


另外,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方式,一向具备储备人才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科技技术高速发展,社会经济也迎来了进一步的转型升级,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但我国目前还面临着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应用型人才数量偏少的问题。因此,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能够增加高层次人才向社会的输出。


扩大的原因清楚了,接下来我们盘一盘,越扩招越难到底为什么。


1. 扩招规模增长,赶不上报名人数的增长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20年报名人数增长51万人,但录取人数只增加了17.92万人,从报录比来看,虽然有0.2的降幅,但依然高达3.4。


2. 名校扩招比例未知


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考研是学历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广大普一、二本和三本的同学来说。


因此,在以个人发展和就业前景为考研主要原因的当下,几乎每个人的志愿校都是头部院校。如果名校扩招比例不高,绝大多数同学又是以提升学历校为目标的话。那么考研的难度反而是增加的,因为每一年有太多人选择“不上岸不罢休”。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图源:研招网



3. 越好的学校,越青睐保研生源


考研报名人不断增加的同时,表明增加保研生录取的学校和地区也在不断增加。绝大多数“双一流”院校,已经把推荐免试入学作为重要招生途径。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图源:教育部官网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上海市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复旦大学2022年推免生预选拔活动报名须知及各院系推免生预选拔活动通知》


至于为什么名校更加青睐保研生,康石石已经在往期推文中反复介绍过,今天不再过多分析。


结合刚刚提到的,绝大多数考研人是希望借助考研改变学历校的,研究生扩招和推免生扩招,两者似乎就变得冲突起来。至少对于选择考研的同学来说,机会又少了一分。


综合以上原因,我们会感觉到研究生越扩招,考研似乎变得越难了。借这个机会也想要让同学们明白,很多政策大家要结合在一起去看,而不是仅仅凭借某一个利好政策就掉以轻心。



03 想读研,怎么办


考研录取率下降最大的原因是申请人数的增加,所以我们同理可得,换到留学赛道上这个竞争压力也不会突然消失。加上最近几年艺术留学的热度真的一年比一年高,很难说再有申请变得更容易了的可能。


那有没有个更好走的路子?有。


如果说,升学的两条路都变窄了,那你把两条并一条不就宽了吗?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康石石之前就跟大家提过的国内研究生+留学申请双线并行策略,在这种情形下看起来优势越来越大了。尤其在疫情爆发之后,之前参加康石石东家-汉艺《中外联保项目》的那届同学,顶着疫情发回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部分学员主动回传成绩汇总


国内研究生方面大家可以着重的去准备保研,原因康石石也在前文进行过说明,即越是头部院校,越倾向录取保研生源。


不过保研更注重的是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以及专业表现,因此选择保研的同学们就势必要比考研同学付出更长的时间去铺垫。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康石石东家汉艺国际 《中外申研双向同步培养专项》学员 L同学 放弃同济大学保研资格,获皇艺 信息体验设计 offer


另外,因为要求大同小异,材料准备基本统一的原因,大家还可以同步准备艺术留学。为的不仅仅是多一个选择降低风险,更多的是能够增加收益。


因为选择多个升学目标与投资不同的是,在用资产做投资时,分散的每一份投资都要消耗本金,而你多申请一个学校,可以不需要额外的精力。


2022年研究生预计报名420万,录取率恐降至15%

汉艺国际教育《中外申研双向同步培养专项》学员哈喽星同学作 放弃本校保研资格,获申请代尔夫特理工 产品设计


最后,选择哪一条路,都不会是风和日丽一帆风顺。但幸运的是,目前可供同学们发展的路径又多了一条,但是成本却没有增加。


如想参加中外联保项目,或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艺术保研、中外联保作品集创作的问题,欢迎私信向康石石提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录取率   同济大学   研究生   疫情   名校   中国   头部   学员   中外   学历   本科   院校   原因   同学   人才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