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河,作者:王东超

近读《烟台晚报·烟台街》刊发的张国安先生之《寻找莱茵河的源头》一文,深受触动。张先生不是龙口本地人,却钟情于龙口的山川地理,利用节假日,溯流而上,实地探究莱茵河的源头,以补史志之不足,这种认真求证的精神实在让我等土著汗颜。但白璧微瑕,文中并未说明莱阳河因何改作莱茵河,本文试着从黄县话音韵的角度,作一大胆推测,以求教于方家。


民国版《黄县志》载:“莱阴河,一名雅水河。发源于莱山与绛山中间小口子之阴,旁纳莱山北面及马岭西面、绛山东面诸涧谷之水,经莱山月主祠下绕行周家村西北角,东经马家村西,行于石罅中,汹涌震动,俗称‘响坝河’。至曹家村贯村而过,村南北决成河滩各一。东北沿马岭冈地至董家等村,一再拗折,至小于家村东纳莱山东北谷一流,又北,则凤凰山东面一水来入。至小莱山庙顶下、烟台顶极北一角稍折,西北至欧头、迮家等村,仍北行至蓝渠柳家村,注入干河,长约三十余里。”

莱阳河,作者:王东超

莱阳河,作者:王东超 民国版《黄县志》关于“莱阴河”“莱阳河”的记载

“莱阳河,发源于莱山南麓滚龙崖,崖高约二十丈,石蹬数十级,陡峻异常,为山南北孔道。下东行五里余,纳黑山东面诸谷之水,折而东北,流经莱山、王榆两山之间约二十里,至姜家店北始达平原,由圈杨家村折而东流,沿文基诸村之南,车家庄东来一流入之,东逾店头村斜向东北至大成村南,注入干河,长约三十余里。河至文基一带,地势低下,多渠塘,故有‘文基洼’之称。大小成家两村距河最近,时有水患,俗名‘成家流’。”这两条河都是黄县境内最大河流黄水河的支流,分别发源于莱山南麓和北侧,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故称为“莱阳河”(这莱阳河之名与莱山有关,与产莱阳梨的莱阳无关)、“莱阴河”。这是莱阴莱阳两河最早见于史志的记载,在此之前的康熙、乾隆、同治三版《黄县志》均无这两条河的记录。


1995年版《龙口市志》载:“莱茵河位于龙口市东南部文基乡南,源于莱山和绛山之间。流经七甲乡和文基乡入黄水河。全长12公里,河道宽40米。”又载:“鸦鹊河位于龙口市东部兰高镇东,源于莱山北麓。流经文基乡和兰高镇入黄水河。全长10公里,河道宽30米。”这段描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莱茵河”(即民国版《黄县志》所说的“莱阳河”)的发源地莱山南麓写成莱山与绛山之间,这本是“莱阴河”的发源地,却葫芦搅茄儿混到一起了,这就造成了“莱阳河”“莱茵河”“莱阴河”的缠夹不清。二是把“鸦鹊河”(即民国版《黄县志》所说的“莱阴河”,据说因其河岸两边多鸦鹊而得名,也有可能是古称“雅水河”的讹误)的发源地莱山与绛山之间说成莱山北麓,这虽然不像莱阳河的发源地那样由山南改成山北,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但方位也是错得离谱,莱山与绛山之间位于莱山西麓,说北麓至少是不够准确。


绛山在哪里呢?我在2005版《龙口市志》里遍寻不着,还是在旧志中找到记载,康熙、乾隆版《黄县志》:“绛山,南二十里,西去杏黄山数武,与莱山西北麓仅隔一涧,中峰突兀,迤西南北各起一峰,势若交椅。绛水河发源于此,《广舆记》载‘绛阙仙都’即此。”同治版《黄县志》:“县南二十里,为绛山(绛,一作洚)、为杏黄山。绛山联杏黄山,又与莱山西北麓相接,中峰突兀,西、南、北各起一峰,势若交椅。杏黄山,自莱山西麓,层叠逦迤而来,中隔一涧,俗名线口,陡起十余峰,巍峨秀丽,北至横埠,乃成平埠。(《旧志》:‘山为一县龙脉。’)”民国版《黄县志》:“绛山,一作洚山,乃莱山西北交系所成,由莱山之宽口涧南股尾端之猫头顶西下,低落成一隘口,俗名小口子。又西陡起而为本山南端北上第三峰,曰高顶,高约三百八十公尺。又北两峰稍低,第五峰即所谓磨山也,山麓石可制磨,故名。为莱杏两山间之屏坦,又为莱阴绛水两河之界山。”“杏黄山”位于磨山迟家村西侧,现在称作“杏花山”,那么绛山应该是在磨山迟家东面,位于莱山、杏花山之间。绛山与莱山之间的庙周家一带是莱阴河的发源地,绛山与杏花山之间的磨山迟家一带是绛水河的发源地,绛山亦是两河的分水岭。这么重要的一座山,最新版的《龙口市志》中竟然只字未提,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可能是有感于1995版市志表述的混乱吧,2005年《龙口市志》删去了这一段,只在第三编“乡镇街道”一节分别提到,第七章“兰高镇”载:“鸦鹊河发源于莱山庙周家村,至洽泊村汇入黄水河,长5.5公里。”

莱阳河,作者:王东超 莱阴河(鸦鹊河)

“鸦鹊河”(莱阴河)流经归城姜家,大、小于家,前、后霍家,欧头孙家,于洽泊村东南注入黄水河,S302成龙线(即原牟黄公路)欧头孙家段还有座“鸦鹊河桥”。第十一章“七甲镇”载:“莱茵河发源于莱山南麓,河流呈西南东北向,流经鹰口王家、山前邹家、西林家、史家庄、七甲、陈家、南谢家、北谢家至姜家店6公里出镇境。”第七章“兰高镇”载:“莱茵河源于莱山之阳,于圈杨家村南入境,自西而东流经圈杨家、文姜等5个村入黄水河。”

莱阳河,作者:王东超 莱阳河(莱茵河)

“莱茵河”最后是流经路家、大张家、小成家,由大成家汇入黄水河的。从发源地和流经的地方可以看出,“莱茵河”即民国黄县志所说的“莱阳河”,那么“莱阳河”为什么改做“莱茵河”?找不到任何文字说明,只知道现在龙口史志和地图上都这样写。文基大张家村有座老桥,桥墩上刻的就是“莱茵河”,那是“战山河”的年代刻下的,说明“莱茵河”之得名至少有五六十年的时间了。


众所周知,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流经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国,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将“莱阳河”改为这样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河流名称,未免有拾人牙慧、附人骥尾之憾,拉大旗作虎皮之嫌。究其原因,是前人不明白黄县话的音韵造成的,“莱阳河”的“阳”轻声变韵,“iang”读作“ing”,“莱阳”“海阳”都是这样读的,“模样”“风凉”“闺娘”也是这样的变音规律。后鼻韵母“ing”与前鼻韵母“in”在黄县话中发音相近,再加上当时的人读过一些马克思的著作,对莱茵河有点印象,所以就把“莱阳河”写成“莱茵河”了。进而可以推测,“莱茵河”与“莱阴河”发音完全相同,更容易混淆,所以干脆顺手把“莱阴河”改为“鸦鹊河”了。后来大家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这错误也就陈陈相因了下来。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莱阳   莱茵河   龙口市   东流   鼻韵母   龙口   乾隆   杏黄   俗名   县志   烟台   山西   杏花   发源地   民国   美食   作者   王东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