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痛点”:火爆20年的“鰤鱼热”,中国的机会来了?

20年前,鰤(shī)鱼在中国沿海还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小众鱼类,很多有经验的老渔民也都没有听说过。而在日本的餐饮料理中,鰤鱼是妥妥的高档食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还被誉为“海洋中的牛肉”。

日本的“痛点”:火爆20年的“鰤鱼热”,中国的机会来了?

黄条鰤

日本消费者对鰤鱼的热情程度几乎快赶上了金枪鱼,市场反馈也是一片叫好。日本的食客们对鰤鱼有很高的认可度,我国不少的渔业公司正是看准了日本市场的这一“痛点”,每年都把大量的鰤鱼出口到日本,从中赚取了丰厚的外汇。

如今,鰤鱼中的黄条鰤已经跻身于世界经济鱼类价值排行榜的前15名,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等国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么一块“肥肉”,纷纷开展了黄条鰤的规模化养殖,我国也从2000年前后正式涉足黄条鰤的养殖和出口。

日本的“痛点”:火爆20年的“鰤鱼热”,中国的机会来了?

海水网箱里的黄条鰤

即便到现在,黄条鰤的养殖依然可以用“商业风口”来形容,很多有条件的国家都生怕错过了日本的这波“福利”。2010年前后,另一个海产大国——智利也加入了进来,一个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每年可以养出200万尾黄条鰤,产量惊人。

黄条鰤:体重上百斤的远洋鱼种,致命缺点是不耐低温

黄条鰤是典型的温水性远洋洄游鱼类,一般生活在海水的中上层,习性类似于南方蓝鳍金枪鱼。黄条鰤肌肉发达,身体呈流线型,迁徙能力很强,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

和金枪鱼一样,黄条鰤也是不折不扣的大块头,就像游弋在海洋中的“肌肉坦克”。成年的黄条鰤能长到2.5米,体重96.8公斤,主要的猎物包括鳀鱼、鲐鱼与玉筋鱼等小型鱼类,章鱼、乌贼、鱿鱼等头足类生物和虾蟹类也在黄条鰤的“菜单”上。

日本的“痛点”:火爆20年的“鰤鱼热”,中国的机会来了?

幼年的黄条鰤非常罕见,它们大多都隐匿于水草茂盛的海区。在我国近海,每年6月份都有大量的黄条鰤幼鱼会洄游到黄海的北部,那里有丰富的饵料,是天然的索饵场,能够满足黄条鰤幼鱼的营养需求。4个月后,北方海区的水温逐渐下降,黄条鰤幼鱼便集结成群、南下越冬。

日本的“痛点”:火爆20年的“鰤鱼热”,中国的机会来了?

野生的黄条鰤生长速度缓慢,至少需要3~4年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另外,黄条鰤对水温的变化也非常敏感,当水温下降到10℃时就基本停止摄食,进一步下降到6℃时,几乎全部的黄条鰤都会死亡。因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黄条鰤越冬的最低温度一定要控制在10℃以上,否则就很容易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现象。

由一条黄条鰤引起的养殖热潮

黄条鰤肉质鲜嫩,足以媲美金枪鱼,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EPA、DHA等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更是高达20.77%。对于不喜欢鱼刺的欧美消费者来说,黄条鰤也是不错的选择,肉多刺少卖相佳,口感鲜度也是无与伦比。

黄条鰤虽然经济价值巨大,但是养殖门槛并不低,其中一个明显的瓶颈就是人工繁育难度大。为了摆脱苗种对养殖产量的限制,澳大利亚在养殖早期借鉴了新西兰、日本的先进技术,目前已经成功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

日本的“痛点”:火爆20年的“鰤鱼热”,中国的机会来了?

用于人工繁育的黄条鰤亲鱼

在国际市场上,日本是黄条鰤的最大买家,同时也是黄条鰤的最大养殖国——只不过,日本自产的黄条鰤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市场缺口只能通过大量的进口来弥补。

日本养殖的鰤鱼有三种,分别是黄条鰤、高体鰤以及五条鰤。日本养殖鰤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也是通过捕捞天然的野生苗种进行人工圈养,产量非常有限。随着日本市场的不断扩大,养殖端也逐渐开始发力,到了1990年,日本鰤鱼的总产量就达到了21.3万吨,其中养殖产量占比75.6%。

日本的“痛点”:火爆20年的“鰤鱼热”,中国的机会来了?

到了2011年,日本养殖五条鰤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到了1,653万尾,高体鰤的数量为838万尾,黄条鰤则为73.9万尾,这一产量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最顶尖的水平。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日本附近的海域本身就是黄条鰤的重要产卵场,地理优势堪称得天独厚,因此日本养殖的黄条鰤幼鱼基本上都是捕捞的野生苗种。

虽然日本也已经解决了黄条鰤的人工繁育难题,但目前每年从自然海域捕捞的野生苗种依然多达100万尾左右。相比于人工繁殖,直接捕捞野生苗种的成本更低,省时又省力。这一做法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日本存在天然的资源优势,适当捕捞幼苗并不会对野生种群造成太大影响。

黄条鰤掀起养殖热潮,中国有何作为?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南方近海就已经有人开始尝试高体鰤的养殖了,黄条鰤的养殖直到90年代才开始进行,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目前我国黄条鰤的养殖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以及辽宁,相关的研究和报道都非常少。

前面已经提到,黄海北部是黄条鰤在我国境内的一个重要索饵场,我国捕捞的黄条鰤也正是主产自黄海海域。2002年,国内黄条鰤幼鱼的捕捞产量破天荒地达到了1500万尾,不过从此之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在2004年前后,我国捕捞的黄条鰤幼鱼在200万尾左右徘徊,但近几年产量下滑的非常厉害,已经不足以支撑产业的持续发展。

日本的“痛点”:火爆20年的“鰤鱼热”,中国的机会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捕捞的黄条鰤幼鱼大部分都不是用来养殖的,而是直接出口到日本。在1999年,一条幼鱼的出口价格是1美元,当年捕了48万尾,产值就是48万美元;到了2000年,每条黄条鰤幼鱼的价格飙升到了2.4美元,当年总捕捞量为107万尾,总产值为258万美元。这种操作在国内很常见,类似的还有鳗鱼苗,日本市场同样存在巨大的缺口。

和直接“卖苗”相比,养殖黄条鰤获得收益的周期更长,风险也更高。对绝大多数养殖户来说,黄条鰤的养殖成本并不低,首先是苗种成本高,其次是养殖周期长。

日本的“痛点”:火爆20年的“鰤鱼热”,中国的机会来了?

一般来说,当年孵化的黄条鰤鱼种能长到150~250克左右,第二年能长到2~3公斤,第三年能长到5公斤以上。最小规格的商品黄条鰤至少需要12~18个月的养殖时间,至于大规格的黄条鰤,至少要2~3年的时间。对于追求“短平快”项目的广大养殖户来说,这显然并不是最优的选择。

创造“白金产业”的黄条鰤,会是中国渔业公司的机会吗?

在10年前,仅仅通过捕捞野生的黄条鰤幼鱼卖到日本就能够获取相当丰厚的利润,但是近几年野生苗种的捕获量已经下降到10万尾以下。如果没有人工繁育技术的加持,那么想要把这块产业“蛋糕”做大几乎是不可能的。

2010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率先开展了黄条鰤的人工繁育,这次试验虽说成功培育出了少量苗种,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实现量产。201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成功摸索出了黄条鰤的工厂化育苗方法,获得了上万尾幼鱼,平均全长为13.6公分,平均体重为28.4克,这标志着我国黄条鰤的人工繁育取得了重大突破。

日本的“痛点”:火爆20年的“鰤鱼热”,中国的机会来了?

人工繁育的黄条鰤幼鱼

在成功解决人工繁育难题的背景下,对中国的水产企业来说,黄条鰤的养殖依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黄条鰤在海产品中的定位类似于石斑鱼、军曹鱼以及三文鱼,属于高档海产品,因此注定不可能像罗非鱼一样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养殖。

在“环保风暴”的影响下,我国近海的网箱逐渐向深远海转移,这恰恰为黄条鰤的养殖提供了契机;另外,深海抗风浪网箱的成功研制也为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因此,国内规模化养殖黄条鰤的基础还是存在的——毕竟,国内连三文鱼这样的高端水产品都能拿下,黄条鰤自然也不在话下。


#黄条鰤##渔业##我要上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日本   中国   幼鱼   新西兰   网箱   苗种   金枪鱼   近海   水温   鱼类   海域   产量   火爆   年前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