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县话里“络索”一词,是宋代遗留下来的古语词

宋浦江吴氏《吴氏中馈录》“馄饨方”条:“白面一斤、盐三钱和,如落索面,更频入水搜,和为饼剂。少顷,操百遍,摘为小块,捍开,绿豆粉为,四边要薄,入馅,其皮坚。”“落索面”是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个,首先得搞明白“落索”是什么意思。“落索”有连绵不断之义,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回:“踏草拖泥落索,从来未习行仪。”明洪楩(pián)《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袖中取出一张白纸,包着一对落索环儿,两只短金钗子。”“落索环儿”就是金链子,也称“金落索”,《西游记》第八回:“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

黄县话里“络索”一词,是宋代遗留下来的古语词

柳丝恰如金络索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元宵景,天气正融融,柳丝正垂金落索,梅花初谢玉玲珑,明月映高空。”刚发新芽的垂柳“万条垂下绿丝绦”,如同垂下金落索。亦作“金络索”,清杨棨(qǐ)《出围城记》:“钱升之子途遇一小白夷,诱与嬉戏,将臂上大金条脱、项下金络索攫去。”道光二十二年(1842)夏,英军围攻镇江时,杨氏在围城中六日,城破又经十日而后出,后据闻见编为是书。这段记的是钱升之子路遇一个小洋鬼子,诱其一起玩,然后将臂饰和金项链抢走。古人喜欢用同音假借,“落索”“络索”实为同一个词,两相比较,用“络”更符合字义,《说文·糸部》:“络,絮也。”“络”的本义就是絮或粗丝棉,而絮总是牵牵连连、丝缕交错的,后“络”又泛指网状物,如橘络、经络、脉络、丝瓜络、网络等。

黄县话里“络索”一词,是宋代遗留下来的古语词

络索面

《吴氏中馈录》“馄饨方”讲的是和面擀馄饨皮,有过炊事经验的人都知道,馄饨皮的面要硬,和面时一点点加水,先和成絮状,然后再溲匀略醒一下,用擀面杖擀开叠好,切成上窄下宽的梯形面片,用来包馄饨。以前极少有挂面卖,手擀面又太麻烦,家里大人就会让小孩子掇着面盆,带着盐去村里压面的地方现压面条,也是要一点点加水,和成絮状,再倒入压面机反复擀压,最后换上切面刀切成面条。所以“落索面”就是和成絮状的面。

在黄县话里,“络索”一词经常用到,年前腊月二十四扫灰,房笆上积了一年的灰尘,和蜘蛛网等混在一起,形成从高处垂落的丝绳状积尘串儿,北京话叫“尘穗”,老舍《牛天赐传》:“天赐也倒在床上,看着屋顶的黑木椽,椽上挂着不少尘穗。”

黄县话里“络索”一词,是宋代遗留下来的古语词

络索

也有的地方叫“塔灰”“灰串儿”,黄县话称为“络索”,扫灰时,竹竿上绑着新笤帚,要先把络索清理干净。面粉里招了虫子,虫子分泌的黏液或排泄物与面粉黏在一起,一嘟噜一串的,黄县话叫作“面长儿络索喽”(与此相对,小麦、苞米、胡秫米等粒状粮食招了谷象,黄县话称为“招儿蚰儿喽”),得用罗“隔一隔”。

黄县话里“络索”一词,是宋代遗留下来的古语词

鸡蛋络索

做蛋花汤,开卤儿,要“飞”上个鸡蛋,蛋液受热凝结,如丝絮,如云片,漂浮在汤里,黄县话称为“鸡蛋络索”。有的人衣服穿了很久,破破烂烂,和“铺喽絮儿”差不多,黄县话称为“破衣络索嘞”。一个人脑子有点问题,“痴咕俫腮嘞”,且又衣衫褴褛,形如丐帮弟子,用黄县话形容就是“痴头络索嘞”。小孩子冒牙,或是全神贯注玩什么的时候,口水往往失了控制,从嘴边吊下根线来,母亲会呵斥:“看你漦水络索嘞,吸(读如许)一吸!”


“络”为絮状,“索”为长条状,二者合在一起,将长条形的絮状物描述得非常形象贴切,而且这是个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古词儿,读来让人感觉到跨越千年的温暖。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平山   之义   丐帮   老舍   切成   西游记   絮状   之子   语词   柳丝   馄饨   加水   宋代   围城   面条   虫子   鸡蛋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