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行故乡打柴的老路

重行故乡打柴的老路

重行故乡打柴的老路

去年冬天,表弟喜得贵孙,我应邀赶赴满月宴,当天时间充足,突然想起幼年打柴禾的往事,我决定绕道新县卡房乡,驱车重行打柴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无不为做饭取暖的柴禾犯愁。我第一次跟大人去麻栗树岗,背了一棵小松树檩,第二次挑回一担松树劈柴,回家我妈用称称量一下,28斤,那年不到12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肩上的柴禾担子一天天重起来,直到上高中(17岁),担柴约重120斤左右,母亲总是叫我少挑点,莫压伤了。没人逼你挑多少斤,多半是为了在穷哥们面前不丢面子,硬撑。当然撑的最难受的一次是,从卡房供销社挑炭,当时我父亲是那盖仓库的瓦匠头,人熟,通条木炭自选不要钱,我装了两麻袋,试了几下,估计还行,早饭后顺竹竿河支流下行,经九女崖、胡家河、大竹园、张墩回到宣化店,到家己是漠天地黑,全程约40华里,肩磨破,脚起泡,这是我今生最难忘的一天,用人力搬过最重最远距离的货运量,过称一称,136斤,那年我十七岁。

重行故乡打柴的老路


这次绕道,我是从大胜关出发,经鹅弓颈、老虎腿、董洼、莲花市、东岳庙、观音崖、麻栗树岗、观音楼、到达黄冲,全程30华里(打表),也就是我们每次打柴禾的一半行程。
每次东征,一般是 凌晨一点钟岀发,肩扛冲担、腰系弯刀,带上挑绳,干粮是锅巴夹盐菜,当然正月间可能有块糍粑,回来路上歇气时,用烟火熏陶一下,既充饥又给力,走到山上天刚麻麻亮。大半时间是借着月亮走,也有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而且时不时踩着泥巴垱子前行,依据明水、黑泥、白是路的原理,紧跟前人不掉队,也有踩过水垱不吭声的,后面人大惊哹:唉约!你个阴士乐!

重行故乡打柴的老路


去的时候是有说有笑,也有哼着小调:打柴人,高山一个难那得上啊………两眼朝下望啊阿!一到山上,各显神通,梱好柴禾后,各自下山,有关系好的大人,等齐了领着一起下山赶路,也有不等溜边放单的。石山坳为省界嶺,那个大坡上来过后,大都腿脚有点软,山下姚家湾有口井,此地喝水的人较少,前行到莲花市,塆门口有口大井,此地喝水的人也不多,董洼(现在村小附近)有口井,大多数人开始歇气、喝水、抽口烟。有次我和四叔走到窑岗,没井,看见我村修手电筒的长辈贺老师傅,老人家问我:伢咧,累人不?我说:渴了,想找点水喝。老人家马上对修手电筒的人说:那是找水沙!他俩是饿了,瞧下有么吃的不?还好,不一会好心人拿来两个长了嫩芽的小红薯,我们不好意思拿,推辞了几次,最后还是被饥饿战胜了羞答,深深躹躬多谢!现在思之,这一定是春上做种的薯苗,再思之,老人家一定不会收修理费,这情这义,远超当今鲍鱼席。
走到汪塘硬,喜闻米汤香。想去讨一口,她说浆衣裳。

重行故乡打柴的老路


过了独木桥,来到潘家塆,塆前塘边有口大水井,放下柴禾担子,一头扎进井里,猛喝,动嘴三分力,此时此刻,己是精疲力尽,饥胀滚滚,我大姐姐当时在郑楼小学教书,路边上,那时都很困难,米都不够吃,我在大姐那只吃过一次炒饭,有盐无油,不是她不心痛我,确实冇得,我也不忍心毎次打扰大姐教书。

重行故乡打柴的老路


当年打柴禾,确实很辛苦,饱肚子去,饿肚子回,心酸的往事,激起了我人生拼搏的勇气,奋斗的源湶。我仅用一首五律,送给所有对打柴禾有记忆的同乡同学,兄弟姊妹们,留作美好的回忆。
凌晨北斗光,晓雾醒山梁。旭日云层隐,栖鸦树叶藏。栗柴挑两捆,旱地走双岗。疲惫饥难忍,痴迷饭菜香。

重行故乡打柴的老路

重行故乡打柴的老路

作者:蔡国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新县   明水   石山   宣化   水井   通条   瓦匠   旭日   省界   柴禾   老路   担子   手电筒   观音   大姐   老人家   故乡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