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欣赏这份藏在吴侬软语里的美吗?

一曲《牡丹亭》,犹如一场虚幻梦,戏中的杜丽娘为情死,也为情生,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凄婉之美。昆曲,伴着江南朦胧的雨雾、氤氲的水汽,像夏日里的菡萏含苞待放,它婉约曼妙,柔美动人。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它传唱数百年,延续至今,在独特的方言唱腔中演绎着温婉情缘。它的美无处不在,在悠扬的历史中,在美妙的唱辞中,在吴侬软语的唱腔中……这些美,究竟还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欣赏呢?

你真的会欣赏这份藏在吴侬软语里的美吗?


一份藏在历史中的曲折之美

昆曲的起源或是说其鼻祖其实是南戏,一种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戏剧形式,其据说是诞生于浙江永嘉。南戏的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因和当地方言进行了结合,诞生出各地独有的曲艺腔调,其中,在昆山出现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

你真的会欣赏这份藏在吴侬软语里的美吗?

昆曲具体的历史起源难以查证,但可见的资料相传,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在苏州地区通过一些著名曲师、文人、唱曲家的帮助下完成了升级,并形成“水磨调”的昆腔声调,然后向周围传开,同时,昆曲逐渐形成。万历年间晚期,昆曲深受当时人们的喜欢,它以家班的形式大量出现便是一个例证。尤其在士大夫阶层,他们因为喜欢昆曲,都会养一班属于自己的家庭戏班,这些人从小就住在特定的地方,那些士大夫们会专门请专业的人来教,这种氛围和发展在昆曲史上可谓空前浓郁。

你真的会欣赏这份藏在吴侬软语里的美吗?

清朝中期后,由于宫廷的喜好转变,京剧兴起,昆曲日渐式微,加上战乱的原因,昆曲从此开始没落,至今也再难企及昔日辉煌时日的高度。如今,所幸仅剩的昆曲剧团和昆曲从业人员还一直存在,他们带着对昆曲的兴趣和专业态度,保留下了昆曲的核心,并同时对喜欢的人授以技艺。直到2001年,让其成为“非遗”,昆曲也因此再次走入公众视野,被更多人知道。这份坎坷的道路就像其演绎的戏曲中的凄婉之美一般,虽然略有伤感,带着哀婉,但它仍然美妙且坚韧。

你真的会欣赏这份藏在吴侬软语里的美吗?


一份藏在曲词中的曼妙之美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段来自《牡丹亭》里的唱词,让人内心悸动,如遇初春。

你真的会欣赏这份藏在吴侬软语里的美吗?

在此番曼妙的文辞中,那些字句里的清幽、柔和之美都被展示出来,它们如同在随着水袖翻飞的时候,甩出的一丝丝凄婉美感,字中含情,词中含义,即便单独品读,也觉得朴实清芳。

你真的会欣赏这份藏在吴侬软语里的美吗?


一份藏在吴侬软语唱腔中的婉转之美

昆曲的唱腔独特而婉转,源于昆山腔的它,曾经可是被古代的业内人士升级到了“水磨腔调”,就仿佛技艺精巧的匠人在制作一件精美的物件,为了力求完美需要反复打磨一般,“水磨腔”便是在一遍遍不觉辛劳和枯燥的打磨中确定的,静静听一段,便能感受到那份精细、婉转和清丽。

你真的会欣赏这份藏在吴侬软语里的美吗?

水磨腔是昆曲独有,在演绎中,一唱三叹,不管是情爱相思,还是闺阁闲愁,随着檀板节拍娓娓道来。强调细腻清丽,绵软柔和,让听者仿佛掉入温润的泉水中,被氤氲遮掩,看不清真实与虚幻,只想沉浸其中,享受这份温软和清雅。

你真的会欣赏这份藏在吴侬软语里的美吗?

昆曲既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衰落时段,但它从没有消失和退散,那份藏在它每一个部分里的美都吸引着那些喜爱它的人,让他们愿意为它延续、创造。在百年流转中,昆曲透过丝竹声乐、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温和慢行,像一朵初夏的荷花,等待着盛夏来临时蓦然绽放,让人们悸动而欢欣。


你真的会欣赏这份藏在吴侬软语里的美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昆山   水磨   昆曲   凄婉   士大夫   腔调   唱腔   氤氲   清丽   曼妙   婉转   戏曲   技艺   美食   地方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