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连”是什么感觉?你把泥鳅抓在手里就知道了

“拘”的本义就是制止,《说文·句部》:“拘,止也。从句,从手,句亦声。”段玉裁注:“手句者,以手止之也。”《管子·君臣下》:“此止诈、拘奸、厚国、存身之道也。”用的就是本义。又引申为扣押使不自由,《广韵·虞韵》:“拘,执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司马迁《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用的都是拘禁义。“拘留”即拘禁留置,逮捕或拘留用黄县话说就是“让公安把你拘儿去”。又引申出约制、拘缚之义,《玉篇·句部》:“拘,拘检也。”《孙子·九地》:“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曹操注:“拘,缚也。”就是缚手缚脚的意思。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黄县人常说:“小厮家别成天把他拘儿跟前,得让他出去闯荡闯荡。”“拘束”就是过分束缚自己,显得不自然,比如:上儿这就和到儿家一样,别拘束。“拘谨”就是言语、行动过分谨慎、拘束。“拘管”指约束、照管,比如:他父母出去打工喽,全靠姐姐拘管儿他;人就得有个怕家儿,有个拘管儿。这里“管”轻声减音,“uan”读作“un”,“经管”“叫唤”都这样读。“拘拢”是使聚集的意思,与召集不太一样,拘拢带有一点强迫的意思,比如:把他们几个拘拢过来,别让他们痴跑野拉嘞。衣服太小,或洗后缩水,穿在身上束手束脚,黄县话称为“拘儿身上喽”。


“拘挛”指肌肉收缩,不能伸展自如,如手脚拘挛就是指四肢拘急挛缩,伸展困难的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緛(ruǎn)短为拘,弛长为痿。”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也作“拘拘”,指由寒冷、恐惧、病痛等引起的肌肉收缩,《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成玄英疏:“拘拘,挛缩不申之貌也。”陆德明释文:“拘拘,郭音驹,司马云‘体拘挛也’;王云‘不申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把不定心中拘拘地跳,眼睁得七角八角,两个将军近不得其脚。”“拘拘”一词黄县话现在仍然在用,比如:她嘞手冻嘞拘拘一块喽;他呜儿嗷儿一张喽,她嘞心就拘拘儿一块喽。海螺等单壳类动物肌肉收缩时才吸附在礁石上,肌肉放松就掉下来了,所以可以说“礁礁儿(红螺)拘拘在礁石上”。小孩子像小猴子一样整天吊在妈妈身上,用黄县话说就是“成天拘拘儿他妈妈身上”。“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惯例要蒸过年的大饽饽,这在过去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正月里例不发面,过年的饽饽要一直吃到二月二,而且招待客的时候,过年饽饽蒸的好坏也事关颜面,所以要慎重为之,每盆面使好碱后,都要揪下一小块儿,放锅台里烧一下,看碱大碱小,这叫“烧块面试试碱”。这天蒸饽饽是要烧劈柴的,需要硬火,面在炭火上烤熟后有一股诱人的面的焦香,还有一丝木头的香味,大人擘开看看碱的大小,最多尝一小块,剩下的会给烧火的孩子吃(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二十八这天烧火的原动力)。可能是受此启发,平日里孩子饿了,大人将面搓成两头略尖中间略粗蒲棒一样的长条,用木棍穿了,然后放到锅底火上烧熟给小孩吃,既可顶饥也可哄孩子,这叫“烧面拘拘吃”,称为“面拘拘”,可能是受热不均匀会产生拘缩。亦可捏成片状的长条,缠在木棍上放锅底,一把火就烧熟了,更简便快捷,这也是一种“面拘拘”。过年蒸饽饽烧的是发面,而面拘拘不是发面的,这是二者的区别。


黄县有吴家窑、罐儿姚家、罐儿刘家、碓儿徐家等村,过去都以烧制陶器出名,大的像盛水的水缸,和面的面盆,腌咸菜的咸菜瓮(也叫麸酱缸),推粉的芡盆,种花的花盆,小的像烧饼磕儿、箸笼、泥盘儿、得罗碗,都是窑里烧出来的。

“拘连”是什么感觉?你把泥鳅抓在手里就知道了 烧饼磕儿

“拘连”是什么感觉?你把泥鳅抓在手里就知道了 箸笼

做陶器要用到一种叫“金豆泥”的黏土,挖回来晒干、粉碎、过罗,用时要和水手工揉泥,要像溲面一样使劲溲,反复溲,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挤压排出,并使泥料更致密,里面的水分分布更均匀,防止烧成过程中鼓泡、变形或开裂,这称为“炼泥”。

“拘连”是什么感觉?你把泥鳅抓在手里就知道了 辚儿

接下来是“拉坯儿”,先在轮车(黄县话称为“辚儿”,《仪礼·既夕礼》:“迁于祖用轴。”郑玄注:“轴,状如转辚。”贾公彦疏:“辚,轮也。”将轮车称为辚儿,是古汉语的遗存)上做好底座,然后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器坯,凡圆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

“拘连”是什么感觉?你把泥鳅抓在手里就知道了 拉坯

为了方便操作,要把溲好的泥搓成饺子绩儿一样的长条形,称为“泥拘拘儿”,似因形似面拘拘儿而得名。把泥拘拘儿搭在胳膊肩膀上,像耍把戏儿玩蛇的一样,一手捏着泥拘拘儿的头在外,一手与之相对在内,脚下转动辚儿,两手互相配合塑形,器坯就一圈圈不断拔高,直到完成规定器形,再做好沿口,经过拍打、整形、打磨,晾干后就可以入窑烧了。一般做大缸大瓮等大的陶器才用到泥拘拘儿,小形陶器直接拔高泥柱,中心开孔,拉高拉薄拉出需要器形,将坯割下即可。


虫、蛇、鱼类扭来扭去蠕蠕而动的样子叫“拘连”,比如:那条长虫一拘连一拘连嘞往前爬。如果你还不理解“拘连”这个词的含义,那么捉一条泥鳅放手里就可以顿悟了。

“拘连”是什么感觉?你把泥鳅抓在手里就知道了 拘连攒儿

泥鳅因其善于“拘连”,所以土名叫作“拘连攒(zǎn)儿”(“攒”亦有收聚之义)。又因其滑不溜手,一拘连钻入淤泥中就看不到了,黄县话又称其为“千里拘”。“拘连”是个挺古老的词,可以追溯到唐代任华的《怀素上人草书歌》:“翕若长鲸泼剌动海岛,欻若长蛇戎律透深草。回环缭绕相拘连,千变万化在眼前。”“拘连”原本是形容怀素上人的草书字字勾连在一起,后来词义引申,用来形容蛇、曲蟮、泥鳅、鳝鱼之类扭动身体的样子,特别生动传神。“拘连”也用来形容由于突然受到刺激而全身扭动的样子,比如:他一锨拍在长虫头上,那长虫拘连儿几下,就不动弹喽;门一响吓嘞她身儿一拘连。“叽溜拘连”和“拘连”意思差不多,显得更加动感一点,比如:面条叽溜拘连嘞箝不起来;他嘞手指头让锤砸儿一下,叽溜拘连嘞疼;她看到人家在杀鸡,心里叽溜拘连嘞不好受;他躺儿炕上叽溜拘连嘞半天睡不着。有时也用来形容小孩子在怀里拧扎来拧扎去不安稳的样子,比如:小孩儿在怀里叽溜拘连嘞,一刻闲工夫也没有。在黄县话里,这几处“连”轻声减韵,“ian”读作“in”,“熨怜”“豆面”“今年”都是这样读的。


捆柴草或庄稼时,为了易于捆紧,并便于结扣和解扣,往往要在绳子一端系上一种用树杈做的工具。

“拘连”是什么感觉?你把泥鳅抓在手里就知道了 这个拘牙儿有点寒碜,好的拘牙儿差不多都要带上包浆了

制作这种工具要选取“丫”字形的枝杈,通过火烤,使其叉开的两根枝杈“拘”到一起,用铁丝拧紧再固定于绳之一端,因其两端呈尖角形,故叫“角拘”,黄县话叫“拘牙儿”。使用时绳子捆住柴草,绳子一端从拘牙儿中间穿过,膝盖顶着柴草捆儿用力煞紧,然后把绳子打个扣儿系在拘牙儿头上,就可以挑或者背回家了。要解开时把扣儿从拘牙儿上抹下,柴草捆儿就砉然而解了,非常便利。拘牙儿要用刺槐或枣木等硬木做,不仅结实耐用,且木质硬则表面光滑,煞绳子不费劲,木质软了表面巴涩,煞绳子吃力。


人坐着犯困的时候,会直磕达头儿,黄县话也叫作“直跌拘”,头向前仆叫“跌”,受惊而猛然收回叫“拘”,实在是简洁形象。夏天的晚上,屋里溽热,大家都在街头上铺着草帘子燃着艾草绳聊闲天,诌南山扯北海,老头儿的烟袋锅儿一明一暗,艾草和烟草的气味混合在一起,恍惚而又浓烈,街灯昏昏欲睡,灯蛾儿绕圈飞旋,小孩子喜欢这样热闹的氛围,坐在草帘子(躺着就睡过去了)上“直跌拘”也不肯回家睡觉,这是很多人儿时的美好回忆吧。面板没搁实,溲面时按到虚悬处,会把面板“压跌拘喽”;石桌面儿大,下面支撑的石柱要细得多,如果不用水泥固定好了,按压石桌的边缘,就会把石桌“压跌拘喽”。弄一块石头做支点,架上粗木棍或木板,两个小孩一头坐一个,就可以你上我下一起一落地玩起来,这种土法上马的跷跷板游戏黄县话叫作“跌勾压勾”,也叫“跌拘压拘”,亦是通过描摹动作来命名的。“句”“勾”原是一字,越王勾践原来写作“句践”,后来字义分化才造出一“勾”字,凡从“句”取义的字皆与勾曲等义有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泥鳅   之义   扣儿   长虫   枝杈   发面   柴草   本义   饽饽   陶器   木棍   绳子   肌肉   手里   身上   样子   感觉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