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泡:像微型西瓜,却不是西瓜,能放手里盘,你小时候玩过吗?

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耍孩儿】:“把这小冤家情理难饶!我待打呵,教人道管不的恶妇欺亲子,教人道近不的瓜儿揉马包。常言道:当家的疾老,近火的烧焦。”顾学颉、王学奇著《元曲释词》(二)“马包”条:“明杨慎《升庵外集》引谚语云:‘无奈冬瓜何,捉着瓠子磨’,语义正与此同,盖谓怕硬欺软也。疑马包即瓠子之别名。又,马包或为马勃(菌类)之声转。”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素姐说:‘他监与不监,你管他做甚?你也要陪他坐监么?你娘打了我,你又来上门寻事!我“揉不得东瓜,揉你这马勃”罢!’看了一看,旁里绰过一根门栓,举起来就抿。”童万周《醒世姻缘传》校注本:马勃:中药名,一种菌类,状如球,生于腐朽林木下的荒草中,成熟后内部组织干枯崩坏,仅剩黄褐色包皮,揉之极易破碎。李国庆《醒世姻缘传》校注本:马勃:一种菌类,状如球,生于腐朽林木下的荒草中,成熟后内部组织干枯崩坏,极易破碎。卢甲文在《释“马包”和“马勃”》一文中,认为《金凤钗》里的“马包”与《醒世姻缘传》里的“马勃”是一回事,都是指一种藤蔓植物的果实,而不是指一种菌类:

“马包在东汉时称‘㼎’。《说文解字》里,‘㼎’指‘小瓜’。《广韵》《集韵》‘㼎’均读‘蒲角切,音雹’。南宋以来,由于单音词逐渐向复音词发展,单音词‘㼎’在口语里就变为复音词‘马㼎’了;又由于‘㼎’字难认难写,加上时代、地域的不同,‘马㼎’有了不同的读音和写法。在元代戏曲里,大概是在《金凤钗》作者的方言里,跟现在郑州话里一样,‘雹’和‘包’同音,于是‘马㼎’被写成‘马包’了。在明代小说里,大概在《醒世姻缘传》作者的方言里,跟接近山东话的现在濮阳话里一样,‘雹’和‘勃’同音,于是‘马㼎’被写成‘马勃’,与原有的、本指一种菌类植物及其果实(作者按:按照最新的分类法,菌类既不属植物界,也不属动物界,而是单独的真菌界,其露出地面的是子实体而不是果实)的‘马勃’相混了。”

“在现代河南方言里,‘马㼎’叫‘马泡’,大概是在轻音的条件下河南话的不送气音可以转变为送气音的缘故吧!‘马勃’(菌类)叫‘忽雷炮’。‘马泡’和‘忽雷炮’音异字异,也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果实。《沈丘县志》记有‘揉不动瓜揉马泡’的谚语,并注释说:‘指惧强凌弱。“马泡”样似小瓜,大于枣。’在我的家乡卫辉市东乡还有关于‘马泡’的童谣。我小的时候,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边揉边唱:揉,揉,揉马泡,官儿过来,割耳刀(耳朵)。”

我对作者的基本观点是赞同的,但这里面非常混乱,牵涉到植物学和音韵学方面的知识,必须仔细梳理一下。

“马㼎儿”一词首见于《救荒本草》,著者朱橚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同母弟,封周王。该书收载可供食用的植物414种,因朱橚当时就藩的地方是开封,故所有品种皆为河南一地所出,所以本书又具有河南经济植物志的性质。《救荒本草》卷四“马㼎儿”条:“音雹,生田野中,就地拖秧而生,叶似甜瓜,叶极小,茎蔓亦细,开黄花,结实,比鸡弹微小,味微酸。救饥摘取马㼎熟者食之。”“㼎”之读音与释义,《汉语大字典》九卷本(2版):(一)bó 《广韵》蒲角切,入觉并。药部。小瓜。《说文·瓜部》:“㼎,小瓜也。”段玉裁注:“谓有一种小瓜名㼎。”(二)báo ﹝马㼎儿﹞一种蔓草,茎细,叶三角形或扁心脏形,开白色小花,果实圆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báo①小瓜。②马㼎儿:一年生蔓草,茎细,叶三角形或扁心脏形,花小,白色,果实近球形,种子灰白色,扁平,全草入药。除了以上两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词典,还有词典给“㼎”注音为bèi,同是蒲角切,为什么会有不同读音呢?这只有语言学家才能说清楚。查“马㼎儿”,《山东植物志》没有,说明这种植物不产于山东。

小马泡:像微型西瓜,却不是西瓜,能放手里盘,你小时候玩过吗?

马㼎儿

小马泡:像微型西瓜,却不是西瓜,能放手里盘,你小时候玩过吗?

成熟的马㼎儿

查《中国植物志》,为葫芦科马㼎儿属植物,马㼎儿一名来自《救荒本草》,浙江称为野梢瓜,为攀援或平卧草本,叶三角形或戟形。茎、枝纤细,有棱沟,无毛。部分根膨大成一串纺锤形块根。全草药用,有清热、利尿、消肿之效。其果实长圆形或狭卵形,两端钝,外面无毛,长1-1.5厘米,宽0.5-0.8厘米,成熟后橘红色或红色。《浙江野果200种精选图谱》谓其“果实多汁微甜,可鲜食或制果酱等,具清热解毒功效”。

小马泡:像微型西瓜,却不是西瓜,能放手里盘,你小时候玩过吗?

美洲马㼎儿

小马泡:像微型西瓜,却不是西瓜,能放手里盘,你小时候玩过吗?

美洲马㼎儿切开的果实

它有个美洲的亲戚叫美洲马㼎儿,长得像个拇指西瓜,可生食亦可腌渍。马㼎儿还有别的俗名,“扣子草”“玉钮子”,是形容它的果实之迷你,像钮扣一般。“老鼠拉冬瓜”,与其薯状块根有关。而称之为“野苦瓜”,是因为它的叶子与苦瓜很像。《救荒本草》中的“马㼎儿”,“叶似甜瓜”,而甜瓜叶为近圆形或肾形,有3-7浅裂,且花色亦不相同,一为黄一为白,再者《中国植物志》上的“马㼎儿”分布于南方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郑廷玉为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市),朱橚封地在开封,西周生为山东人,不在其分布地域内,因此《救荒本草》所说的“马㼎儿”与《中国植物志》上的应为两种植物。

古代因为缺乏科学的分类学知识,再加上方言(包含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的混杂,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特别严重,给学习和交流带来困扰。那么《金凤钗》中的“马包”、《救荒本草》中的“马㼎儿”、《醒世姻缘传》“马勃”到底是哪种植物呢?

据《山东植物志》载,葫芦科黄瓜属在我国有四个物种,黄瓜、甜瓜、野黄瓜和小马泡。

小马泡:像微型西瓜,却不是西瓜,能放手里盘,你小时候玩过吗?小马泡的花

小马泡:像微型西瓜,却不是西瓜,能放手里盘,你小时候玩过吗?小马泡的果实

小马泡俗名马包、马勃、小野瓜、耍瓜,鲁中南地区又弱化为马布,有时也称马布蛋子。一年生匍匐草本,根白色,柱状(与马㼎儿的根有显著不同)。茎、枝及叶柄粗糙,卷须纤细。叶片肾形或近圆形,质稍硬。花冠黄色,钟状。果实椭圆形,长约3-5厘米,径约2-3厘米,幼时有柔毛,后脱落而光滑。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生于田边路旁,很多人把它当成野生小甜瓜,比山楂大不了多小,味苦,成熟后可食,颜色变黄,味道香甜,隐约还有类似甜瓜的香味儿。济宁歌手张卫创作的歌曲《机器灵砍菜刀》(实际是口误,应为“锦鸡翎,扛大刀”,是上世纪中后期中原地区流行的儿童游戏),里面有一句歌词“马泡有多香,桑葚有多甜”,唱出了儿时回忆。小马泡还有个特点,成熟的果实会越揉越软,不管是自己吸吮汁液也好,还是恶作剧喷人一身也好,都是小孩子喜欢的,所以民间有“近不的瓜儿揉马包”“逮不住西瓜揉马包”的俚语。《醒世姻缘传》里说揉不得冬瓜揉马勃,冬瓜个大皮厚揉不动,小马泡个小皮薄,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这里有欺小怕大、欺软怕硬的意思。《金凤钗》的注释说“疑马包即瓠子”,“瓠子”即黄县话里的“葫芦瓜”,那玩意儿得有一米多长,怎么揉?担子菌类马勃科的马勃是一种真菌,幼时嫩如豆腐,一捏就碎,老则里面变成灰褐色的丝絮状,充满孢子粉,外面包有韧皮,顶部有小孔,轻轻一捏就冒烟,也没法揉。所以无论是植物形态、特点,还是地域分布,《金凤钗》《醒世姻缘传》里所提到的“马包”“马勃”都是指的小马泡,两文注释为菌类均是错的。

至于“马包”“马㼎儿”“马勃”“马布”“小马泡”的读音,这里面牵涉到古今的语音变化问题。语音是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变化第二快的,各地方言语音变化的进程不一致,方言内部同组字的语音变化有时也不一致,这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不知道别的地方的方言是怎么变化的,仅以黄县话“马勃”的发音变化为例,简单说一下。在普通话里,“马勃”的“勃”读bó,黄县话没有“bo”音,一般读作“be”,轻声变韵,“e”读作“u”,“老婆”“秧歌”都是这样读的,所以有的地方读“马勃”为“马布”。另外在黄县话里,“勃”也读作bào,至少有两个字是这样读的,“”与“勃”一样,在《广韵》里作“蒲没切”“薄没切”,在普通里读作,在黄县话里读作bào,如泥、儿一身灰,所以在黄县南部山区,读“马勃”为“马暴”。小马泡的读音变化也与此类似,“马勃”应为较早的读法,后来读作“马包”“马㼎儿”,“包”“㼎”同音,只是声调不同。至于“小马泡”,是最后起的读法,“包”“泡”只是送气音不送气音之间的转换,如“跟头”“跟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小马   马勃   瓠子   本草   角形   美洲   菌类   甜瓜   读音   河南   山东   姻缘   方言   果实   西瓜   小时候   手里   植物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