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叫价118元,“缩水”的麻鸭凭什么成为产业“黑马”?

浙江缙云被称为“中国麻鸭之乡”,300多年前,当地人就开始驯养麻鸭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营收来源。麻鸭是我国家鸭的祖先之一,全身的羽毛类似麻雀,由于体型符合蛋用鸭的标准,所以麻鸭也就逐渐走上了高产蛋鸭的“发展道路”。

一只叫价118元,“缩水”的麻鸭凭什么成为产业“黑马”?

散养的缙云麻鸭

上世纪20~30年代,缙云的麻鸭还是小群体放养为主,每年的饲养量只有1~2万羽左右。到了60年代,缙云的鸭农们将麻鸭带到了邻近各县,名不见经传的麻鸭也逐渐受到市场的认可。

70年代,缙云的麻鸭产业迎来了一次小“井喷”,养殖基地也扩展到江西、福建等地,年饲养量足足有20~30万羽。如今,缙云麻鸭已经走向了全国,养殖基地遍及浙江、广东、广西等29个省市,饲养量更是突破了5000万羽,职业鸭农就有4万多人。

一只麻鸭带来的“财富密码”

缙云麻鸭根据羽毛等特征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型:褐色麻鸭和灰色麻鸭,这两种麻鸭都具有体型小、早熟高产、蛋个适中、抗病力强等优点——也正因为如此,缙云麻鸭才得以在众多畜禽品种中脱颖而出,受到数万鸭农的欢迎。

一只叫价118元,“缩水”的麻鸭凭什么成为产业“黑马”?

缙云麻鸭带来的“财富密码”正是鸭蛋,而鸭蛋本身的品质也是蛋鸭品种选育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一枚鸭蛋的质量好不好,不仅要看蛋的大小、壳的厚度,还要计算并比较蛋黄的比重和蛋形指数,整个过程是相当的严谨。

不过对养殖户来说,能带来财富的麻鸭才是真正的“好鸭”,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主要是麻鸭的产蛋的日龄、产蛋率以及鸭蛋的平均重量。国内的学者还专门对此进行过研究,结果大致如下:

总体来看,两种品系的麻鸭在产蛋能力上是不分伯仲的,选择哪一种养殖都不吃亏。为了给养殖户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育种专家们通过大量的正反交实验培育出了新的麻鸭品种,产蛋性能又有了大幅提升。

一只叫价118元,“缩水”的麻鸭凭什么成为产业“黑马”?

不可否认,缙云麻鸭仅通过下“下蛋”这一项“业务”就闯出了名堂,麻鸭养殖户们也因此尝到了不少甜头。不仅如此——2010年12月,缙云麻鸭还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种认定;2011年3月,缙云麻鸭又通过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审定,成为了全国畜禽市场上鸭产品的重要资源之一。

和大名鼎鼎的阳澄湖大闸蟹、中山脆肉鲩一样,“缙云”和“麻鸭”组合在一起也成了受国家保护和市场认可的标志性品牌,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缙云麻鸭的市场竞争力,称其为“产业黑马”也不为过。

从高潮到低谷:鸭农转行带来的危机

1999年,浙江缙云4万鸭农闯天下的故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是风光了不到十年,缙云麻鸭养殖业就陷入一次严重的危机。

随着畜禽机械化养殖的普及,原本以散养为主的缙云麻鸭养殖产业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很多鸭农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迫“出局”。在很多养鸭户看来,之前养鸭确实有利可图,市场竞争压力小,但同样也很辛苦,市场行情不好的话还要面临很高的风险。

按照鸭农们自己的话来说,“以前在广东珠海一带养鸭,辛辛苦苦养了20年,结果钱没赚到,反而还亏进去20万元,连续11年都不敢回家”。更恐怖的是,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和我养同一批鸭的有四五十人,同样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但危机之下,有很多鸭农又发现了新的商机——养虾(注:这里的虾主要是指南美白对虾)。

一只叫价118元,“缩水”的麻鸭凭什么成为产业“黑马”?

人工养殖的南美白对虾

其实,养虾的风险并不比养鸭低,但是养虾的利润明显更高,市场前景也更广阔,一年当中只要养成一次虾就能保证不亏本。另外,养虾的周期也比较短,一般3个月就能养到商品规格,20~30元一斤的高价更是充满了诱惑力。

于是,越来越多的鸭农纷纷转行开始养虾,唯恐错失了这波新红利。20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打拼在广东台山、珠海、阳江、湛江以及广西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的缙云虾农有将近5万人,租下的虾塘面积多达36万亩,虾农们获得的收入超过了35亿元。

一只叫价118元,“缩水”的麻鸭凭什么成为产业“黑马”?

南美白对虾的收获场景

曾经的“4万鸭农闯天下”如今已经变成“5万虾农闯两广”,产业的变革着实让不少人感叹唏嘘——那些曾经经历过“水深火热”的鸭农们对此肯定有更深刻的感悟。不过对于养殖户们来说,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曾经的损失也就算不上什么了。

第2次危机:搞生态养殖,走精品路线?

按理说,缙云麻鸭要实力有实力,要口碑有口碑,想要发展成全国性的巨头产业应该不难。但万万没想到,2013年后,缙云麻鸭产业的发展又遇到了一次危机,这一次,问题同样出现在养殖端。

一只叫价118元,“缩水”的麻鸭凭什么成为产业“黑马”?

5年前,在整个养殖界刮起的“环保风暴”着实淘汰了一大批高污染的养殖模式。就拿水产养殖来说吧,作为饮用水源的水库,一律禁止利用网箱大规模搞水产养殖,最大的“容忍”也只允许在水库中放养一定量的鲢鱼、鳙鱼来调节水质。全国性的“环保风暴”刮起后,网箱的大规模拆除事件频频被媒体报道,不少养殖户也因此损失惨重。

但当养殖与生态发生冲突,“让步”的只能是养殖——要么淘汰,要么转型。缙云麻鸭的养殖也是如此,原先的散养粗放模式也逐渐被生态养殖模式取代。

从“五水共治”开始,麻鸭的养殖产地就逐渐从溪流、山坑等自然水体中迁移到岸上进行旱养,在水库、山塘中推广的“鸭鱼混养”模式也被全部取缔——这是保护源头水所必须做出的牺牲。

一只叫价118元,“缩水”的麻鸭凭什么成为产业“黑马”?

2018年底的数据表明,缙云县麻鸭的饲养量仅有28.58万羽,这跟往年的规模相比确实“缩水”了不少。“五水共治”等环保整治行动“集体劝退”了40%以上的缙云麻鸭饲养户,未来的麻鸭养殖也只能朝着生态养殖的路子发展。

为了打造绿色精品化产业,缙云当地的财政部门每年拨款200万元的扶持基金,用以帮助养殖户们顺利转型。除了传统的笼养和旱养,更加生态的套养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关注。

缙云县本身也是“中国茭白之乡”,6.5万亩的茭白和麻鸭养殖完全可以深度结合,打造出“茭白—麻鸭”套养的生态种养模式。2018年,缙云有4万多只麻鸭被套养在了8000亩茭白田中,这既避免了之前的污染,又清除了水田中的福寿螺、浮萍以及杂草,产生了“1+1>2”的神奇效果。

在茭白田中套养的麻鸭品质更高,麻鸭的“身价”也从原来的60元变成了如今的118元,以质取胜的缙云麻鸭也再次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曾经的“黑马”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只叫价118元,“缩水”的麻鸭凭什么成为产业“黑马”?


#大自然的节庆##缙云麻鸭# #我要上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缙云县   缙云   南美   产业   茭白   品系   养殖户   鸭蛋   广东   浙江   黑马   平均   危机   生态   模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