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解放前儿时读书

七十多年前的春天,父亲决定送我进入学校去接受启蒙教育。入学前,父亲便教我见到先生时的一些礼节,并反复排演。见先生之前,心头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先生出现了,

只见他蓄着八字胡子,穿一套唐装,着一双布鞋,样子有点威严。我不得不向先生弯腰作揖背台词 :“先生在上,请受我一拜”。 “免礼了” 。先生的一句话使我感到几分亲切。报名注册之后,接着就是祭拜孔夫子。学校办在祠堂里,祠堂大厅神龛内理所当然然供奉本乡列祖列宗的家神牌,侧面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向神位供上一盘猪肝炒葱,寓意读书聪明,思路畅通,并企望将来当官做老爷,出人头地。为父母者,可谓用心良苦矣!那时入学读书便要写红纸库(描红簿),每篇国文都要背诵,第二天背不出,轻则罚站堂,重则藤条打掌心,如有缩手者,还要打小腿。因此晚上及早晨都要掌灯练读,所有学生都尝过藤条的滋味,无一幸免。

旧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几乎成了男孩子的天下。学校设备非常简陋,学生要自备课桌椅。小便就撒在尿桶里,天天有人挑走,要想大便,对不起,学校根本无厕所。学校由于各年级人数不多故普遍实行“复式班”,即一个教室同时容纳两个班级。先生先用半堂时间教三年级,再用半堂时间教一年级。

以强凌弱的事时有发生,打人者最终得到先生一阵藤条的回报。一个星期中最难熬的莫过于周会集队了。记得有一回,童子军队长正在宣读“总理遗嘱”忽然一只学飞的小雀儿落在会场中,大家争先恐后去逮雀儿,会场顿时成了一窝蜂。校长气得吹胡子瞪眼,喝令大家站好队,对几个为首者实施惩罚,藤条如雨点般落下,痛得受责学生哇哇大叫,还要罚跪孔子神位,以一儆百。自此以后,周会集队庄严肃穆,鸦雀无声,个个不敢动弹,人人唯恐挨打。转眼到了三年级,开始接触珠算,背诵口诀,始终无法理解什么叫做“一退六二五”(当年用十六两为一斤的秤),弄得焦头烂额,屡次马失前蹄!

后来由于环境变化,我便离乡背井孤身闯入城市,与以前的同窗好友失去联系,每每回忆放风筝,捕鸣蝉,玩斗鱼,捉青蛙等趣事,觉得城市不如农村好,看到城市灯火辉煌,又觉得农村不如城市。随着年龄的递增,对儿时的童真逐渐淡忘。偶尔回故里,真个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农村的学校早已告别祠堂,教室宽敞,明窗净几,环境一流。悠悠岁月,终成人师,一晃七十多年,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要求学生去背诵恼人的斤两法了,学生已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算盘已退居二线,学校也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了,一切强调正面教育,德,智,体,美,劳成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四有”是学校育人的目标。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七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从来没当过官,说明当年吃猪肝是吃了也白吃,乃是迷信思想支配人的一种愚蠢表现罢了。有道是:教海史话,浮想联翩。过

去读书挨藤鞭。如今育人晓理在先。岁月流淌,往事如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明窗净几   以强凌弱   吊桶   至圣先师   孔夫子   周会   神位   藤条   猪肝   解放前   祠堂   儿时   岁月   农村   美食   学校   城市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